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y 是Wharton的學弟,常常回台灣都會一起吃飯聊天,他講話很好笑,常常說自己是公司的「台傭」,但在我眼中他是個很努力的人,也是我聽過 MBA 生涯裡,面試次數、面試的產業種類最多的人。知道他去另一家公司當台傭了,前任公司 Google 及現任公司 Facebook,都是目前科技業的當紅炸子雞,當然要請他給對科技業、MBA 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分享。

Sabina:「Marty,你 2011年進入Wharton,2013年畢業,和我們分享你從華頓到Google,到現在Facebook,在科技業的recruiting process吧!」

Marty:「 暑期實習我各個產業都找,面試了很多公司,像是J&J, Goldman, Morgan Stanley, GE, IBM, Apple, Google, Amazon, Samsung等等。因為我是從管顧業出來的,所以不太確定自己要做什麼,但在實習的面試過程中,透過與面試官談話來了解這產業的風格,來決定自己是否適合這產業,所以全職工作我就只有找科技業。對我而言這是很好用的刪去法,但對於已經有明確產業目標的人,當然是專注在自己想要去的產業。

以function來說,我當時想做operations,因為operations可以接觸到不同function,是很專精的領域,而operations在科技業裡又有分sales operations, finance operations, HR operations,雖然細分成不同的function,但技能是相同的,當我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時,就比較能釐清自己想做哪個function。

Wharton有dedicated interview week,顧名思義就是會舉辦整星期的面試,一般來說,一星期和五到十間公司面試就已經很多了,而我當時面試了二十五間。等於一天面試五間公司,像我那時候早上九點面試投資銀行,緊接著九點半和Nike面試,我明明知道Nike面試應該要穿運動服去才對,但我根本來不及換裝,只能直接穿西裝去面試。

科技業面試的問題都大同小異,但會因為每間公司的規模、文化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亞洲和美洲、小公司和大公司、傳統公司和新創公司,所展現出的形式都會有所差異。而面試的問題不外乎是why industry? why company? what are your skills? 你腦袋裡必須要有個模板,然後把不同產業套進來,例如如果是面試科技業,在why industry這題你可以說這個產業創新、變化大、與生活息息相關、改變世界; why company就自己上網多做功課找校友聊天,多了解這間公司的文化; what are your skills這題以我當時來舉例,因為我有管顧業背景,所以會用problem solv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alytics方面的專長來回答。

以科技業來說,一開始都是跟HR面試,接著會有和未來的部門主管面試,甚至會有未來會接觸的部門主管面試,面試問題可能是behavioral和case兩種,例如會問你一個公司目前實際在進行的專案,想知道你會如何解決他們真實遇到的問題。當然事前並不曉得會被問到什麼題目,所以盡量準備,多去了解公司的產品線、公司在乎的是什麼、最常在提的是什麼東西。

暑期實習時我待過新創公司和大公司,後來選擇大公司是因為我認為畢業後若想留在美國,找大公司會比較保險,因為身為國際學生我會有簽證的問題,新創公司有可能比較不願意幫你辦簽證,這點大公司倒是比較有機會幫解決我的簽證問題。我就聽過有人拿到offer了但因為簽證問題不能工作,這時會有三種狀況,第一個是公司會先派你到倫敦或新加坡等其他海外分公司,先待個一年等之後抽中簽證後再回美國,第二個是公司直接派你去海外分公司工作,沒有回到美國工作的機會,最糟的就是直接要你放棄offer。」

 

Sabina:「 可以分享你的職涯規劃嗎?」

Marty:「 我想留在海外工作,但是國際學生都會有簽證的問題,所以我那時是畢業後就先進大公司,大公司比較願意幫國際學生處理簽證,之後再轉到小公司,然後新創公司,最後有考慮到VC,但想進VC最好是自己有創業經驗,或幫助小公司快速成長的工作經驗才會比較容易進的去。

在幾年前只要是MBA畢業進到VC,會被人認為價值很高,但現在環境不同了,MBA之外還要有相關的經驗,曾經待過新創公司,然後賣掉它的經驗會讓你參與整個deal flow,這是VC最喜歡的找的人。我覺得職涯發展中,人際關係很重要,但更應該要知道自己具備什麼價值,如果你沒有價值,別人為什麼要跟你network,盲目的去打關係別人是不會理你的,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人、要找對目標群,才能發揮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價值。」

 

