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財務長Shanna:別在能冒險的年紀,選擇安逸

當時剛好有兩位IBM學長在念HKUST,百般思考之後,Shanna覺得自己雖然工作很忙,但或許可以試試part-time MBA,「沒想到錄取後才是辛苦的開始,我當時轉調到北京工作,每週五晚上趕飛機飛香港上課,週日晚上再趕著飛回北京,甚至後來工作太忙,我比同學晚了半年畢業,但我很慶幸當時的毅力與堅持,現在回想起一切都值得。」

Chicago Booth MBA Sam:跟多數人不同,畢業後我選擇回到台灣

Sam從世界頂尖,也孕育眾多諾貝爾得獎者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 – Chicago Booth畢業之後,順利進到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工作,他說:「BCG在世界各地都有據點,我那時候其實很掙扎,是要留在美國,去中國,還是回台灣的office。」對大多數MBA學生而言,台灣的就業環境不比另外兩個國家,以投資報酬率來說,也很難在短期內回本,但這裡是家人所在的地方、是熟悉的職場環境、也是充滿成長回憶的故鄉。

國際競爭激烈!台投信業最年輕女董座:走出去才看見自己不足

2017台灣MBA高峰論壇很榮幸邀請到台灣投信業最年輕女董座-摩根資產管理台灣區負責人暨摩根投信董事長 Judy擔任主講嘉賓。熱愛小說、戲劇的她如何踏入投信業?又怎麼在接下重責大任時排除眾議到Booth念EMBA?她另鼓勵年輕人走出台灣看世界,並記得要常常將心態歸零,練習串聯過往經驗的能力,才能通往成功的道路。 

中國企業新職能-內部創新,Harvard MBA Leslie說:很適合MBA挑戰!

跨國企業的職能越來越多元,我跟任職於ABinBev的HBS校友Leslie聊天過後,發現了許多企業的新職能,很多都適合受過商業全面訓練的MBA畢業生挑戰。待過陸資與外商公司的Leslie,也就她個人的觀點,分享了許多獨特的見解,希望能讓有意前往中國工作的後輩們獲得更多實用資訊!

史丹佛MBA創業家:「人際關係」與「經營管理」是商學院帶給我最棒的墊腳石

我在做免費評估時,常常聽到有人有創業的念頭,但是他們很疑惑,不曉得創業需不需要唸MBA,關於這點,Dawoon分享:「其實MBA對於創業的幫助一定有,特別是在人際關係方面,因為創業初期會需要很多資源,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更需要別人來拉你一把,我在Stanford GSB的同學,就幫了我很多忙。」

用10年成為外商藥廠最年輕董事總經理,Chicago Booth MBA Sean Lin:遇到挫折先自省,才能讓你變得更好!

其實能像Sean一樣,可以在台灣掌管跨國市場的職缺真的不多,這是台灣新生代面臨的困境,可是Sean還是希望有機會幫自己深愛的土地做點事,「我不希望所有跨國企業的總經理,都是老外來台灣練兵。希望台灣人能在好的外商任職,將企業文化塑造好,讓人才有機會留下來。」

Wharton MBA Cynthia Hui: MBA是我目前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我常說 MBA 多有趣,念完多有收穫;也常說,我因為 MBA 而認識的人,來自多麼不同的產業,在各個領域有多麼不同的傑出成就。因為如此,我想介紹給讀者這些 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卓越厲害的)MBA 校友們,希望從她們的人生經驗裡,給妳一些啟發、一些借鏡。

Harvard MBA Hyde:顧問轉戰金融業,面試表現和實力最重要

我問Hyde為什麼會從管顧業轉到金融業,他回答:「在McKinsey時,我經手過幾個corporate finance的案子,發現自己對金融其實蠻有興趣,只是先前都沒有察覺到。」雖然管顧跟金融看似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卻有個共通點,Hyde說:「踏入金融業時,我先後在sell side和buy side待過,管顧公司的顧問和金融業的sell side都在給客戶建議,只是顧問的建議五花八門,而sell side則專注在投資方面。」

協助專業社交網絡平台LinkedIn拓展中國市場! Insead MBA Sasha:挑戰中國市場,每天的生活像1.5倍快轉

LinkedIn成長如此迅速,想必在北京辦公室工作的步調一定很快,在公司擔任marketing solutions 產品線的 Client Solutions Manager (類似客戶經理的角色) 的 Sasha 表示,她的工作內容是負責增長大客戶在LinkedIn上的行銷预算投資,從提案到執行還有客戶教育全部包辦,每天要跟多方的負責窗口聯繫,「Sabina,我現在的生活像是被快轉了1.5倍,人生中還沒有一個月做過這麼多deck!」

畢業即失業讓人崩潰!他自我剖析優勢,得到更適合的機會

轉換職涯跑道,本來就不容易,但你若想在國家、產業、職位,這三個面向都做改變,更是難上加難。NYU Stern畢業的Kevin就遇上這個考驗,決心轉職的他,曾經面臨畢業前夕工作沒有下落的困境,他趁此機會好好審視自我優勢,最後找到了更適合他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