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MBA 畢業後的職涯選擇,有了更沈重的包袱,以及不敢冒險的心情,很多校友就在這樣的狀態中卡關,遲遲不敢做出下一個決定。

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與 NYU Stern 校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 Jamie Lin 林之晨聊聊,他以創投的角度來看職涯選擇,甚至把加入新創變成一種流行的想法,以及他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一起來聽他怎麼說。(上集請點此閱讀、聆聽)

本集來賓

Jamie Lin 林之晨

– 

學歷: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

NYU Stern MBA Class of 2006 

經歷:

Sosauce -共同創辦人

碩網資訊 共同創辦人

現職: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1. Jamie 的教育觀:把孩子當成有想法的創業者

上一集我們跟 Jamie 談到許多他當初念 MBA 的經歷以及擔任台哥大總經理的心得。接著話題聊到育兒,Jamie 曾說過,在他們家,孩子的 screen time 是沒有限制的,這讓每天都為了 screen time 被兒子們討價還價、談條件的我們感到十分好奇。

Jamie 認為,很多家長限制 screen time,唯一的擔憂是怕小孩視力變差,可是上個世代就已經很多因為看書而近視的人,所以近視不是電子產品的螢幕造成,而是眼睛使用不當,如果能改變孩子在看書或看螢幕的使用習慣,沒什麼理由限制 screen time。

Eric 認為,近視有辦法改善,不過如果因為 screen time 影響了功課進度,是他比較難對孩子放行的重點。Jamie 說:「在我的兩段學習歷程中有很大的反思,那就是主動、被動的學習,成效實在差太多了,如果小孩有個問題、目標想去解決或完成,那他就會想辦法去解決,比你塞東西給他有效多了。」

Jamie 接著說:「過去接受台灣『量產式』的學習歷程,只要考試考得好,就不會有人理我,我可以去玩電腦、上網,考試只是交差給父母看的,我真正的時間都花在電腦上。而我在念 MBA 期間,非常渴望解決心裡的問號,所以非常自主學習,花了兩年逐一找到問題的解答,也更知道自己在世上扮演的角色。」(推薦閱讀:2019台灣MBA高峰論壇》全美唯二!Darden的100% case method授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心態

Jamie 將孩子當成有想法的創業家,完全鼓勵他們去解決心中的問號,像是他的大兒子對歐洲歷史非常有興趣,常常在 Wikipedia 瀏覽各種文化、歷史文件,並且一路回朔到羅馬、希臘甚至埃及古文明,甚至開始自學拉丁文、希臘文及西班牙文等。

Jamie 笑說:「我兒子讀了歐洲古文明,又發現跟中國文明有關,所以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在台灣想逼一個小孩去念中國歷史,他根本沒興趣,但他發覺自己人生目標的時候,就會自己去研究,甚至發現其中的關聯。不管你是從歷史、商業、宗教、運動進入,會發現許多知識都是互通相連的。所以也不用擔心小孩喜歡玩寶可夢,研究寶可夢的種類,因為他們一路研究就會研究到人類的歷史。」聽到 Jamie 的這番說法,想必許多當父母的人都會感到有點欣慰,也願意慢慢放手讓孩子去闖。

2.為了創業舉家搬回台灣,認為老婆、孩子犧牲比較多

對孩子生長環境的期望,其實也是 Jamie 決定舉家返台的原因之一。當時與 MBA 同學的創業告一段落後,他看到美國社會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分化,感受到美國是個權貴掌控、骨子裡白人優越短期無法褪去的國家,不希望自己黃種人孩子在那種環境中長大,活在次等公民的掙扎中,他開始考慮回台灣。

Jamie 說,當年參議員歐巴馬靠著社群力量選上總統,iPhone、Android 陸續推出,逐漸感受到網路力量的強大,「我知道台灣一直以來都是硬體厲害,軟體較弱,所以我想帶著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回台灣幫助更多網路軟體業者創造新公司,帶來更多新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當時我老婆還覺得我是神經病,一個人能做出什麼事,可是我就覺得不管啦,就像有個閃電打到我的 calling,就算只是一個人,也要回台灣做點什麼。」(同場加映:MBA跨世代對談》創業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每一步都要盡力把路走得更寬!

這個一意孤行的決定,Jamie 很感謝老婆與小孩的犧牲及放棄,因為他的老婆當時擔任知名華裔設計師的 COO,在紐約時裝業扮演重要角色,願意放棄事業跟他回台,而小孩也在回台幾年後,逐漸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

3.從創投的觀點,分享 MBA 畢業生找工作的角度

Jamie 曾經提過,MBA 畢業後本來要到矽谷,加入一些優秀的創投公司所投資的新創公司,因為他認為若能在職涯的10年中,找出5間極具潛力的新創公司,整體收入和職涯成長都會很不錯,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很適合 MBA 畢業生參考。(推薦閱讀:找工作要進當紅產業?Kellogg MBA Joseph:投入每份工作前,先制定5年計畫!