Sabina:「 回想當時Wharton最讓你印象深刻、收穫最多的是哪門課程?」

Marty:「 當年Wharton很多課都很有趣,像有些課是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behavior,本質是在討論組織行為,但是會用leadership去包裝,也會講到團隊要如何組織,這些技能對工作很有幫助,因為工作上大家的hard skills都很好,真正看出差異的是soft skills,我發現成功的人都很擅長和他人溝通、相處,在領導方面也能表現的出色,而這是台灣人比較吃虧的地方,因為台灣的教育是教你如何成為團體的一員,而不重視如何找到你在團隊裡的定位,並好好發揮這角色的專長。」(推薦閱讀:從美國隊長偷學 MBA 錄取最重要的關鍵:領導力

 

Sabina:「 那當時有參加什麼社團、課外活動、conference,有什麼收穫呢?」

Marty:「 我有參加WIVP(Wharton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Program),因為這program去了Guatemala的學校,輔導當地創業者的公司,這些創業家通常是作農夫等的傳統產業,他們很需要藉由學校資源來讓產業升級,而WIVP就是在幫他們找方向。

還有參加Tech Trek,會帶我們去公司參觀,因為這樣我當時參觀了東岸蠻多公司,例如Google, Etsy, HBO。這會幫助我們了解很多科技公司,進一步瞭解自己想從事哪個科技業裡的哪個function,到底是想做tech marketing, tech sales又或者是tech finance等等,這都是需要花時間去探索的,而這個trek幫助很大。」

 

Sabina:「 有沒有一些建議可以給想進科技業,但原本不是科技業的人?」

Marty:「 我覺得大家不應該有“念了MBA就可以進到科技業”的這種心態,這心態比較適合傳統的產業,像是管顧業和投資銀行,因為傳統的MBA產業有固定的名額,專門給MBA畢業生,也就是有保障名額,但科技業沒有專門留名額給MBA畢業生,所以就算是MBA也必須跟所有的人(沒有MBA的人)一起競爭,所以心態一定要調整。

但MBA當然還是有好處,像是校友網絡,有很多學長姊可以詢問相關資訊,學校的聲譽也有關係,好學校當然公司就比較願意看你的履歷表。在學校的訓練也會讓我們對產業的資料搜集、未來趨勢發展有更多了解,念MBA重點就是在培養這些觸角,運用這些資訊跟人脈去拓展對產業的認識。

若本來就想從事科技業,選學校時就要考慮有地利之便的學校,例如位在西岸的StanfordUCLA,但其實前幾名的學校因為本身的名氣非常大,所以就算不是位在西岸也是會有很多公司到校園徵才,例如Harvard, Wharton, MIT

還有就是國際學生常常看到應徵管顧業和投資銀行業的同學拿到offer就開始慌張,因為科技業徵才的時間都比較晚開始,自然就比較晚公布結果,但千萬不要把自己跟別人比較,尤其是國際學生總是希望先拿到offer,可以先確認自己的身份,基於這點我建議大家的暑期實習一定要好好把握,因為實習是轉正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一年制的MBA因為沒有實習機會,所以的確是會比較難進到科技業。」

—–

Sabina後記:

如果大家看過我寫的各校介紹,會發現現在科技業也是一個很大的 MBA recruiter,但就像 Marty說的,不是所有想進科技業的人,都要覺得自己就應該來念 MBA,直接念程式相關科系、找亞洲科技公司、自己創業,都是可能的途徑。MBA 的畢業生,的確有很多人進入科技業,但是如果學校不在美國西岸,還是有一些人找得很辛苦,加上比起管顧業即投資銀行業來說,科技業不一定只面試名校畢業生,所以拿到面試前,你需要對該公司有一定的了解、network。科技業是現在當紅的產業,但也不代表你不想做管顧業或投銀,就要隨波逐流的找科技業的工作,MBA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學校多多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像 Marty 這樣很早就確定自己想進入科技業,就算他面試經驗很多,但對於科技業裡各個公司,他可是都做足功課去面試,其實我常鼓勵我的學生在MBA多多面試,因為準備面試的過程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又可以更了解自己、了解產業,只是既然要嘗試投很多履歷、與多個產業面試,就不要浪費自己和公司的時間,一定要在面試前努力作功課。

看完這篇文章,你覺得哪個朋友也應該看看這篇呢? 用三秒鐘的時間分享給他/她吧!

 

如果您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