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這個 podcast 的緣起,其實是3、4年前我們與 JT 聚餐時,對產業、人生等話題有了很深度的對談,當時就覺得如果能把這些談話內容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有多好,因此有了這個 podcast。
這一集,我們找來 BCG 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JT Hsu, 聊聊他的新書-BCG 問題解決力,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問題解決力,在運用上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一起來聽他怎麼說。
本集來賓
JT Hsu
–
學歷:
台灣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
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聖塔克拉拉大學 MBA
現職:BCG 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
本集重點
- 疫情之下出版新書,非翻譯書特別好懂
難得邀請到 JT 錄 podcast,當然要請他先談談管顧業的趨勢,疫情至今也快兩年,產業有許多變革,像是因為地緣政治導致的缺貨、缺電情況,數位轉型、投入新領域等事,各大企業都希望降低學習成本、省時間,都仰賴顧問的協助,也因此管顧業生意大好。
對此 JT 表示,BCG 從20幾年起就針對業務、行銷、營運、供應鏈等不同職能向下扎根,現在已經有很深的基礎,加上全球有約140個據點,要進哪些新市場都有顧問能提供協助。
他說:「面對全球局勢變動,我們也積極強化現有能力,像是現在有一組人馬專門看地緣政治貿易,裡面的專家有前白宮官員、經濟學家等,還有更強化的大數據團隊,全球有超過1000名數據分析師/AI專家,他們都是曾在各行業深耕、創造價值的人才,面對變動的時代,我們還是有滿多優勢。」
我們笑著問 JT 說,怎麼會選在管顧業最忙的時候,出版新書?他表示,這本書其實是將他在台大教授策略顧問課程近10年的資料集結成冊,讓更多人有機會利用書中所提到的工具、心態,找到問題的本質。初稿幾年前就完成了,不過出版是件慎重的事,他說:「今年跟出版社有緣份,加上之前疫情三級警戒時,我在家的時間變長了,比較有時間修訂、校稿,完成這本新書。」
JT表示,由於坊間談問題解決力、策略的書大多為翻譯書,很少以本地人的角度寫的書籍,出書至今收到最多的回饋都是「因為是本地人寫的書,所以特別好懂」。他說:「我希望站在學生的觀點,給他們一組工具,提供他們從解析問題、思考問題,到後來如何呈現問題、說服關鍵客戶等端到端的概念。」(推薦閱讀:從日常培養解題力》頂尖管顧合夥人JT Hsu分享:找出真正問題才考驗功力)
- 學校沒教的能力,善用工具找出問題的本質
我在讀 JT 這本書時,真的很有啟發,因為我覺得自己或許是因為從小經歷大大小小考試,面對問題只急著想要解決,很少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產生。直到去念了 MBA 以及現在做申請顧問的工作,我才發現不懂得問自己「對的問題」,治標不治本,就像 JT 書裡提到的發燒例子,吃藥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要有邏輯的思考及大膽假設,才有機會根除問題。
JT 表示,書中提到的假說思考能力,也是許多新進顧問比較需要改進的地方,「要在第一天就針對手上現有訊息提出道地、特定的假說,一般人會怕、不敢講。可是如果有個假說當靶,就能將資源聚焦,驗證假說的對錯,這是做事的重要關鍵,可是如果不習慣定義問題,就無法做到這一步。」
大膽假設這件事,聽起來確實不容易,因為大部份人習慣有人幫你定義好「問題」,很少會質疑為什麼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不過 JT 認為,如果有一定的訓練,假說思考沒有想像中的難,「對不對是一回事,重點是你如何把這假說講的很精準且有邏輯。」(推薦閱讀: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多元挑戰、不同視角看事,是他們熱愛管理顧問工作的主因!)
JT 以職場的角度分析,在職場上很多事重視結果,而這個結果一定是很多因素所造成,「你如何找到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事導致這個結果發生?這次受到磨練甚至受挫,下次要怎麼轉變方法?我覺得就算過去沒有人給我們這樣的訓練,還是希望這本書給大家一個捷徑,讓你擁有這些必備能力。」
- 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見得是好事,善用3個問題分辨事件
如果說我的行事作風比較目標導向,那 Eric 就是做事前想得非常透徹(aka 想太多)的那種,所以我在看 JT 這本書時,都覺得 Eric 沒有加入 BCG 就這麼愛想、愛問這麼多問題,實在太神奇!
