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我們常常聊到,MBA可能帶來更多選擇,卻也無形之中產生了既定的框架,當你想要走一條跟他人不同的路時,該如何思考這個決定?
這一集,我們實現了粉絲們的 podcast 人選願望,邀請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烏干達辦公室工作4年多的 Kellogg 校友 Tina Huang, 聊聊當初她的職涯選擇,以及過程中的犧牲及獲得,一起來聽她怎麼說。(Tina 的職涯故事,可以來看看這篇文章)
本集來賓
Tina Huang
–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Kellogg MBA Class of 2015
經歷
Nike-Greater China Responsive Business Program Manager
Nike-North America DTC Digital Operation Manager
NXP Semiconductors-Senior Supply Chain Planner
現職:聯合國 World Food Programme 烏干達辦公室顧問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
本集重點
- 面對多個工作邀約,她選擇不做會後悔的那個
Tina 是我們10年前剛開始當 MBA 申請顧問時帶的第一屆學生,那時 Eric 還沒接手智夢教育的 CEO 一職,也有在帶學生,而 Tina 就是少數他帶過的學生之一。這集 podcast 感覺有點像回到從前,我們趁著 Tina 返台待產的時間,約她來聊聊職涯抉擇,討論未來的規劃。(推薦閱讀:想轉換職涯跑道,卻不知從何開始?Chicago Booth MBA Louise:先想想自己的最大賣點!)
Tina 從 Kellogg 畢業後分別在 Nike 美國總部、上海辦公室工作,工作內容大多與供應鏈、流程優化有關,幾年後有意轉職的她,手上握有上海 Apple、新加坡及香港新創公司與聯合國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簡稱 WFP)的工作邀約,也曾拿這幾個工作機會與我們討論。
Tina 回想當時面對手上這麼多元的工作邀約,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最後決定的方法是,選一個之後比較不會後悔的工作。她笑說:「當時的我30歲、單身,如果沒試看看聯合國的工作,比較有可能後悔,或者之後結婚生子,也沒有這個膽識去嘗試這份工作了,所以就決定去烏干達,殊不知這一去,就改變了我的人生。」
要做出這樣的職涯轉變,真的需要勇氣,因為 Tina 是不折不扣的都市女孩,記得當時在 Nike 工作的她,受限於平日上班大多要穿 Nike 運動鞋,週末來參加我們舉辦的 Mingle Event 時,即使全身上下穿的都是運動風,腳上還不忘踩著摯愛的高跟鞋。如今她放下高跟鞋,踩進充滿黃土泥濘的非洲烏干達,迎接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同樣有非洲經驗的,還有這位校友)
- 從 Nike 到聯合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除了環境有很大變化之外,工作中能發揮的影響力也不太一樣,Tina 所在的烏干達辦公室,負責較大型的專案,當地有130萬名難民,都依靠 WFP 的補給。
Tina 回想第一次在烏干達出任務時,「我們發給難民一個月8.5美元的糧食費,這個金額可能我們喝杯咖啡就喝掉了,卻是他們一整個月的糧食費。」
她這樣比喻,「以前在 Nike,最擔心的可能是 Jordan 限量版球鞋的發行延誤,一雙鞋要價幾千美元,只要延誤就是一筆大金額;在 WFP 擔心的是難民拿不到補助金,或者要發放的糧食沒有即時到位,這兩者的影響力不太一樣。」(延伸閱讀:從管顧業轉戰互聯網公司 Wharton MBA Houfer:MBA帶給我的影響力,讓職涯每一步都有跡可循!)
