每年這個時間,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上了夢想學校的學生、上了一堆學校的、拿到一堆獎學金的學生,每天邀我出去慶祝,同時我還是放不下正在候補名單上的學生,甚至還在面試的學生,也跟他們繼續討論怎麼把握最後機會。
2018-19年申請表現亮眼:錄取M7的台灣學生,GMAT分數持平(M7平均GMAT每年攀升),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大幅增加
今年台灣學生的榜單也如同以往的好,M7錄取人數增加,這些錄取生的平均GMAT,也沒有如同每年U.S. News MBA排名裡的GMAT分數一樣,逐年遞增,表示 essay 品質和面試表現好壞,在申請過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將我輔導的台灣學生,申請上 M7, top 15 MBA program 的背景及GMAT成績,跟我輔導的大陸、香港及美國學生比較,台灣學生的錄取率每年都創新高。原因是台灣學生很努力,加上學校多半沒有給台灣申請者一個錄取人數上限。
身為台灣人應該對這樣的「待遇」感到高興,今年另一個值得高興的地方,是好多台灣學生都獲得了Top 15甚至是 M7 的獎學金!(多希望我10年前自己申請Wharton的時候,有我現在寫 essay 的功力。)這也讓我常常鼓勵學生,多申請幾間學校,誰不希望努力了半年,甚至兩三年,最後拿到一個以上的錄取通知,搭配不同金額的獎學金,加上可以跟更多校友及在校生請教,得到更多資訊,才能做最後通盤的考量,選到最適合你的學校。
申請多一點學校還有一些好處,例如我有學生Columbia沒有拿到面試,最後錄取Harvard、 Stanford、Wharton 等學校;我也有學生在跟我諮詢之前,其他顧問跟他說 M7沒有希望,最後錄取Wharton;還有學生錄取六間 Top 15 商學院,幾乎是環遊美國一圈,參加所有歡迎錄取生的活動,認識六間學校校友。所以,在你因為跟一兩個校友聊了以後,「覺得」這間學校「好像」不適合你之前,或許可以再多做一些功課。(延伸閱讀:認識校友好處多多,但你一定要問「好的問題」)
每個人都應該寫一篇Stanford essay – What matters the most to you, and why?
身為MBA申請顧問,我每年都會回顧過去一年的申請情況、放眼未來一年的申請,而今年我對2018-19申請年度的總結是:「不管有沒有申請,每個人都應該寫一篇Stanford essay – What matters the most to you, and why? 」;再來,我想學生的總結會是:「面試真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問啊!」(推薦閱讀:費時蒐集學校資訊卻敗在說不出口?Wharton MBA Ariel:學習精準表達,面試時派上用場!)
我每年都會跟學生一起討論 essay,這一年的各校題目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MIT的自介影片、Stanford的萬年 essay第一題、Duke的 25 件關於自己的趣事(random things)。
所謂有趣,就是我跟學生討論,或來回修改 essay 的過程,可以很興奮、很無釐頭,甚至很感性;如果你問我:學校到底想看到什麼?我會反問你:你覺得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或如何變成MBA同學想要結交的朋友?你有沒有興趣嗜好?你會用哪一句話形容自己?你做過什麼換成別人做,就不會有這麼好的結果的成就?
因為,學校沒有特別想看到什麼(相信我,他們什麼申請者都看過了),而同時,學校也什麼都想看到,你說你在乎的社會議題,學校希望你有參與相關組織的經驗,盡一己之力;你在開學的時候自我介紹,大家會因為聽到你曾經幫新創公司上市、去過8個國家浮潛、小時候得過電動玩具比賽第3名,這種很有意義,或純粹只是有趣的事情而眼睛一亮。
我也會跟學生聊 essay,他們講自己的故事,有時候講著講著就哽咽了,不只是孩提時期的事,有些甚至是工作上看到的不公不義,其實這些都是學生生命中影響他們很大的事情。或許這些事最後不一定會被寫進essay,但面試通常都會派上用場,而跟學生練習,用精準的英文語句表達這些人事物對他們的影響,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及練習的。(延伸閱讀:自認英文不錯,MBA面試該從何練起?你應該這麼做!)
面試準備無比重要,Harvard、MIT近年發出更多面試邀請
MBA的面試有些是讓Adcom飛到世界各地面試申請者(如Harvard、MIT),也有些是請當地校友協助面試。而過去兩年,Harvard 、MIT這兩個面試成本高的學校,都邀請比以往更多的亞洲學生參加面試,可見面試在申請過程的重要性。
在面試中,我們所謂的用「精準」的語句表達,指的是表達個人故事時,不要讓初次見面的面試官尷尬,而又有提起這個故事的必要性。上述的只是第一步,面試最大的精髓,就是在30-60分鐘內,展現你是一個 1) 好聊 2) 做足功課 3) 瞭解自己的「未來A校的學生」。
你要當一個「好聊」的人,要講 MBA 的語言,也就是你如果是醫療、理工等硬背景的專業,要能把自己的成就,跟不瞭解你專業的人分享,如果你跟坐在對面的面試官背景相似,要試著把自己的成就,去掉不必要的細節,重點式的描述你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別人可能做不到。這部份,我建議大家多來參加我定期舉辦的Mingle event,多跟校友近距離接觸,就算只是站在旁邊聽別人發問,你也可以越來越 “speak the MBA language”。(延伸閱讀:社群平台隨意加好友、抱怨不看對象!在Google工作的Ross MBA Angela:請教校友問題,千萬別犯這些大忌!)
