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在輔導想申請 MBA 的學生找到未來職涯方向,不過工作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每個時期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疑惑,就像最近接到一些 MBA 校友的訊息,詢問工作上遇到不同的 offer,該怎麼選擇才比較正確,所以我特別去請教 Wharton 學長 Hanfei,如何思考職涯選擇。
台灣人口少,菁英數量就與大國有差距,要成功較辛苦
Hanfei 90年代就到 Wharton 攻讀MBA,算是我的大學長,在華爾街工作多年的他經歷豐富,曾擔任花旗銀行所羅門美邦兼併收購部門副總裁,擁有許多創業及投資經驗;也曾是全球前十大 IC 設計廠晨星半導體的財務長暨發言人,以及華威集團(CID group)的合夥人及首席戰略官。
當我們聊到台灣人跟各國人才的競爭力,Hanfei 立刻拿出紙筆,跟我解釋了常態分配的概念。他表示,每個國家的人才都有個常態分配,依據國家人口計算,若人口越多,在最頂尖的1%人數也會比較多,「今天就算台灣的 Top 1%要與其他大國菁英競爭,在人數方面就有很大的差異,要成功會比較辛苦。」(同場加映:台灣資源少、市場小 資深顧問:要與世界接軌,先打破心中框架)
這跟我常與學生分享的觀點很類似,你在自己的國家是名列前茅的菁英,但是出了國才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Hanfei 接著說:「對啊,台灣就是地方小,所以大家的就業選擇比較雷同,看起來就像是一窩蜂的跟風,其他大國的資源、市場相對大,對於選錯職業的容忍度比較高,反正選錯了再重來還是能找到工作。」(Wharton 校友的建議:想前進矽谷?先盤點你的優勢!看他活用財務實戰經驗,立足矽谷創投圈)
每個產業終將面臨衰退,選職能比選產業重要
就是因為台灣的市場、資源都不如人,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就變得更為重要,Hanfei 回憶:「當年剛進 Wharton 念書的第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你念了兩年 MBA,畢業後就是開高級的歐洲車,也不要因為旁邊同學要去什麼產業,你就什麼都沒了解的跟著去。」(推薦閱讀:大學畢業後的學習不是教育,是「投資」)
這番話真是太有道理了,可能真正經歷過 MBA 生活的人可以理解,MBA 不是所有煩惱的解答,反而是讓你有了更多要盡全力達成的目標。(延伸閱讀:MBA不是萬靈丹!為什麼念了MBA,面對的挑戰更困難?)
Hanfei 表示,選擇在一個公司或產業只有1000人時入行,比較有可能在若干年後成為高層,而且報酬跟人脈也會比較好;若是個已經成長到3萬人以上的公司,分工會比較專業細緻,有時候難以看到事件全貌或學習更多技能,「所以長期來看,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比較有道理,不要只是跟風,或看到產業有所成長時才要入行,這時候都已經來不及了!」
這就讓我想到現在的學生們,10個之中大概有超過一半想投入科技業,而有些人可能沒有仔細找出自己的熱情或擅長的事,Hanfei 則說:「其實再大的公司都有倒閉的一天,每個產業也會有衰退的時候。與其選產業或公司,倒不如找到自己最擅長、最喜歡做的職能(function),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是永遠不會衰退的。」(推薦閱讀:在職涯的十字路口徘徊?台積電前HR主管:勇於面對挑戰,找到核心能力)
做每個 function 的前5%,你將無可取代
做何種職能、在什麼時期加入公司,都是攸關你未來發展或獲利的重要時機。因為現在的時代變化這麼快,沒人能保證去了最紅、最大的公司,就代表有個長期飯票的保障,所以要讓自己變得無可取代,你的專業能力就是最佳武器。
Hanfei接著說:「如果可以的話,讓自己成為每個 function 的前5%,成為每個行業的5%,你就無法輕易被取代,也可能獲得比較好的報酬。」
學長提出的觀點,我真的只能點頭如搗蒜啊!還好自己應該也算是產業的前5%吧(好險),想想不管你是熱愛行銷、會計或其他職能,只要透過職場上的磨練將自已的功力練好,成為頂尖的5%,未來要轉換到哪個產業都不成問題。
我將這些所聽到的觀點,分享給對職涯有些疑惑的 MBA 畢業學生,他們回頭思考了幾天,突破了一些盲點,面對未來也更有想法了!希望這篇文章也能讓你有些收穫,從今天起努力讓自己成為那前5%的人才吧!(推薦閱讀:職涯發展必看》先學會自我探索,才能找到職涯的北極星)
看完這篇文章,你覺得哪個朋友也應該看看這篇呢? 用三秒鐘的時間分享給他/她吧!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 MBA,想跟 Sabina 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 Sabina 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 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對申請美國 Top 30 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 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