如果說到美國念書,就像進入文化的大熔爐,聯合國更是一個多元的環境,在跟同事工作時,Tina 認為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橋樑,連結人道主義與當地商業環境,「很多在聯合國工作的人,非常在乎人道主義,思考方式不太一樣,像是去找當地銀行合作,同事會認為我們正在幫助難民,銀行應該要給優惠或協助,可是我也了解銀行當然希望賺錢,或者更加妥善運用數據,所以要從中幫忙創造雙贏局面。」
此外,聯合國規定,員工2至4年要輪調不同地方,可能橫跨非洲、南美洲、東南亞或總部辦公室,因此同事之間對不同的文化背景較為敏感。Tina 分享,自己曾在一個帶小孩來工作的活動中,看到同事之間如何突破刻板印象,因為在聯合國,跨文化的結合很常見,她自己也是在當地認識了義大利、烏干達混血的另一半,生了兩個寶寶,並將烏干達視為第二個家。
- 投入 NGO 需要熱情,她偶爾也想念安穩便利的生活
一邊聽 Tina 的分享,就讓我想到那些 MBA 畢業後沒有選擇金融、管顧或科技業等熱門產業的學生,像是我有些學生在電影產業,薪水或許不如同學們好,可是真的對產業有熱情,他們都戲稱自己是在 passion industry,我想 Tina 也感同身受。(同場加映:Columbia MBA Tiffany:熱衷娛樂產業的我,每天都被夢想叫醒)
Tina 笑著說,待在烏干達工作4年,除了成家之外,主要還是 WFP 的工作內容很不一樣,「就算現在回頭要找其他工作,你也會覺得,能帶來的影響力以及工作規模,是很難與聯合國比較的。」
不過 Tina 也提到,從職涯上來分析,因為聯合國跟大型 NGO 的合約大多採一年一聘,有時甚至是幾個月的合約,「所以每年都要習慣思考『下一個合約在哪裡?』,有了家累後, 如果合約地點不同,就沒辦法隨心所欲地到處跑,這是我們可能會面臨的狀況。」
個人生活方面,Tina 過往在烏干達認識的同事,因為輪調的關係也差不多都離開該地,加上疫情影響,關在家時難免會感覺孤單。她說:「在非洲比較不能自由的在外趴趴走,跟疫情及人身安全問題都有關係,自由多少有點受限。有時也會想念城市的百貨公司,或者單純走在信義區路上的感覺。」
人生有捨就有得,Eric 聽完 Tina 分享後,鼓勵她未來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在信義區逛街,踩著高跟鞋,「可是去聯合國或去非洲,未來可能沒有機會,又或者50、60歲時想做這件事時,非洲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都認為,這集最大的 takeaway 是:趁還有機會時,去做些讓你做了不會後悔,或不做會後悔的事。其實在做任何決定時,都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想。(推薦閱讀:MBA可能讓你少賺兩年的錢、錯過升遷的機會,但是把握這些機會就不會後悔)
- 非洲市場潛力大,她等待下一個挑戰到來
談到未來的目標,我跟 Eric 都很有興趣參一腳,因為我們常常開玩笑的說,非洲就像是地球上最後一個邊境,是一個未開發,還有很大市場的地方,下一個邊境,可能就是跟 Elon Musk 去火星了!
Tina 認為,非洲是新興市場,不管從產品到服務,都還在比較早期的階段,「非洲接下來的發展感覺會比較像中國,而且發展會更快一些,直接走數位路線,像是線上支付、線上購物等,非洲的電子支付服務滿熱門。」 (推薦閱讀:LEAP workshop分享》支付產業在做什麼?問問在Master Card、Paypal 工作的他們就知道!)
而 Tina 與老公目前的創業構想還在非常初期的階段,夫妻倆計畫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找尋汽機車零件、農產品出口等機會,他們也趁著返台待產的時間,找尋對非洲市場感興趣的供應商及買家。
聽著 Tina 的規劃, Eric 也建議 Tina,不用急著把非洲當成下一個目的地。或許在非洲還沒完全起飛,Tina 目前也還不完全確定要做什麼創業時,先去一個大平台或者東南亞新興市場闖一闖,之後再把所學的經驗套用至非洲。
我有不少學生都像 Tina 一樣,會在工作中或私下回饋社會,雖然人生有很多現實面,要讓 MBA 優秀人才直接投入回饋社會的行列比較困難,不過我們相信如果你能在人生的某些時刻,做些自己感到熱情且又能發揮影響力的事,一定是很棒的體驗,非常期待 Tina 未來的發展。
-
問題摘要:
01:16 | 自我介紹及聯合國工作內容簡介
04:17 |從 Nike 到聯合國,工作型態差最多的是什麼?
07:11 |你在聯合國工作的獲得跟眼界,對你產生什麼影響?
11:33 |當時在 Nike 要轉職時,同時拿到幾個 offer,你如何分析當時手邊的選項?如何做出從上海搬到烏干達的決定?
13:58 |在聯合國工作這4年,哪件事不會讓你感到後悔?
18:21 |非洲為你帶來人生的轉變,如果大家對非洲市場有興趣,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24:52 |目前非洲看來有很多機會,你怎麼評估這些不同的機會?
26:40 |到非洲工作,你做出的犧牲是什麼?你放棄了哪些東西?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