你要「做足功課」,尤其是被問到「why this school?」,你的答案不應該讓面試官校友覺得,你只看過學校網站,沒有跟校友聊過,因為如果這樣的人獲得錄取,最後會不會只用U.S. News 排名,決定要去哪一間學校。你對未來要做的工作產業、領域,要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常態性的蒐集相關資訊。
你要「瞭解自己」,在被問到負面問題,例如曾經歷過的挫折、你的缺點、你在某件事上學到的東西,你可以誠實地說出自己有待改進的地方,同時很瞭解自己面對未來想做的工作,還缺乏什麼知識技能或人際網絡。
以上三點,都是可以讓坐在對面的面試官,「感覺」你就是未來A校的學生,之所以強調「感覺」,是因為大部分的面試官多憑感覺,很少有面試官在感覺不對的情況下,還是因為你回答的很「正確」而錄取你。你大概不相信,在被錄取的原因當中,面試時的內容「正確性」只佔了不到一成,另外九成是「你如何表達?講很多 what 還是注重在 why & how」、「你的穿著及自信度」、「你在回答負面問題時的誠實度」,甚至是「你有沒有遲到」、「你有沒有跟一個以上的校友聊過」、「你有沒有那個氣場」。
面試技巧的拿捏,真的需要很多時間來練習,畢竟我大多數的學生,母語不是英文。在前期的準備,有學生請家教,每週練習講英文,準備了兩年才來申請MBA,也有學生就算已經錄取 M7,還是在出國前拼命練英文,而不是抱著「反正出國因為就會進步」的心態。甚至有學生從沒出國求學或工作,英文還是滿流利,一問之下才發現,他每天聽英文podcast,看美劇不看中文字幕。
在真正進入申請階段的準備,我們團隊的顧問,有亞洲做過最多模擬面試的智夢 CEO、Wharton校友Eric,有專門教表達的專家 Richard,還有見過太多學生準備得「太好」,而失去「個人氣場」的我,一起在學生還沒寄出申請文件之前,就開始針對每個人的長、短處來練習。有些學生練一練甚至還回去改 essay,因為你想得更多了,你更瞭解面試官見多識廣、很難呼嚨。講到這裡,希望不管是自己努力拚申請還是找顧問協助申請的你,都要付出相當的重視,來看待面試這一關。(推薦閱讀:如何在面試時留下好印象?這些技巧不學不可!)
最後提醒,不要再當「差不多先生/小姐」!
我每年輔導台灣、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的學生,想要提醒台灣的學生:再多努力一些,而且有意識的努力!如果你知道因為未來有意申請MBA,所以大學要參與社團活動,那就不要只是「參與」,甚至不要只是「選個幹部」,把社團壯大,做出有意義、有趣、學弟妹會一直討論或沿用的活動,發揮社團創立的精神。
很多人知道工作經驗對MBA的申請很重要,所以你應該在工作一兩年後,有意識的察覺自己工作的環境、性質、公司文化、願景,是不是自己嚮往的?你應該時常與大學同學、其他部門同事、客戶端、供應商等保持私交,瞭解不同領域裡,有沒有更適合你的工作?在工作上,你不能只是把老闆交辦的事項做完,如果你是業務,應該追求每年超越業績,甚至改善業務與行銷部門間的合作關係;如果你負責營運,我希望你在撰寫履歷的時候,不是一直搖頭說:「我的工作很難量化,也不知道有什麼成就。」Top MBA申請者的所有工作成績,都應該有「換做別人可能做不到」的亮點,所以你要常常問自己:你的亮點在哪裡?(延伸閱讀:平日下足功夫 個人經歷不怕沒亮點)
很多人說工作就夠累了,還要準備GMAT考試,但你知道嗎?我的M7錄取學生,大部分是在職申請以外,還在工作的三五年間,做了一到兩件工作以外的個人專案,有人在公司做社會責任相關的貢獻,有人幫助朋友的新創公司設計產品,有人幫家族企業與自己所在公司牽線、促成業務上的往來。差不多先生/小姐只會讓頂尖商學院覺得「這人還行,我來看看下個申請者。」如果你不想讓學校有機會跳過你,就努力再努力,而且有意識的、懂得用資源的努力。(延伸閱讀:申請過程該聽誰的建議?了解5種幫手的強項,當個有效率的申請者!)
另外,因為Sabina’s Journal是全世界最多華人閱讀的MBA部落格,很多學生都希望低調,他們樂意私下分享經驗給我未來的學生,但有些人對於接受我的採訪以及公布錄取名單有點害羞,所以我們還是先恭喜他們,並謝謝好多正在就讀MBA,或畢業數年的學生,都樂意無償的持續幫助我的學生。不誇張,每年八、九月R1申請前,Wharton、Kellogg、Ross、Stern 校友就會主動問我有沒有需要幫忙的申請者,每年三、四月R2放榜季,會有更多MBA在校生及校友跟我聯絡,想要幫忙已錄取,或者在候補名單的台灣申請者。
R2放榜後的這兩個月,我也很高興有一些不住在台灣的準MBA生來台北找我,也剛好讓我介紹其他錄取生及剛好回台灣的校友讓他們互相認識,這些都是大家未來的資源,無論身在各地,華人MBA圈是很強大的!也感謝在校生、校友的無私幫忙, 讓台灣學生在申請路上,得到更多第一手學校資訊,以及職涯的寶貴建議。新的申請年度即將展開,我們一起努力,讓更多台灣學生站上世界舞台!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對申請美國Top 30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