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兩年申請錄取美國TOP MBA!關於我申請Wharton MBA的故事

或許因為我是亞洲女生,又有理工背景,這樣的條件在當時的MBA算是少數族群,所以獲得理想學校Wharton的錄取,而也是在Wharton的這兩年,真正讓我見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兩年的學習不止於課堂上,光是跟一群絕頂聰明、各行各業的菁英相處,就讓我每天每時每分都在學習。

跨足管顧、新創及科技業,中國騰訊智慧零售總監Houfer:職涯發展是一連串「不經意」的積累

在Houfer漂亮履歷背後,很多人一定以為這是精心設計出來的人生,不過他說:「在很年輕時,人事物不經意地發生,才漸漸塑造出我未來的方向。」Houfer自白人生沒遇過很爆炸性的轉折點,相反的,他一直改變人生規劃,在還很不清楚想要什麼時,鞭策自己大量接觸不同人事物,不斷從他人身上學習,才對自己的人生有較深入的思考。

數位轉型已經發生!BCG合夥人、台北辦公室負責人JT:如何動員組織才是決勝點

JT表示,管顧業近幾年的變化相當大,而數位轉型不只提升IT系統,連組織、人才也必須有所轉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是,以前由管理顧問為核心,從研究到製作模組等,包辦所有事,現在比較像是一個聯邦制的團隊,裡面除了顧問之外,還會有數據分析、數位產業的專家等,一起上場打仗。」

Duke MBA 喜美:隨時提醒自己打破框架,盡情體驗框架外的世界

認識喜美的時候,覺得她是個活力十足,對家裡企業很有熱情的女生,感謝她逢年過節會寄他們家種的柚子給我,是個非常精美的麻豆文旦禮盒,吃了一口就會上癮!現在她即將從 Duke Fuqua 商學院畢業,每次看到她的臉書動態,都是和好多朋友聚會、旅遊、參加學校活動的照片,和很多國際學生不同,喜美很熱心參與、支持校方活動,所以我想要專訪她,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有名的杜克大學商學院。

從美國商學院到美國職場,他深刻了解:鮮明的個人形象很重要!

今年從CBS畢業的Greg,前陣子找工作時吃了不少苦頭,在美國面試時,遭面試官質疑文化適應能力,找亞洲工作時,被質疑無心想回來發展,他自認應對進退做得不錯,卻無法讓面試官買帳。我聽了他的困惑後,認為他應該是因為缺乏鮮明的個人形象,使得面試官不記得他,這是亞洲學生的通病,因此練習表達及塑造個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事。

Podcast EP 20:MBA,然後呢?然後就成為個性互補的夫妻檔了!- CBS 校友 Sam & Sally(下集)

上一集我們與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夫妻檔 Sam 及 Sally 聊了在 MBA 的收穫及在家族企業工作的經驗。這一集,我們繼續與他們聊聊,以 MBA 專案的觀點來育兒,以及夫妻平常的溝通,他們也分享了擔任 CBS 在台面試官的經驗,以及給台灣 MBA 申請者的一些建議。

MBA申請新難題:如果你只能寫100字,你該怎麼回答這些問題

正在準備申請MBA的你,應該每天都覺得事情怎麼那麼多,一下忙著處理老闆交辦的事項、一下忙著回覆客戶的問題,下班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去吃晚餐,邊把食物塞進嘴巴裡還要邊想essay的架構,甚至有人還在跟GMAT奮鬥,為了突破700分而努力。然而這不是全部,因為你還得想想如何跟推薦人保持好關係,中秋節到了也許該送盒月餅;英文不是很好,也許該找個家教來惡補英文,為面試做準備。你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努力,學校出的short answer真想就這樣給忽略掉,但是...真的可以忽略掉嗎?

致任職於四大事務所的你:想轉職到投資銀行、財星500大企業,MBA可以這樣幫你!

這幾年我陪伴許多擁有四大會計事務所經歷的學生申請MBA,一般四大的MBA申請者,因為擁有會計專業,大多希望未來能持續利用所長,在金融業深耕,而最普遍的職涯目標是加入投資銀行,或到財星500大企業擔任CFO。那麼MBA能如何為這些申請者加分,幫助他們朝下一階段的職涯目標前進呢?

崩潰!可以不要再重考GMAT了嗎?告訴你分數不高也能進好學校的關鍵…

最近和大家在週四喝一杯,讓我覺得我是不是口業造太多,太嚴厲了,顯然大家都很懼怕我(好啦我知道你會說是尊敬),但是讀者投書又一直問這個問題:「GMAT xx分要重考嗎,我...我可以不念嗎?!」基本上學生問我這個問題,大部分就是要討拍(大部分,不是你),你希望我說「恩您辛苦了,其實學校還是看工作經歷大於GMAT。」基本上這樣說沒錯,但是當其他申請者工作經歷很不錯,未來目標明確,essay花心思寫,GMAT又考得好的時候,你怎麼說服學校選你不選他?

為什麼要念MBA ?這會是你最初、最重要也可能是難回答的題目

你想念MBA,你想到國外工作,想跟全世界最優秀的、背景不同的人一起切磋學習,你想工作之後再重返校園學習更多東西,你想轉換跑道,也有人說就是為了更好的薪水。以上都對!我知道我很cynical,很喜歡訓話,但以上原因都沒有錯,都是很好的原因,我沒有要說「錯!」所以我把這篇標題叫做「深層的原因」,因為以上的原因都是 “What”,not really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