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好多學生想申請 MBA,都是希望能留在美國工作,更精確的說是:在矽谷工作。 

上一集,我們跟在矽谷、科技業工作的 MBA 校友- Wharton 校友 LilyKellogg 校友 Gino 聊到了在矽谷工作的不同面向,這一集來聽聽他們對於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在回來亞洲之前,還想完成哪些階段性的目標呢?一起來閱讀及聆聽他們的分享。 (上一集沒聽到的,可以點這裡:Podcast EP31:MBA,然後呢?然後就把矽谷搬到台北了!-Wharton 校友 Lily、Kellogg 校友 Gino(上集)

本集來賓 

Lily

學歷:

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

Wharton MBA Class of 2013

 

經歷:

Director of Product Management Crux 

Senior Product Lead Microsoft

Global Product Manager Expedia

Product Lead-Technical Amazon

Product Manager-Team Lead Asus

Software Engineer NVIDIA

 

Gino

學歷: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

Kellogg MBA Class of 2021

 

經歷:

General Manager - KKTV

Research Associate - Morgan Stanley

現職:

Senior Associate-Strategy&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1. 美國機會多,累積獨特經歷成未來養份

上一集我們提到美國的生活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都只有美好,因為治安差,Gino還曾經親身經歷搶劫,不過這些都沒有嚇跑他們,還是願意繼續留在美國工作、生活。

Gino 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在國外工作、生活過,人生苦短,希望能多多嘗試。他說:「在台灣的環境很舒服,畢竟是待了30幾年的地方,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但在美國就像登入一個新的線上遊戲,回到新手村的感覺,你已經在之前有了很多經驗跟能力,那麼該如何將這些能力轉移到新的地方,重新開拓領土,就是我每天在學習的事。」 

Gino 認為,國際學生在美國工作,最大的問題還是語言,「要用英文這個非母語的語言,跟全球最聰明的人一起工作、帶領同事、說服他人,都像是打怪,這是我覺得很獨特、有趣的經驗,未來回亞洲也會從這些經驗中獲得很多收穫。」(推薦閱讀:畢業後不可能留在美國當顧問?Kellogg MBA Tiffany:管顧業職缺多,國際學生別小看自己!

Lily 則說,美國科技業有各式各樣的產品、軟硬體之分,機會非常多又誘人,「而且美國也不是個只看年資來決定職階的職場,很多公司的 CPO 等高層都很年輕,因為他們成功把小公司待到變成幾千人的公司,業界會認可這樣的經驗,在台灣這樣的機會比較少。

而從工作文化來看,Lily 也認為自己的個性比較適合美國科技業,「我是有意見、有需要改善就想提出討論的人。但是我喜歡的這種做事方式,台灣公司不一定能接受,有些心態比較老的,他們會覺得我在這產業5060年了,你懂什麼?我覺得台灣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心態,導致只有一個產業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多、更好。」(關於台灣企業的心態,BCG 的 JT 也有些觀察:Podcast EP29:MBA,然後呢?然後就成為BCG台灣 head 了!-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JT Hsu

  1. 美國人習慣思辨,尊重不同個人意見

其實美國不只是公司很重視不同的意見,即使是朋友之間,也很習慣討論、分享不同想法,Lily 說:「我跟之前公司的美國同事都有保持聯絡,常常約出來喝一杯,討論產業、政治等話題,這種想法的交流在亞洲會少一點,因為美國人從小就被教育對事情要有想法,所以他們也享受這種思辨的過程,跟你討論很多事。像是台灣最近剛選舉完,我有美國朋友直接跟我討論這次大選現況,真的很有趣。」(延伸閱讀:MBA實習記》跟美國同事溝通不簡單!她學著用美國人的邏輯表達,破解溝通障礙

說到這種思辨,我最有感,因為我的另一半 Eric 也是非常喜歡思辨的個性,可能是從小受到台灣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喜歡很快地回答出80%正確的答案,然後結束這個話題。

但是 Eric 很愛問,我記得我們新婚時,他就開始問我各種小孩教育、居住環境、學校的事,有一次我們還討論到我哭了,因為他會問很多我答不出來的問題,讓我覺得自己很笨,每次聽到他說「你怎麼沒想過xxx?」這種開頭,我心就先沉一半。

Eric 趕緊解釋,自己從小在美國長大,沈浸在那樣的教育環境中,讓他很喜歡討論各種事情,也因為美國的文化是重視思辨、個人意見,所以你在美國企業只要能拿出數據,你的講法都會獲得尊重。(推薦閱讀:學習用英文精準表達、說自己的精彩故事,她即將前進Apple!

