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三年前(gosh有這麼久嗎?)在大安站和 Kevin 見面(照片中間那位),當天就立刻叫他去樓下報名上GMAT,因為我覺得他雖然只有三年不到的工作經驗,但是今年申請M7應該都沒有問題,我很少對2年工作經驗的學生這樣評語,不只是因為他大學在美國念,不只是因為他工作都在國際知名的企業,是因為他的態度!

我總是問學生他們工作上的問題 – 「你覺得工作上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你覺得你老闆怎麼看你?」Kevin不只完整回答我的問題,他把他的成就量化,但不說自己的成就「多大」,他說老闆在他說明想念 MBA 的時候極力希望他繼續留在公司,但他不說老闆多「喜歡自己」。他認識很多MBA校友,但他不搶我的話,他說他相信專業,希望我協助他的 MBA application,我還記得一個涼爽的春天,但是他揮汗如雨坐在我對面,靜靜聽我給他一些建議。

這三年來他每次回台北我們都見面,時不時也在Line上面互相吐槽討拍,3年後,我和他約了時間Skype,一接起call,紐約時間晚上9點,他說才剛剛開完 China Business Conference 的籌備會議,他當總召,找了很多亞洲的 business leader 要在紐約辦論壇,我們聊了半天欲罷不能,但是為了讀者,我們還是聊了以下幾個問題,分享給大家。

 

Sabina:「 當初為什麼選擇Columbia? Columbia提供給你的資源為何?」

Kevin:「我當時選擇學校完全是location導向,只考慮位在紐約的NYU Stern和Columbia 兩間。簡單將我的選擇(location)分成二個面向說明 :recruiting & networking:(推薦閱讀:選擇MBA商學院,你一定要思考: Location!

Recruiting:

我和我的朋友分別念Columbia和Cornell,之前我們去參加Deloitte Consulting 在紐約的招聘活動,我只要搭20分鐘的地鐵就可以到辦公室,而他要搭六小時的巴士,來回一趟就是12小時,這其實蠻慘的對吧!12小時可以做多少事情而他卻必須花在通勤上,所以說紐約的地理位置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Networking:

很多大公司都設在紐約,因此住在紐約,不論要找校友或找業界人士都不會太難找,他們可能就住你附近、是你鄰居、或者可能剛好在超市買東西遇到。住附近的好處是你們很容易有共通話題,像我自己本身很愛聊附近的好吃餐廳,話題被我開啟後對方也很快產生共鳴。其實MBA真正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平台,讓你有機會透過這平台認識更多人,很多人一年級時覺得認識越多人越好; 但二年級開始,想的則是如何認識對的人。身在紐約有認識人、聯繫人的絕對優勢,只要你夠活躍積極,基本上大家都會想聯繫你,像我家根本就是免費的Airbnb,朋友要來紐約或要轉機,都會來我家借宿,而當我到別的地方時,幫助過的人當然也很樂意幫助我。」(也推薦:Networking in English! 參加社交場合必備 5 要點

 

Sabina:「 你認為念Columbia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Kevin:「人際關係的運用吧! Columbia的歷史悠久,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會將Columbia看成是紐約的最高學府,在這情況下,很多學者或是公司的高階人才退休後會選擇到Columbia當教授,像是紐約地產界的大佬,剛從Deloitte退休的Global CEO、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JP Morgan Global research的主管,他們退休後通常會選擇投入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又不會和產業脫節的教授行列。對他們而言Columbia很有吸引力,因為和他們之前工作的所在地很近,且在紐約的最高學府教書聽起來多有面子!

雖然我們的設備不是商學院最頂尖的,但來到Columbia後我發現同學間的人際關係重要之外,好好運用教授的資源,將是我們更棒的優勢,舉例我有個朋友想找government consulting的工作,有個有government consulting背景的教授幫他直接引薦給他之前的同事,錄取機會自然就大大提高許多,要知道來到商學院,身邊的同學、教授都會是最好的資源。」

 

Sabina:「 在學校有參加什麼社團嗎?社團帶給你什麼樣的實質幫助呢?」

Kevin:「我參加社團的目的在搜集資料、參與活動、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認識未來在工作領域上有可能會接觸到的人,所以像是中國同學會、亞洲同學會等這類型的活動我都會參加。最近我也在籌備一年一度的 China Business Conference,今年應該可以邀請到CEO of Dow Chemical – Andrew Liveris、Global Research Director of JP Morgan– Joyce Chang、 Chief Economist of Bloomberg- Michael McDonough等重量級的人物來,我們必須先想辦法將conference的規格提高,讓對方有興趣從中國飛一趟過來,但其實這有一定的難度,倘若中國臨時有個博奧論壇(由政府主辦),對方在選擇上可能就不會以我們為優先,所以我們今年以學校教授的名義去邀請這些有名望的人士,希望透過教授的這層關係提高這些人前來的意願,我想這conference會讓與會者收穫很多。