不過 Eric 看完書後也開始思考,自己會不會想太多才講話或做決定?做太多研究才做假設?他想知道「如果想太多、想太少都不好,那麼到底該如何在事件中找到夠深入,具可解性的 Sweet Spot?」
JT笑說,新進顧問功力還不夠時,確實常常會把問題挖得太深,「尤其像我這種工程背景出身的,一直挖問題的本質,挖到後來就會出現人性貪婪、文化問題這種層面,這些問題要修復不是不可能,可是ROI(投資報酬率)不會太高。」當你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過程時,肯定會碰到難以突破的問題,再對照現實層面,那麼你大概就知道該怎麼抓到一個適合的 Sweet Spot。
JT 認為,站在不同的視野,看到的 Sweet Spot 就不同,「目前看到大部份人的難題都是:看不到問題,沒有技能可以挖出問題的本質,書裡寫的3個問題(Is it true?/ So what?/Why so?)是很簡單的工具,可以藉此檢視事件。」
- 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後,如何表達才是關鍵
雖然這本書提供的工具,可以培養問題解決力,不過遇上人生的課題,可能就沒這麼單純。常常有畢業幾年的校友會與我們分享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他們最常找我們聊的就是「該繼續留在美國工作,還是回台灣?」
JT表示,若套用書中提到的3個問句,可以思考想回台灣這件事,「是否為真?(Is it true?)」是一時衝動或真的想回台定居?回台跟家人是24小時相處或偶爾見面?接著再問「所以呢?(So what?)」,與家人更長時間相處是你的目標嗎?或者你想要有個平衡?如果你是希望小孩能在母語環境下長大,那就要探究「為何如此?(Why so?)」為什麼現在學不到母語?是家人不講母語或者沒有去母語學校?用這些問題不斷思考,就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聽 JT 現場分析好過癮,不過他也強調,書中提供的是分析、邏輯、事實基礎的理性工具,人性一直會變,每個人生階段的考量也不同,「不能單靠這些邏輯方法就創造出你想要的生活,尤其在生活中使用要特別小心,很有可能得理不饒人,也達不到你要的結果。」
JT 表示,雖然身為顧問,就是要找出公司管理經營的問題,「不過比較沒經驗的顧問,會很直白地點出問題,也有數據支持說法。這麼做也沒錯,不過你要去想,若你是 CEO,聽到這些犀利的評論會做何感想?怎麼找到 insights 跟傳達 insights,是不同的學問,這些都是要不斷學習的能力。」
聽到這裡,我真的再同意不過,如何表達,真的是要持續學習的課題。像是我們帶學生申請 MBA、帶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學生的經歷都很優秀,可是招生官看過太多相似的經歷,如果學生能夠抓到表達的精髓,講出自己的獨特故事,就有機會脫穎而出。(延伸閱讀:不是一定要拯救世界,才能申請MBA!學習說個好故事,讓你脫穎而出)
- 面試新人首重這一點,鼓勵新血學習表達個人特質
JT也分享自己面試新人的經歷,「Sabina,我跟你應該都是看過很多履歷的人,會來應徵管顧業的人,學經歷都不錯,可是我面試的10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講的故事都很無聊,這不代表他的人生不精彩,而是他沒有把精彩之處說出來。」
說故事的能力真的太重要了!我一直覺得不是只有在申請 MBA 的時候需要說故事,從找工作、找資金,到經營人際關係,都很需要這個能力。JT 認為,新人除了要有優秀的解題能力之外,就算其他經歷比較普遍,還是要以合適的表達方式,傳達個人特質。他說:「我面試新人,最想知道的是你的特別之處,很多人會一直講你幫公司創造價值,給一些很硬的數據,這對我來說很無聊,你要能講出遇到的困境,做了什麼都解決不了,後來你做了沒人試過的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要能讓我想像那些畫面,讓我覺得很有趣。」
最後我們請 JT 談談 BCG 正在號召什麼樣的優秀人才,因為我們認識不少任職於 BCG 的 MBA 校友,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們眼中的 BCG 是個和樂、團結的大家庭,他們都是認真工作、盡情生活的一群人。JT 也以這個大家庭為榮,並提到「我們喜歡幫助希望改變世界的人,如果想要試試創造價值的經驗,歡迎加入我們的旅程。」(快來聆聽、閱讀 BCG 的 Jimmy 如何從工程師變成管理顧問!)
問題摘要
1:48 |談談最近管顧業的趨勢?
4:25 |企業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BCG如何讓企業願意買單?
6:45 |談談出新書的契機?
11:30|新書跟坊間策略、解決問題的書有什麼不同?
14:10|對於想要進管顧業的人,你認為他們在入行前需要準備什麼樣的心態?
24:00|書裡的金字塔理論,提到很多人解決太淺的問題,有些人想太深的問題,如何找到那個 Sweet Spot 解決剛剛好的問題?
27:10|遇到人生抉擇、轉換跑道的抉擇時,能否用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
33:30|面對下決定前會想太深的完美主義者,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48:25|你近年也面試了很多人,給想要進管顧業的人什麼建議?
51:58|BCG最近在找什麼樣的人才?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