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 19:MBA,然後呢?然後就把家族企業發揚光大了!- CBS 校友 Sam & Sally(上集)

之前有聽眾想瞭解,MBA 畢業後,在家族企業工作是怎麼一回事?如果 MBA 夫妻檔各自有家族企業,又會怎麼發展呢?這一集,我們要與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夫妻檔 Sam 及 Sally 聊聊,他們當初在 CBS 的收穫,以及在家族企業中工作的經驗談。

美國景氣變差,工作難找? Chicago Booth Adcom Kate:掌握我們所傳授的技能,轉職不成問題! 

疫情過後,美國迎來另一波的經濟不景氣,不僅科技業在裁員,管顧業也出現希望新員工晚一點到職的消息。Booth adcom Kate 提到,儘管景氣再差,可是如果學生懂得 Booth 所傳授的 framework,累積一些可轉換的技能,是很有機會轉換職涯跑道的。

Podcast EP 20:MBA,然後呢?然後就成為個性互補的夫妻檔了!- CBS 校友 Sam & Sally(下集)

上一集我們與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夫妻檔 Sam 及 Sally 聊了在 MBA 的收穫及在家族企業工作的經驗。這一集,我們繼續與他們聊聊,以 MBA 專案的觀點來育兒,以及夫妻平常的溝通,他們也分享了擔任 CBS 在台面試官的經驗,以及給台灣 MBA 申請者的一些建議。

Podcast EP 13: MBA,然後呢?然後就到聯合國發糧囉!-Kellogg 校友 Tina Huang

MBA可能帶來更多選擇,卻也無形之中產生了既定的框架,當你想要走一條跟他人不同的路時,該如何思考這個決定?這一集,我們邀請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烏干達辦公室工作4年多的 Kellogg 校友 Tina Huang, 聊聊當初她的職涯選擇,以及犧牲與獲得,一起來聽她怎麼說。

申請期間遇上疫情,染疫、GMAT 考場關閉 INSEAD MBA Lino:太多不可控因素,提早準備申請才正確

Lino 一邊在深圳工作,一邊準備申請,期間遇上疫情爆發,深圳輪流封城,導致 GMAT 考場關閉,讓她一路備考到11月多才考到滿意分數,接著就要迎接1月初的各校申請截止日。眼看著申請截止日就要到來,Lino 又在12月底中了新冠病毒,整個人昏昏沉沉了好一陣子,面對大小關卡不斷,她建議未來申請者,提早準備準沒錯!

Harvard MBA Yi-Chen’s Diary:哈佛領導課程的重頭戲來摟,一起角色扮演吧

聖母峰模擬遊戲是HBS領導課的重頭戲。五個人一組,共有領隊、醫生、環境學家、攝影師、馬拉松選手等角色,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得分目標。例:攝影師如果在第一營區停留一天照相,就可以多得一分。過程中不同關卡會有不同挑戰,包含天氣預測、氧氣桶數量計算、拯救高山症隊友等。在遊戲過程中全程錄影,並在結束後回顧影片、檢討團隊運作的有效性。幾點印象深刻的學習如下:

Podcast EP 14: MBA,然後呢?然後就定義了自己的 BHAG,big hairy audacious goal 了!– NYU Stern 校友 Jamie Lin(上集)

隨著年紀增長,MBA 畢業後的職涯,考量的不只有金錢帶來的效益,而是一種對社會的使命感、影響力。這一集,我們找來 NYU Stern 校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 Jamie Lin 林之晨,聊聊他從新創圈轉戰大企業,是帶著什麼樣的 BHAG?以及他當初念 MBA 的原因及收穫,一起來聽他怎麼說。

專訪 INSEAD Career Management Officer Zeynep:在這裡,人人都是主流文化!

根據 INSEAD 統計,52%的畢業生會留在歐洲工作,其中又以德國企業招募最多只說英文的 INSEAD 學生,因為德國仰賴出口,又是多國文化,比較有機會將國際學生放在對的職缺上,英國企業其次,而荷蘭雖然也說英文,但因為很多企業還是需要荷語,國際學生求職也比較不容易。

Harvard MBA Yi-Chen’s Diary:對女性的歧視普遍存在於哈佛校園中

在這樣的課程中,最讓我驚訝的是班上部分同學居然發言表示:男女已經很平等了,上述的研究必定存在嚴重偏差,不值得採信。其實在前陣子的模擬遊戲課程中,全班16組就有至少2組有同學私下和我說,討論課時當下沒感覺到,但事後看錄影才發現組內的男生持續打斷女生的言論。

MBA 生活不能錯過什麼?海外工作要注意哪些事?來看看 MBA 校友群無私分享!

去年底在 R1 申請告一段落,開始練習面試之際,我發起了一場線上版的 MBA Drink,邀請在各地工作的 MBA 校友們一起上線聚聚,也給學生們一些申請、職涯建議。很開心看到這場聚會,共有15個 MBA 校友從紐約、西雅圖、波士頓、倫敦、新加坡、上海等地加入,與我23個正在準備申請的學生分享他們過來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