若單純以興趣來說,我喜歡煮飯,但我們學校真正喜歡煮飯的人不多,所以這興趣對我幫助有限,但我有朋友有參加wine club,這對他來說就很有幫助!」

 

Sabina:「在學校有沒有最印象深刻的課程?有沒有聽同學聊起來,覺得後悔沒修的課?」

Kevin:「有兩堂課特別印象深刻,一堂是 Risk and Opportunity: Investing in Innovative Companies,這堂課的老師是從Warburg Pincus(一家美國知名的PE firm)剛退休的senior partner,所以課堂上的每個案例都是老師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寫出來的,他會引導我們思考每一個案例,同時會把案例裡的人物請來教室裡分享,例如他當時在紐約當一個High Line project的董事,於是把這project的招集人請來教室裡分享他的實際經驗。

另一堂課叫 Business of Sports,老師本身有一個8人的小投資銀行,專門做sports方面的M&A,有很多豐富經驗。前陣子NBA快艇隊碰到ownership的transition轉到微軟的Steve Ballmers身上,老師是快艇隊的賣方代表,像這類的案例他都會跟我們分享很多細節。我們的期末project是參與一個買賣團隊的bid,要用各種不同的forecast model去算這個團隊值多少錢、要bid多少錢、策略是什麼等等,加上老師本身上課就像講相聲一樣,課程內容及演講都非常有趣!

有很多課都很遺憾沒上到,兩年的時間真的不夠多,我想即使再多待一年也無法修完所有想修的課!」

 

Sabina:「 你即將於五月畢業,這兩年過程中最讓你回味的是什麼、最遺憾的是什麼?」

Kevin:「我認識一票可以互相扶持的朋友,也許只有三四個人,但這就足夠了!念MBA後會發現和出國之前的同學漸漸沒話聊,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我們正經歷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朋友圈會漸漸改變,到最後會找到目前最緊密的朋友,這群人互相扶持、互相給彼此建議,我很珍惜這群好友。

但當然還是有覺得可惜的地方,像是之前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因準備繁忙,我放棄很多和其他人社交的機會,如果可以重來,我會逼著自己多去和別人社交,接觸多一點不是商學院背景的人。其實說真的MBA很忙,所以不會有太多時間去和商學院以外的同學社交,例如大學生。其實多數大學生來問我們問題都是想了解找工作的事情,然而這種資訊交流是不對等的,不對等的情況下關係不會持久,所以還蠻可惜。」

 

Sabina:「畢業後即將進入 McKinsey Taipei服務,你當時想進管顧業的動機為何?覺得自己具備何種特質呢?」

Kevin:「我用兩個角度看自己。第一個是我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這優勢可能是產業經驗、可能是專業。第二個是問自己公司為何要用你?

我念MBA之前在銀行工作,後來去FMCG做marketing,家裡也有石化業的相關經驗,所以我的背景很多元,對我而言,我的優勢是有三到四個跨產業的經驗,要如何讓我手上的每張牌發揮效用,我只問我自己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產業可以讓我所有的經驗都能充分發揮?我發現管顧業是很好的機會。」

CBS student

Sabina:「 是如何拿到McKinsey Taipei的offer?經歷過幾個關卡並分享心得。」

Kevin:「McKinsey 的徵才過程有二到三個關卡,每個關卡會有兩到三個面試官,通常是先進行behavioral interview,再來才是case interview. 亞洲的徵才活動很多都是一天就結束,早上面試、中午時會告訴你上或沒上,上的話會要你下午再繼續面試,24小時後就會告知是否被錄取。

我覺得大家要有的認知是,就算你很厲害一路過關斬將,但很有可能在面試當中會有個case做得比較差,而這其實只是整個面試中的一小部分,很多人覺得case就是全部,可是你要想的是,顧問常常必須和客戶面對面溝通, 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是CXO,所以就算你case表現很棒,溝通表達和人格品行不好也是很扣分。想像一下case是GMAT,考了760高分並不代表履歷就不用想、essay不用寫,所以套句Sabina的話,這和MBA的申請過程一樣,是個total package的概念(笑)。舉例,我在behavioral interview的過程中被問到為什麼我的大學GPA很低,我當時回答我自己並不認為我GPA是低的,因為我雙主修、經營兩個社團、同時有兩份兼職工作,我用一個好的事實說明對方的疑問。如果我沒自信,這種問題我可能就答不出來,而答不出來的尷尬時刻很可能就是決定你命運的關鍵,主考官會覺得在職場上你沒辦法自信的回答客戶問題,無法承受當下的壓力。