  1. 大公司、新創文化不同,面試前需多做功課

說到這,Lily 也提出她進一步的觀察,確實在大公司,主管都會很鼓勵下屬如果言之有物,可以在會議中公開提出,「可是新創公司是不太一樣的世界,要當新創領導人的,都會有點以自我為中心,當你的想法跟他不同,可能就會直接被 fire 掉。」(延伸閱讀:婉拒金融業高薪,他隻身勇闖新創公司,因為:人生就該堅持自己想做的事

Lily 進一步提到,很多在產業資深的朋友加入新創,希望能貢獻自己的想法,「但新創有個問題就是他們一方面想找有豐富業界經驗的,想知道他們的想法,一方面又無法接受他們的想法,就是很衝突,所以要加入新創,找到對的人和團隊非常重要。」

Gino 則分享,小公司的文化其實就是創辦人的文化,自己也待過新創,很能接受這樣的想法,「因為新創功規模小,組織扁平,創辦人要扛所有責任,要在短時間內執行所有的事,就是他相信要這樣做,如果一直被質疑,很難執行想做的事。」

Eric 也分享新創公司很重視速度,沒什麼時間討論,因為只要一討論可能就錯過了競爭的時間,在這樣的架構當中,創辦人拿最多錢,但同時也扛最多責任、做最多決定。(推薦閱讀:Podcast EP 15: MBA,然後呢?然後就把加入新創變成一個流行了 – NYU Stern 校友 Jamie Lin(下集)

其實光是大公司之間就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們都很同意大家在找工作時,一定要好好研究公司,多看看別人的面試分享。而面試經驗豐富的 Lily 也分享了最近的面試經歷。 

Lily 表示,在最近的面試中,確實有感覺到 red flag,但她選擇忽視,真正進入公司後才覺得應該相信當初的自己。她說:「新創找人才不一定是看能力,有時是看跟創辦人的熟識程度,很多人不一定有相關技能,以我最後一個公司為例,我的主管是工程師出身,被找來做 VP of product,但他沒有什麼做產品的知識,其實我一開始就有感受到主管的 PM 經歷沒這麼多,所以找工作真的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Lily 也提醒大家,找新創公司的工作時,要多看看他們提供的數字,通常好的新創急需人才的,都會對數據非常透明。接著是新創公司成員的背景,同事來自大公司或小公司(或什麼學校畢業),這些細節會形塑一個新創公司的文化,如果發現大部份成員不是來自大公司或好學校,就要注意他們做事的方法可能比較草根,可能跟你的方式不太一樣。

Lily 說:「找工作時都會有盲點,尤其是你想要逃離現在的工作時,看到其他工作機會都會感覺被美化,所以建議大家,要逃離現職,找下一份工作時要格外小心,因為這時候的盲點會更大。」

  1. 回亞洲前,他們想完成這些事

podcast 的最後,還是要問問他們未來的計劃,是想一直待在美國嗎?還是要達成什麼里程碑後才回亞洲?Gino 表示,長期規劃一定得回亞洲,因為家人都還在台灣,「我目前的想法是回來自己創業,在台灣有地利,加上在國外的經驗與人脈,長期看來是有機會對接,也會有些有趣的機會可以試看看。」

Gino 畢業後在美國一直做的是顧問,他希望至少要再換一份工作,在下一份工作中,能夠有自己的團隊、自己的 P&L,跟在台灣一樣經營過一個事業體後,才算是完成自己設定的里程碑。

Lily 則說:「我打算回到比較大型的公司,並在大公司爬一陣子 corporate ladder,直到管理過國際事業部門,看到一定程度的公司發展後,可能回台自己創業,或者到公司當 GM,看一些地區市場的工作,同時手邊也有 side project 持續在進行中。」 

看到我的兩個學生在工作上這麼認真,也很用心地過生活,真的很替他們開心,這兩集 podcast 也用親身體驗讓我們更認識矽谷,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走一趟矽谷,跟更多朋友、學生面對面聊聊!

問題摘要

00:50|美國治安不好事件頻傳,你們還願意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

06:20|公司很注重員工個人的聲音,那麼在美國認識的朋友,是不是也對於個人發言都更尊重?

16:47Lily面試經驗多,你是怎麼挑公司的?

21:20|兩位在美國的外籍工作者,怎麼找回家的路?有想找嗎?

26:17|請 Gino 聊聊西岸的交友文化?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