Jamie 近一步分析,全球 tier 1的創投大概有10至20家,他們投資的成功機率約為3、4成,tier 2或3的創投有數千家,投資成功機率約為1、2成。而在創投界,能回收的基金大概只有10至15%,大部分的基金表現都很普通,甚至是賠錢。

Jamie 說:「所以我認為,找工作可以專注於 tier 1創投所投資的公司,研究一下這些公司支持的創業者,找到值得跟隨、理念相近的老闆。這樣10年工作下來,應該滿有可能會有一間公司讓你成功,如果沒有,你的收入可能也不錯,又是跟著佩服的創業者工作,何樂而不為。」(延伸閱讀:選工作看產業?Wharton MBA Hanfei:成為各項職能的佼佼者,才不會被淘汰!

雖然這個說法很吸引人,但是回到現實,不少 MBA 畢業生還是比較 risk-averse,因為出國念書背負著親友的期望,都會覺得畢業就是要去大公司,沒什麼膽量投入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

Jamie 認為,如果 MBA 畢業後,想最大化 MBA 效益跟經濟的收穫,第一年去成熟的大公司上班或許比較好,可是如果看5至10年的發展,很難成為頂尖,因為大公司的職級、薪水成長速度,一定比成長型公司慢很多。(延伸閱讀:從大公司轉戰創業,一年半零收入! CEIBS MBA Cindy:擺脫MBA包袱,運用校友網絡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好!

Jamie 說:「所以 MBA 畢業後第一年,你覺得你在規避風險,實際上看來,你是把職涯放在中、長期更大的風險之中,因為你在大公司那樣的位置學習很有限,未來跳到別的產業更有困難,所以要思考的是短期或長期風險?有時為了害怕短期風險,而去冒著長期風險,不一定值得。」(推薦閱讀:放棄大公司光環,創立影視製作公司 CBS MBA Tiffany:創業,是隨時都在與心魔搏鬥的過程!

4.短期目標:著重執行,期待開花結果

每次聽 Jamie 分享觀點,都覺得他是個做什麼事都有個使命、願景的人,我都笑說 Jamie 的自信就是遊走在 borderline 之間,有種讓人討厭,但是又很欽佩的自信,因為他總是有膽量提出要求,不是只說大話、也不是只為自己的人,最後我們也請他分享之後各種讓人期待的計畫。

Jamie 表示,接下來的3至5年,比較是執行模式,「因為我在台哥大任職將滿3年,辛苦了3年終於讓獲利恢復成長,公司市值回升,之前對台哥大想做的轉型,會慢慢開花結果。」

至於 AppWorks 的發展,在我們錄音當天也有了新的進度,AppWorks 將成立加速器、Web3 兩個事業單位,Accelerator 跟創投部分也將走往機構化。他說:「投資部門的同仁年薪也升至250萬至500萬,跟國際 tier 1 的創投公司接軌,希望能吸引到更多人才,在不要犧牲薪水的情況下加入我們。」(延伸閱讀:想在產業間自由轉換?Kellogg MBA Angela:用對方法、注入熱情,你也可以做到!

AppWorks School 也搬到更大的場地,接下來5年預期有5倍成長,從每年畢業200人變到畢業1,000人,希望幫助更多年輕人轉職數位工作,為急需數位轉型的新創公司,提供更好的人才。

很開心這次能邀請 Jamie 來錄 podcast,跟我們從創業聊到育兒,以及許多對 MBA 後輩的建議,相當期待 Jamie 所領軍的事業之後的種種發展,有空一定要邀他們再來家裡吃飯,示範一下沒有 screen time 的親子關係,哈哈!

問題摘要

01:00 |你對小孩的教育方法也很有趣,是不是把小孩當成很有想法的創業者?

09:00 |你的大兒子對歐洲歷史很感興趣,這個興趣是怎麼來的?

12:35 |當時在紐約為何思考要回台灣?怎麼做出這個決定?

20:00 |你曾說過找工作可以參考創投所投資的新創,花10年找到5間有潛力的新創,堵上他們的成功,可以多談談這個想法嗎?該怎麼提高成功率?

22:50 |你在投資新創公司時,講過一個3H理論(heart 決心、hand 執行能力、head 學習能力),現在看新創時,還是以看創辦人為主嗎?

25:35 | MBA 畢業生比較 risk-averse,還是會選擇去大公司工作,不敢貿然投入新創,你的建議是什麼?

31:53 |請分享接下來幾年的計畫與目標?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