一般會拿到面試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之前待的公司名稱很大、國際知名,但鴻海也算啦,只是要看你怎麼描述你公司在市場的地位 ; 一種是擁有獨特的背景,舉例像是教師,教師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自在的說話,有辦法將複雜的東西講得簡單易懂,雖然商業知識不足,但這可以在唸商學院時去學習。以上兩類是我觀察到管顧業很喜歡錄取的人。」

 

Sabina:「 成功拿到McKinsey Taipei的錄取資格,這過程學校扮演什麼角色?同學間提供什麼協助?」

Kevin:「我覺得behavior的問題很適合去請教學校career service的人,因為他們看過太多人,知道你應該要如何表現,但如果是case的問題就比較適合拿去請教學長姐,因為career service的人都待在學校,上次做case可能是十幾年前,產業的需求也比較不清楚,所以他們在case上的建議相對不會這麼好; 而學長姐則是問case問題的首選,因為他們剛打完這場仗,很清楚要注意什麼!同學則可以幫助你看清楚自己,他們想法不見得正確,但可從互動中發現新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方向。所以你應該要思考自己身邊擁有的資源,知道能從哪個部分得到什麼幫助。」

 

Sabina:「 可不可以給學弟妹一些如何準備全職工作面試的方法?」

Kevin:「你花多少心力了解這間公司?有沒有花時間和校友多聊聊?有沒有真正花時間把履歷寫好?對方可能花一分鐘不到就決定要不要面試你,那你履歷怎麼能不好好寫?寫的過程要把它想成是一本書的目錄,很多人是只看目錄就決定要不要買這本書了,畢竟有這麼多書要選,不可能每本書都看完一百頁才決定是否購買。

最好是請一位不了解你的同學來看你的履歷,然後問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的跟你想表達的有沒有落差,如果沒有落差表示你寫的不錯,如果落差很大就表示你表達的方式有問題。

再來你要去想,履歷有沒有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東西?我曾幫別人改履歷,那位同學喜歡旅行,到過緬甸、越南、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他其實不知道為什麼要去這些地方,我就建議他將這些旅行經歷寫成他對「開發中國家」有興趣,想深度了解這些國家,這說法和單純旅行的深度可是差很多,可以為自己的面試開啟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談話內容。」

 

Sabina:「 可不可以給正準備申請MBA的人一些建議?」

Kevin:「好學校不代表有好工作,不要那麼在意學校名字,如果因為覺得自己沒上M7就輸了,那你就真的輸了。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很多人有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想法,覺得別人要給你標準答案,但你根本不該過度依賴學長姐,不應該完全把自己的事情交給顧問,我們可以當你的google,但不應該是你的保姆要幫你把事情做完。

再來就是,千萬不要認為申請完學校就結束了,應該要利用時間多充實自己,多跟不同的人聊天增長見聞等等,在MBA的環境裡,和你競爭的都不是台灣人,而是來自各個國家最頂尖的人。我發現台灣學生來到這,一開始很容易被其他國家的同學嚇到,因為他們過往的經歷、自在的談吐能力等等,但其實台灣學生真正要問自己的是:你比其他人厲害的地方是什麼?而不只是驚訝同學們很厲害,當你意識到這件事情,應該就要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若經營成功,以後的人際關係就不會有問題,因為大家會主動來找你,像剛剛提到的我家變成聯繫感情的Airbnb。在競爭的環境中你要找出自己的特色,來念MBA已經不能將重點放在你在台灣有多麽優秀,有很多中國來的同學都是省狀元、縣狀元,來到這才發現原來大家都這麼厲害,所以重點是你的個人特色,找到自己厲害的地方並著手經營自己的品牌,擴大人際圈!」

—–

Sabina後記:

我和 A2 一起辦台灣MBA高峰論壇,A2和我一樣看過上千個學生(他或許看過上萬個),也和我一樣對 Kevin 是讚譽有加,我不敢說我們看人多準,但是有為的年輕人,我們多少看得出來,Kevin 的小小成績,絕對和他的聰明、謙虛的個性、好的交際手腕有關,要成為一個易於被人幫助的人不容易,他絕對是很多人願意幫助的人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人!

如果您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