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學生如果計畫畢業後回亞洲工作,新加坡是不少人的首選,因此5月的 LEAP workshop,我跟 Rosa 邀請了在新加坡工作數年的 INSEAD 校友 Ian,以及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在新加坡的 CEIBS 校友、 Hive Ventures 創辦人 Yan 來聊聊新加坡的工作文化及環境。 (Yan 之前也來 LEAP workshop 談過創業,MBA跨世代對談》創業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每一步都要盡力把路走得更寬!)
Ian、Yan 這兩個名字念起來很像的人,在我跟 Rosa 的介紹之下,兩人在新加坡見面聊到欲罷不能,Ian 還差點忘記接小孩的時間,想必也為這次的 LEAP 準備精彩內容。
外派上海、東京,Ian 最深刻的職涯心得
Ian 曾在上海、東京、台北、新加坡等亞太區一線大城市工作,足跡橫跨管顧、電商及企業,待過許多跨國公司,對於外商的架構、策略組織很有心得,現任 Shopify 亞太區商業主管,也做些 angel investment,目前定居新加坡。
Ian 先以自己外派到不同城市的經驗,分析了幾個需注意的事。首先是上海,2010年至2015年,去上海或中國其他城市發展是最熱門的方向,機會非常多,「中國人有狼性、結果導向,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我最深刻的take away 是,想在中國建立職涯,也要先思考,如何將當地科技業生態圈的產業知識,搬出海外。」(推薦閱讀:跨足管顧、新創及科技業,中國騰訊智慧零售總監Houfer:職涯發展是一連串「不經意」的積累)
Ian 解釋,中國科技業生態圈非常獨特,像是阿里巴巴、百度、美團,你可以在那裡管很大的團隊、有很多資源,發展得很好,可是要將這樣的知識轉移到海外,會有一個 barrier,「我不是說轉移不了,但生態圈不同,打法也不同,你累積的產業知識是否適用於海外市場,就是要思考的重點。」
接著是東京,跟很多外派一樣,Ian 認為東京最棘手的是語言。雖然在外商圈或許不需要用上日文,但有可能就會一直待在外商圈的幾個公司,直到有下個外商進駐日本,才有轉換工作的機會。(同場加映:MBA 生活不能錯過什麼?海外工作要注意哪些事?來看看 MBA 校友群無私分享!)
Ian 觀察,比較有企圖心的人,從日本市場最早期的外商 Google、Meta 到現在的 TikTok,他們的轉職公式是這樣的,接著再等下一個獨角獸出現。他說:「在日本工作,要懂得找到破口,進入這個核心的圈子,不然你會一直在中間的階層掙扎。而且坦白說,初階到中階層級的薪資,在東京不是特別高,想辦法找到突破的方式,才能免於語言帶來的阻礙。」(延伸閱讀:語言、文化不同,跨國管理不容易!外商董事總經理Sean Lin:打從心裡幫助下屬,才有可能化解隔閡,共創成功!)
想到新加坡工作?先思考這幾點
Ian 分享在新加坡5年的職涯經歷,並將新加坡的公司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新加坡本地公司蝦皮 Shopee、Grab 等,是將總部設在新加坡,監督整個地區甚至全球市場,因此職缺也不少;第二種則是海外大型公司像是 Google、Meta,進駐新加坡也需要人才組建團隊。
他說:「不過想到這些公司工作,都會面臨申請 EP(就業准證)的問題,這些大公司對於聘用外國人有名額限制,久了名額也滿了,因此常常看到大公司的招募訊息上,會寫有永久居留證的人優先考慮。」(推薦閱讀:在美找到工作≠保障!沒抽到工作簽證職涯遭中斷,他靠著校友連結重返亞洲!)
