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 LEAP workshop,我跟 Rosa 找來剛結束在矽谷 VCVenture Capital,創投基金)實習的 Kellogg 在校生 Gino ,與中歐 CEIBS 校友、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創辦人之一的 Yan 來聊聊美國、台灣的 VC 現況及創業心態。

這樣的對談形式,是我們首次嘗試,從中聽到許多 MBA 在校生對於下一步的掙扎,還有 MBA 校友回顧過去的寶貴建議,因此節錄了一些精彩片段與有興趣的讀者們分享。

***

背景簡介

GinoKellogg Class of 2021。曾任 Morgan Stanley 研究專員、KKTV 總經理,剛結束在矽谷VC- LDV Partners MBA 實習,看了許多高科技的案子,並實際經歷整個投資過程。(關於Gino的職涯故事,歡迎閱讀這一篇

YanCEIBS Class of 2009。第一次創業是在 MBA 在學期間,創立網路平台的分享按鈕工具 bShare,後經大型數位廣告技術集團愛點擊  iClick  收購。2019年與 MBA 同學成立規模約 1500 萬美金基金的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大多關注 AIIoT 等項目。

***

MBA 像孵化器,讓你在安全範圍中「試錯」

Gino 念的 Kellogg 1年制 MBA,通常沒有實習,不過他認為能到美國進修的機會難得,因此申請了學校的 San Francisco Immersion Quarter,到 Kellogg 位於舊金山的校區上課、找實習。

Gino MBA 前的工作內容偏向新創、策略、企業發展等,不過因為物理系的背景,讓他對 machine learning 等高科技也有濃厚興趣,因此透過在矽谷的 Kellogg 校友牽線,進入了由史丹佛大學教授等人所創立的 LDV Partners,專門關注高科技新創的投資案。

Gino:其實我從2個半月的 VC 實習中學到很多,不過可能不會在 MBA 畢業後立刻選這條路,因為我還看不到自己能為要投資的新創公司帶來什麼價值,我還需要更多歷練、人脈才能做到。所以很好奇 Yan 當時為什麼在 MBA 時就選擇創業?

Yan:我念政大時就想創業,不過當時學校比較沒有工科資源,要找到合夥的工程師比較困難,所以大學畢業去中歐念 MBA,就是想在未來要創業的市場,找到可能的夥伴。

對我來說,MBA 是個孵化器的作用,讓我在安全的試錯範圍內多方嘗試,像是我的第一個創業就是從在學校時開始,我跟現在的創業夥伴,當時都住在中歐的宿舍,他們也都是在找人一起創業。

我覺得念 MBA,人脈當然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不過有時候不是 MBA 有沒有幫助你,而是你在那個時間點,知不知道要去瞭解這件事。」  

像我在 MBA 時,覺得修 HR 相關課程很沒必要,不過作為一個創業家,最重要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有對的人,你才能拿到資金,再去找到更多人才。我想這是年輕時去念 MBA,不會想到的事,當時念了很多 hard skills 等著要應用,不過在創業幾年後才會瞭解,有很多事要學習。

Sabina:說到這個我也超級有感,因為我在念 Wharton 時,一心想著畢業要去金融業,所以上的課都是以金融為重,沒想到後來自己創業,滿後悔沒有好好利用學校豐富的資源,多學一些行銷、創業相關的課程。(好文推薦:為了孩子催生的品牌,堅持美感與實用性並行!INSEAD MBA Maggie:創業,讓我將MBA所學完全派上用場)

VC在找什麼樣的人?何時投入VC產業最適合? 

Gino:我也是到矽谷 VC 實習後,才發現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那些會做模組的人。因為美國的投資基金真的很多,所以一個好的新創公司,其實不缺 VC 投資,像我待的 VC 規模比較小,也不是特別有名氣,所以要更瞭解自我優勢,才能跟其他大型 VC 爭取案子。(不可錯過:什麼是 VC 創投? What is VC?)

那我也想問 Yan,從創業需要募資的角色,直到現在作為投資方的 VC,你覺得什麼時候投入 VC 產業最適合?

Yan:好的 VC 不一定是學霸,看看美國 VC 的合夥人、公司成員組成,大部份都是創辦人或營運背景出身,而非金融業相關。不過 Gino 以你的背景來說,你有金融背景,也做過新創,將這兩件事連結,就是 VC 最有興趣的人選。

我也常跟公司實習生討論,大學畢業後直接當 VC 到底好不好?就像我今天去頂尖名校能找到很多幫我做模組的人,可是他們不懂產業的眉角,不知道如何去評估每個預測的對錯。

對我來說,VC 很講求產業知識跟營運經歷,是個可以做到很久的工作,靠很多分析、對產業的瞭解,所以不需要在2526歲就急著當 VC,這也是為什麼我在 MBA 畢業時即使有 VC offer,還是先選擇創業。

有創業念頭時,該怎麼確定自己準備好了?

