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科技業對PM(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少MBA學生也將此視為職涯目標,不過想當PM,MBA學歷可不可以加分?是否絕對需要理工背景才能當PM?這些我常聽到的疑問,當然要找一直以來都在科技業擔任PMWharton學妹、現任職Expedia的Lily來為讀者們解答,希望帶給大家更清楚的職涯方向。

美國PM職缺多,有技術背景更吃香

跟我一樣都是理工背景出身的LilyMBA之前就在科技業擔任PM,畢業之後留在美國工作,找的也都是PM工作。她分析,美國科技業很需要理工背景的PM,因為技術成分高,可以參與產品製作、產品指標跟藍圖的設定等流程,學習的機會更為完整。

PM近年來確實是美國的熱門職缺,但是沒有理工背景,難道真的不能勝任PM這個職位嗎?Lily說:「我覺得PM還是要懂技術比較好,舉例來說,若工程師跟你說這個產品要做3個月,你懂技術的話,可以一起討論縮短時間的可能;若不懂技術,工程師說什麼你就只能照做。」

比起台灣大公司較沒有系統化的流程,在美國的PM更是以metrics來區分職責,最大的工作職責就是要想辦法達到drive metricsLily舉例Facebook有些PM的metrics是負責客戶的參與程度,職責是要增加用戶每天使用臉書的次數、時間。(來看看曾在Facebook工作的校友提出什麼面試建議

除了技術之外,公司也很要求PM的商業知識,Lily認為MBA的訓練可以讓PM看得更全面,而不是只重視產品,「有時候新推出一個功能,數字看起來進步了,其實背後有些商業考量會影響到公司長期發展,擔任PM多年的人,比較難想到這一步,擁有MBA的訓練,可以讓我以比較全面、長期的角度來看事情。」

客戶或企業內部常會要求PM設計一些能解決企業內部問題的功能,Lily舉例,Expedia客服組希望能利用一套流程,省下打電話給飯店了解負評等例行工作的時間,「PM當然可以設計一套工具改善這份工作耗費的時間,不過這些例行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其實很難估算,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問題根源,例如為何飯店沒有注意到這些負評,Expedia是否能祭出獎懲機制,讓飯店即時注意到負評並加以改善。」(延伸閱讀:工科背景台灣女生,成功轉戰Google總部

Lily(右三)在Wharton畢業典禮上跟學習小組成員合照。

念了MBA,讓我看到流通性的可能

MBA的訓練不只讓Lily在工作上能用長遠角度看事,也更願意到不同產業或國家挑戰。Lily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任職於Dow Chemical(陶氏化學),隨後為了要投入科技業,還加入華頓同學位於矽谷的新創公司,隨後才到Amazon。這些看似重大的產業轉變,她反而越來越覺得很正常,「我覺得念了MBA,更能接受不一樣的世界、不同產業,如果沒有出國念MBA,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只能一輩子在同間公司、做同樣的function。」

Lily分享,MBA讓她看到更多流通性的可能,確實如此,我也有很多當年Wharton的朋友,都曾在歐洲、亞洲或美洲工作過,她說:「我最近聽過一個在美國麥肯錫的巴西人,後來加入Expedia在倫敦的辦公室,儘管你是南美人,你還是可以在北美工作,甚至跳到歐洲。」

沒錯,念MBA的時候,我也是受到身邊各國同學的影響,都覺得世界就是舞台,什麼界限好像都消失了,Lily接著說:「對啊,我覺得如果有機會,也考慮轉調至倫敦辦公室,因為那是Expedia的第二大總部,同樣很國際化。」

美國教會我的社交能力

在美國待過幾個大公司,Lily也理出自己一套哲學,她笑著說:「在美國,聽到組織重組就要很小心,因為美國公司的這種重組都來得更快、更狠,我自己是靠著多觀察、多跟老外聊天,來練習這種觀察企業的敏銳度。」

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畢竟我學生連進學校都要花好幾個月來適應 culture shock 了,更何況現在是 MBA 畢業後的職場,身為非當地公民,還要與同事保持好關係!Lily表示,美國科技業講中文的族群多,大家難免會與同為講中文的朋友在一起,「但是這樣不太好,因為訊息來源會很侷限,我當時跟印度、華人族群不錯,也有幾個能聊天的美國人,可以聽到的訊息比較多。」

就像我一直告訴學生出國就得多嘗試,盡量跳出舒適圈,Lily的作法不僅讓她認識許多異國好友,就連獲取訊息的管道都變得更多元,她說:「其實社交能力是我在美國培養的重要技能,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很會交際的人,可是經過美國訓練之後,就更勇於跟人交際。」(延伸閱讀:從《被動等待》到《主動社交》,商學院學生融入西方文化的重要關鍵

Lily舉例,當初離開Amazon在找工作時,在LinkedIn上聯繫了很多科技業相關的校友,「我很訝異學長姐會回信給我,甚至引薦我認識更多人,當然我也盡量提供自己有的資訊,畢竟我已經有業界相關經驗,而不是以一個完全求救的身份,向他們問問題。」

說到社交能力,我覺得寫email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聽過一些校友抱怨,收到學弟妹寫的email,常常充斥著不太有禮貌的要求,Lily也很認同,「之前有個印度人寄信給我,要請我引薦他到Amazon,還照三餐發信催我,我真的覺得有點沒禮貌,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助你,建議還是要站在資訊交流的角度,來問問題。」(同場加映:認識校友好處多多,但你一定要問好的問題

Lily(左四)參加Wharton Follies活動

在美發展不代表最厲害,還有難解的職涯天花板

對於許多人認為念MBA是為了留在美國工作,Lily也語重心長的說,其實留在美國並沒有比較厲害,很多人最後留在美國,單純是覺得美國的生活比較舒服,最重要的還是看哪裡最適合自己。

她說:「對台灣人、甚至亞洲人來說,美國職涯發展機會有限,在美國頂多爬到中階主管,可能就很難再往上升了,其實中國現在也很多企業在找美國畢業的MBA學生,有了語言的優勢,回亞洲發展反而更容易吧!」

我有很多學生,很優秀也很努力,留在美國工作,表現亮眼,但還是要看抽不抽的到簽證;另外,我身邊選擇留在美國生活的朋友或學生,多半比較重視生活平衡,這也是越來越多人看重的一部分,所以找工作還是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想想家庭、小孩或生活。(延伸閱讀:流浪遊子想落地生根,決定返台創業

說了這麼多,我跟Lily都認為,選擇最適合自己工作的地方、產業才是最重要的事,難得跟Lily聊天,要掛上電話之前不忘發揮學姊魂,要她回台灣時記得通知一下,讓我們能敘敘舊!

看完這篇文章,你覺得哪個朋友也應該看看這篇呢? 用三秒鐘的時間分享給他/她吧!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