如果還是對新加坡工作有興趣,可以多留意第三種公司-剛要進入亞太區,建立一個 go to market 團隊的公司,Ian 說:「像是 Shopify 五年前就是這樣的小團隊,剛進入新加坡,所以公司要幫你申請 EP 是比較沒有限制的,但是這樣的團隊規模小,通常對人才的要求會更確切,例如 sales, partnership 或 marketing 的人,所以假設是工程師要求職,這樣的公司可能就沒這麼多機會。」
Ian 表示,台灣人想到新加坡工作,最先要思考的是要如何讓新加坡公司看到你的優勢及特點?「其實要到新加坡工作,還滿多關卡要過,你可以想想自己做過什麼事,對於這個職能、甚至產業或市場有幫助?如果不能一下就到你理想的新加坡公司,是不是先在台灣公司工作,找外派機會?或者到新加坡較小的公司學習?你要想清楚自己的路,切入這個市場的角度是什麼。」(延伸閱讀:想出國唸書或找工作,你得先問自己「為什麼」)
懂得產業語言,就是台灣人的優勢
Yan 在新加坡出生、當兵,直到21歲才回台灣,在新馬越泰等亞洲各國經歷豐富,也見證了中國進化及逐漸走下坡的過程。他形容自己獨鍾 emerging market,在看過這麼多市場後,覺得在 AI 浪潮之中,現在的台灣有著獨特的潛力。(推薦閱讀:AI 是未來的商業語言!盤點歐美那些把 AI 放進核心課程的 MBA!)
Yan 表示,精通不同產業、領域的「語言」很重要,像是台灣有很多半導體人才,那些產業語言在全球通用,「如果你很懂半導體或某個產業,當這些產業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你比當地人更有經驗,在這件事上你就領先別人一步,甚至好幾步。」
Yan 以今天大家都在講的 AI 為例,一般人口中的 AI,可能是 chatGPT、Gemini 這種軟體,但是在產業人士眼中的 AI 戰場是半導體,「而在硬體、軟體之間的銜接橋樑,是台灣人才能做到的 engineering capability。我們一直以來對半導體的理解,讓我們能真正完整理解如何銜接軟、硬體,我們在這個領域是有先天的絕對優勢,且保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延伸閱讀:善於理解包容,顛覆外國同學刻板印象!看他們在IESE,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Yan 也以 VC 的角度來看趨勢,東南亞近兩年發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台灣,「所以與其說風往東南亞吹,倒不如說是台灣將這陣風吹到東南亞,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有一些產業 know how,或者一些特別的 skill set,不妨跟著一些台商出海,或者找到一些已經落地東南亞的台商,一起拓展機會,現在或許就是最好的時機。」
乘風出海,給自己無限可能的機會
Yan 也分享自己最近參加新加坡創投聚會的經驗,認為當地的創投人才非常多元,對比台灣的創投圈同質性較高,很多都是 ABC 或者在歐美留學過的人,「在這場聚會中,我遇到幾個皮膚較黝黑的亞洲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覺得是印度人,但他們分別來自孟加拉、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整個晚上聽他們熱情分享各國歷史、商業機會,這是在台灣比較少有的機會。」
Yan 鼓勵參加 LEAP workshop 的大家,規劃職涯就是給自己無限多的可能,一步步累積更多選擇,在 emerging market 生活非常的多采多姿,有機會挑戰這樣的環境,會對自己有更多刺激。
Ian 最後也給了與會者一些職涯建議,他認為如果要在職涯中更突出,要成為結果導向的人,「花20%時間做你應該做的事,花80%時間做你老闆期望以外的事。要常常去思考老闆的痛點是什麼、幫老闆解決問題,或許看起來是在幫老闆解決難題,但事實上是在累積自己的影響力,創造自己的故事。」 (延伸閱讀:從管顧業裸辭,想做更有影響力的事!IESE MBA Teresa:回頭想想,當初申請 MBA 寫的 career goal 實在太小了!)
這次的 LEAP workshop 真是超級精彩!在新加坡工作多年的 INSEAD 校友 Ian 和 CEIBS 校友 Yan 分享了超多新加坡職場觀點。看完他們的分享,真的覺得有股動力,想去探索更多職場的可能性,如果有機會挑戰的話,怎麼能錯過呢!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或【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 】LinkedIn專頁
對申請美國Top 30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