Gino:談到創業,其實也是我 MBA 畢業後的選項之一,而且也有順利募到一筆不錯的資金,可是我還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準備好創業了如果你問我準備好了沒,我會覺得應該再多看看、累積經驗,創業成功機率比較高,一方面又覺得現在都有資金了,或許要先做再說。我想問 Yan 在創業時,是怎麼確認自己已經準備好的心態?

Rosa:這部份我很有感觸,因為很多事都是做中學,沒有一件事是已經準備好的。還有一個是時機點,你去其他大公司累積一兩年經歷後再創業,都可能不會是現在的人員組合、創業題目。所以真的要去聽自己心裡的聲音,你是在找到心裡的 calling,有非做不可的創業題目?還是你在找許多理由來告訴自己不要創業?這些身體都是有感覺的。

SabinaGino 的問題,也是我很多 MBA 學生面臨的狀況,他們都習慣先列出 pros & cons,然後大部份人會用刪去法,刪掉未來還可能做的事,像是 VC、管顧業等,也因為還沒有家庭或經濟重擔,所以可以承受風險,選擇自己喜歡卻有點冒險的事。

有些人會想未來有家庭後,可能會待在台灣,所以是不是該趁年輕時留在美國或其他地區闖一闖?有些人一旦創業後,就很難回到大公司的體制下工作,有很多不可逆的原因都要考慮到,這也是我最近在 podcast – 「MBA,然後呢?」常常跟 MBA 校友聊到的話題,建議大家多看看前輩的例子、多跟他們聊聊。

Yan:真的沒在開玩笑,畢業後要創業,第一件事做的就是列出 pros & cons 啊(果真是每個 MBA 的習性,哈哈),不過分析這些問題只是呈現現況,不會告訴你結果。

其實 Sabina 提到的,也是我想過的,我的職涯中每走一步,是為我開了更多機會,還是把路走窄了?26歲時創業就打算給自己3年的時間,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太大損失,只是浪費了3年時間而已。我覺得當你還沒有負擔時,可以豁達一點,把事情想得更遠,給自己多一些選擇、看看不同的可能性。

我在36歲時曾說過,至今最驕傲的是沒有看到自己潛力的極限,現在40歲了,我可能看到智商的極限,不過還沒看到潛力的極限,這是我覺得把路走寬很重要的心態。人生很長,沒有什麼決定是做了之後,就有明顯的成功與失敗,凡事都有學習的空間。 (推薦閱讀:從創業到新創公司財務長》擁有專業技能,讓他的職涯轉換自如!)

沒有足夠產業經驗?連結過去經歷,展現storytelling能力 

在活動的最後,有個朋友提到自己過去也曾在美國 VC 實習,也跟 Gino 有相似的感受,不知道自己能為 VC 帶來什麼樣的貢獻與價值,對此 Gino 也提出他的觀察。

Gino:我過去在 KKbox 處理的投資案都偏文創類,跟科技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經過在矽谷 VC 實習的經驗後,坦白說現在科技新創公司在做的東西,VC 的創辦人不會知道最新趨勢、產品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不過他們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且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找到對應的專家諮詢。

產業變動速度快,對產業知識、技術沒有全盤的瞭解,大概是每個 VC 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過你要有快速的理解能力,能夠找到對的人、問對的問題,我覺得多看幾個案子,就能慢慢累積所需的技術知識、經驗及人脈。

Sabina:其實總歸來說,storytelling 的技巧還是很重要,我常常告訴學生,要想辦法將過去經驗連結到你現在想找的職位、想做的事。你過去的經驗不是沒用,在這當中一定有些理念、能力是共通的,你要試著連結過去經歷,展現個人賣點。(延伸閱讀:不是一定要拯救世界,才能申請MBA!學習說個好故事,讓你脫穎而出

YanVC 未必在每個產業都有經驗,但我們是靠情報吃飯的,也常常在問自己,我們對這個 portfolio 有沒有加分?能不能提供價值?如果沒有,就不應該投資。尤其是 VC 投資的行業都有著超快速的變化,建議大家要盡力運用資源,幫助公司獲得資訊,一起讓台灣新創生態圈更好。

這場精彩對談,讓 LEAP workshop 會員以及我4個即將去念 MBA 的學生在面對職涯的心態上,都有不少收穫。很開心看到 Gino 在 MBA 的生活這麼多采多姿,還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玩,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邀請 Yan 到 podcast 或 MBA luncheon 聊一聊 MBA 之後的人生,以及做每個抉擇時背後的故事!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或【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 】LinkedIn專頁

對申請美國Top 30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