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我們常常聊到,找到一份喜歡,而且能善用自我優勢的工作,是再幸福不過的事,但是當我們成為職場父母後,如何在工作、家庭之間取得平衡,讓下一代瞭解我們對工作的熱情?

這一集,我們找來相當熱衷於教育產業的 MIT Sloan 校友 Jossy,談談她如何找到及善用自我優勢的經歷,還有最近一邊跟團隊籌備開辦新學校、一邊推出適合職場媽媽與小孩共讀的繪本-Mommy Goes To Work 的生活,一起來聽她怎麼說!

 

本集來賓

Jossy Lee

學歷:

台灣大學 國企系

MIT Sloan MBA Class of 2012

– 

經歷:

Chineasy – Director of New Business

EF Education-Director of Insights & Product Innovation

若水創投-Founding Member/Project Manager

 

現職:

New England Innovation Academy- Founding member & Strategic Advisor

Woom- Founder & Creator (創作給職場媽媽與孩子的繪本 Mommy Goes to Work,全球發行中!)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1. 善用個人優勢,樂於當 employee No.1

在 Jossy 的粉絲頁上,她介紹自己「喜歡做有趣、有意義又沒人做過的事」,這確實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她,所以邀了她到 podcast 聊聊。Jossy 先是簡單介紹了自己的職涯,表示「我一直以來都是在走 employee No.1 的路線,不斷輔佐創辦人們推出他們的產品、社會企業或學校,所以是滿奇特的職涯經歷。」 

Employee No.1 這個角色很特別,要做沒人做過的事也要很有膽量,Jossy 回朔自己的成長背景,曾歷經爸爸創業,加上求學過程中,也常常被鼓勵主動採取行動。在不同經驗的累積中,她逐漸意識到,比起在鎂光燈之下,她更喜歡在幕後掌控每個細節的感覺。

Jossy 大學畢業後到了若水創投,成為公司的早期員工之一,與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及王文華等同事一起學習,也成了影響她的重要經歷之一。她說:「我是一直到了 MIT,聽教授說一個團隊要成功,需要有6種角色,才比較瞭解自己的熱情與優勢,為什麼跟 employee No.1 的職涯路有關。」(推薦閱讀:職涯路迷惘,未來該怎麼走?Wharton MBA Arthur:追隨熱情講得容易,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擁有的能力! 

6種角色分別是 initiatorresource investigatorstrategistexecutor finisherteam facilitator。而 Jossy 在測驗中發現,自己在 initiator(不斷發起一些新的事物)、resource investigator(不斷將資源帶入團隊、建立新機會)、strategist(整合資訊、找到觀點去影響決定)這3部分的分數特別高。

Jossy 表示,自己很享受創造新事物,做一些沒人做過、從零開始的事,「我很常從創辦人的角度去想事情,一直在想應該做但還沒做到的事,所以我在我們組上的綽號叫 Jossy Next Step,因為我就是一直在當 glue and engine,總在想著要用膠水凝聚團隊力量,又要用引擎把大家往前推進的過程。」

  1. 自我認識的這條路,是職涯逐漸累積而來

每次看到 Jossy 長期在教育產業的耕耘,現在又與團隊一起籌備開設一所以human-centered design (也稱作design thinking) 方式培育孩子的新學校,這些經歷都讓對教育也很有熱忱的 Eric 感到羨慕,所以我們也好奇,當初的她是如何選擇走上教育這條路的。

Jossy 表示,她選擇職涯一直都是以符合自己的熱情與優勢、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可以從同事身上學到東西這幾個方向來做決定,「所以教育很明顯就是符合我的選擇,可是 Eric,我也有嘗試過其他條路結果發現不適合的,像是我在 MBA 時也去過藥廠實習,結束後學到重要的一課就是,我不適合藥廠的生活。」(關於 Jossy 的 MBA 故事,請看這一篇:不愛派對喝酒,擔心被貼上非典型MBA標籤?看她如何走出社交焦慮,找到自我定位

Jossy 分析,自己很喜歡瞭解消費者觀點,並將這些觀點融合到產品當中,「可是藥廠的產品,一個人能對產品帶來的影響有限,基本上也不應該,加上藥廠產品的週期可能是15年,我喜歡週期更快的產品,這些事都讓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

於是 Jossy 進入教育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加入全球最大的國際教育私有機構 EF,「我很喜歡 EF 的公司文化,後來離職是因為生完孩子後回去的專案,是一個很大的全球協作專案,每個決定都要經過近30人的同意,我的優勢在於創造與設計,所以這樣的大型專案對我來說負荷太大了。」

Jossy 接著說,當時的自己分析得不夠清楚,「Sabina,我只記得在很累的時候,跟先生去看電影《腦筋急轉彎》,突然覺得自己以前是很快樂的人,但是現在腦子裡都是那個憂憂跟怒怒,每天不期待去上班。如果我那時比較瞭解自己的優勢,或許可以跟公司提出要回去當創作者的角色,這樣就能製造雙贏。」

