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顧業走進醫療業》活用MBA所學,達成人生不同階段的職涯目標

Sean在念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之前就創辦了MBA高峰論壇,到現在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我也有幸和他一起主辦,論壇每年吸引近千人參加,成為台灣最大的 MBA 活動,也都能請到重量級人物擔任主講嘉賓,讓很多申請者受惠。來看看曾在不同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 Sean,當時申請 MBA 的甘苦談及給 MBA 申請者的建議。

用10年成為外商藥廠最年輕董事總經理,Chicago Booth MBA Sean Lin:遇到挫折先自省,才能讓你變得更好!

其實能像Sean一樣,可以在台灣掌管跨國市場的職缺真的不多,這是台灣新生代面臨的困境,可是Sean還是希望有機會幫自己深愛的土地做點事,「我不希望所有跨國企業的總經理,都是老外來台灣練兵。希望台灣人能在好的外商任職,將企業文化塑造好,讓人才有機會留下來。」

不愛派對喝酒,擔心被貼上非典型MBA標籤?看她如何走出社交焦慮,找到自我定位

每次看到念MBA朋友的臉書,充斥著參加活動、派對的照片,你有點羨慕,又有點擔心自己不是派對咖,適合去念MBA嗎?MIT Sloan校友Jossy,也曾走過這一段社交適應期,嘗試過典型MBA活動後,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最後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從各項活動得到更踏實的感受。

無工作經驗,24歲申請上哈佛商學院》主動積極、多方嘗試,用豐富閱歷打動面試官

在美國度過童年,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進入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幾個月,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對於 Joey 申請 MBA 的時候,完全沒有當兵以外的工作經驗,很多人頭上開始有個大問號:「為什麼沒有工作經驗,可以申請上哈佛商學院?」一般來說,要申請歐美的頂尖 MBA,申請時的工作經驗約三到五年,入學前四到六年,低於這個工作年資,便很少有人能申請上商學院,當然,哈佛和史丹佛是兩間平均年齡稍微低一些的商學院,只是除了當兵以外沒有工作經驗,還是難上加難。

INSEAD MBA Jeffrey:年輕人回來吧,亞洲市場正在茁壯呢

說到我和大顧問 Jeffrey 認識的時間,那可就久了(菸),從小學算起來,應該也有十(其實)幾(更多)年了吧!他國小六年級就移民美國了,之後我們斷斷續續有聯絡,也有聚餐、打麻將,後來知道他在 KPMG 工作,我在 Wharton 的時候,也想過去德州找他,我畢業之後,他和我說要去 INSEAD 念書,畢業後回台灣工作,想想他離開這片土地也二十幾年了,到底為什麼想回來工作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從美國商學院到美國職場,他深刻了解:鮮明的個人形象很重要!

今年從CBS畢業的Greg,前陣子找工作時吃了不少苦頭,在美國面試時,遭面試官質疑文化適應能力,找亞洲工作時,被質疑無心想回來發展,他自認應對進退做得不錯,卻無法讓面試官買帳。我聽了他的困惑後,認為他應該是因為缺乏鮮明的個人形象,使得面試官不記得他,這是亞洲學生的通病,因此練習表達及塑造個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事。

資源沒有名校多,那就自己找!他靠豐富社團、工作經驗前進M7!

我常收到學生詢問,認為自己不是台政大畢業的,是否能申請到頂尖商學院?我覺得只要肯努力、找對資源,沒什麼不可能的事。像是Kellogg校友Steven,所在大學的資源或許不如其他學校豐富,但他靠著自己的力量加入國際性社團,畢業後找的工作也都是以累積海外經驗為優先,最後仍是以豐富的資歷前進M7,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別因為計較薪資,失去累積能力的機會!聯發科、小米前CFO- 喻銘鐸談「挑戰自我的勇氣」

之前就久聞Mingto的豐功偉業,但是他超級謙虛地說都是剛好、是運氣,成功的人講起話來都好輕鬆,彷彿掌握這幾十年的每一個機會,都是機緣巧合,想想,從金融、管顧到新創產業,Mingto坦然放下現有的資源,一次又一次勇於挑戰未知,卻也一次次在新創產業中旗開得勝,累積實力和經驗,果然是我華頓的學長!厲害!

找工作要進當紅產業?Kellogg MBA Joseph:投入每份工作前,先制定5年計畫!

Kellogg的大學長Joseph在投資圈擁有20多年的經驗,除了跟我分享了未來金融業的工作趨勢之外,還談到現在年輕人找工作應該要想清楚公司的方向,以及可能會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最好的是在每投入一份工作前,先自訂5年計畫,因為現在當紅的公司,兩年後不一定好,所以選擇工作要更謹慎。

非工科背景,想當科技業PM?看她用3面向自我剖析

最近好多學生都想前進矽谷,為此我特別找了Wharton的學妹Janet聊聊,她用3個面向分析自己的優勢,並立定目標前進。我認為大家都能學習她的做法,從一開始有興趣的開始,一邊努力研究產業,一邊在MBA藉由不同資源,瞭解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將之結合,逐步找到喜歡在矽谷工作的方向及原因,做最準確的自我市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