我覺得這真的是個很好的體悟與提醒,如果公司的文化好,你也耕耘了一陣子、累積了一些人脈,或許可以選擇去試看看其他職位,而不用離開公司。像是我聽學生說,在 Google 可以自由的跟不同部門的人約時間聊聊其他職位的工作內容,或許大公司都有這樣的管道能探索不同職位,也建議大家先想想在同個環境,是否有不同方向可以嘗試。(延伸閱讀:前進Google總部實習!Kellogg MBA Wayne:像參加了一場為期12周的超大型面試

  1. 從自身經歷出發,創作適合小孩、父母共讀的繪本

接著我們聊到 Jossy 現在的新身份-繪本作家,我也曾在 Jossy 的創作過程中,搶先讀過她的繪本,相當能體會職場媽媽的心情。我們也在這集 podcast 中,各自分享了孩子的童言童語,卻讓我們很有感觸的對話。

Jossy 表示,媽媽回到職場的那一天起,那些對孩子的愧疚感、分離焦慮等情緒都是真的,但大家很少提起,然後小孩大一點後換他們有分離焦慮,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於是她受到孩子的啟發,將媽媽在公司的工作內容,比擬成孩子每天在做的事,希望讓孩子在更認識父母的工作之餘,也感受到父母即使跟他們短暫分開,還是與他們有連結。 (推薦閱讀:為了孩子催生的品牌,堅持美感與實用性並行!INSEAD MBA Maggie:創業,讓我將MBA所學完全派上用場

像是書中提到媽媽在公司做簡報,就像小朋友在學校 show and tell,都是為了要讓人更理解一項新事物的內容;媽媽在做專案,就像小朋友在拼拼圖,都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身為職場爸爸的 Eric,也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意義,讓孩子早一點瞭解大人的工作、更早認識未來的世界,或許也能啟發他們去追尋自己的熱情,做更多幫助人的事。

Jossy 說:「Eric,你說到重點了,我們後來得到的回饋是,應該發展成一系列的繪本,不只有 Mommy goes to work,而是歌頌在不同地方工作的媽媽,像是媽媽在醫院、研究室、法院等地方工作,讓這本繪本成為小朋友的啟發。」

我跟 Eric 常常覺得,能身為教育產業的一員,真的很幸福,因為我們輔導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上班族申請 MBA,就是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影響小孩,真的很棒。

  1. 受 MIT Sloan 影響多,創立台灣 MBA 社群

我們每次跟 Jossy 聊天,總會聽到她又跟 MIT  一起在做什麼專案,真的是我們認識的 MBA 校友中,最懂得運用學校資源的人,如果要以 MBA 很愛計算的 ROI 來算,她的學費 ROI 應該比任何人高。

Jossy 笑著說:「Sabina、Eric,聽你們這樣說,我倒是從沒從這個角度想過耶!因為我跟 MIT 的互動都是很自然的,可能也是因為我就住在校園裡,後來又跟學校有工作上的合作,加上我先生現在又回去 MIT 念碩士,所以一直沒有感覺真的離開學校。」

不過 Jossy 也很懂得將這些資源分享給更多人,像是她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 MIT Sloan,只錄取一個台灣人?」,訪問了 MIT Sloan 資深面試官 Rod Garcia,獲得不少討論,以及她創立的 Facebook 社團「Taiwanese MBAs Helping Taiwanese MBAs」,成為台灣 MBA 社群的重要平台。

對此 Jossy 謙虛的說:「其實我只是起了個頭而已!我會創那個 MBA 社團,完全是被 MIT Sloan 上一屆的兩個學姊創立的 Sloanies Helping Sloanies 啟發,一開始我只找了同屆不同學校的朋友們加入,不過大家的文化建立得很好,進入社團都會詳細自我介紹,也因此發現很多共同點。」(推薦閱讀: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理論與實作經驗一樣重要,MIT Sloan鼓勵學生創新,開啟更多可能!

Eric 提到,這個台灣 MBA 社群還有很多後續的發展,像是有些城市開始有自己的小社群、實體聚會,我們最近這一年則接續辦了數場 MBA luncheon,邀請 MBA 校友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個時間一起吃飯、學調酒等活動,或許可以為大家帶來不同的火花。 

「很開心看到大家能這麼主動的維護台灣 MBA 社群,這樣想起來,我跟你們好像也是因為那個社團認識的,我們當年還約了在大安站喝咖啡。」Jossy 這麼說,我也記起當時與她認識的場景,前幾年帶孩子去美國過暑假時,也都會去波士頓拜訪他們,越說越想念那些在美國共度的時光,說好了等疫情過去,還要再帶著孩子到美國找他們玩! 

問題摘要

05:03|你喜歡當 employee No.1 的原因?你認為這個角色應有什麼特質?

09:06|你在做沒人做過、沒人想過的事時,沒有前人參考,曾經感到害怕嗎?

10:42|對想進入新創公司當 employee No.1,有點害怕的 MBA 畢業生,有什麼建議?

13:54|在MIT畢業後花了很多時間在教育產業,當初怎麼選擇這條路?

21:33|畢業後至今還是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學費 ROI 應該比任何人都高,請分享你畢業後從 MIT 獲得的資源及養份?

24:42|擔任職場媽媽有哪些特別的感觸?為什麼讓你想做一本繪本?

35:18|你創立了台灣 MBA 社群著名的 Facebook 社團,聊聊創立的動機?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