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履歷三關鍵!想吸引面試官的目光就是該這樣

我們講過怎麼參加活動、問校友問題,我們也擬定了你的申請時程表,終於,要進入實際申請文件的撰寫了。五月就會有學校開放申請明年秋季班了,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就是其中一個,我知道,你現在可能還在從GMAT 600多分前往700多分的路上,沒關係,你還是可以找時間先構思你的履歷表,因為很有可能等你考到理想成績的時候,deadline已經快到了,而你如果連履歷表都還沒著手進行,那你將沒有時間把三個essay寫好,以及聯絡老闆寫推薦信。

看完這個時程表,你還覺得5月準備申請MBA太早嗎?

2015-16年度的MBA application,光我們的台灣學生(不包含其他大陸、美國、全世界的學生)就有38個「人」申請上M7,M7錄取數(number of admissions)更高達五六十之多(申請上的38人裡面有人拿到不只一個M7 admission,例如某人申請上Wharton & Kellogg,那就是1個人但2個錄取數)。

MBA 申請旺季到!你今年準備好了嗎?

很久沒時間寫文章,因為正值一年中最忙的時間 - MBA申請旺季!通常秋季班開課的歐美商學院,一年中有兩個繳交申請文件的截止日,第一輪 Round 1 (R1) 在九月底、十月初,第二輪 R2 在一月初。申請 MBA 需要考 Toefl 和 GMAT/GRE,所以以往很多學生都是「自以為」七、八月再去考試,九月來寫商學院要求繳交的 essay,『應該來得及吧?』就這樣,很多人因為分數不理想,重考再重考,第一輪往往來不及申請,甚至今年來不及申請;重考到好成績的,再短短一兩個月想要申請原本計畫的七八間學校,最後可能只申請了兩三間。

有這些工作經驗,頂尖商學院錄取機率超過五成

說工作經驗之於申請MBA,比GMAT/TOEFL重要,應該不為過,GMAT考760分,但是沒有「好的」工作經驗的申請者,要申請上M7,還真是不容易。今天我絕對不含混地帶過什麼是「好的」工作經驗,因為我真的希望對MBA有興趣的人,最好從大學開始,就可以計畫-什麼樣的工作經驗,可以讓你上M7。

捲土重來真勇者!二度申請者應該注意的三件事

我可以理解你有多沮喪,覺得學校怎麼這麼不懂得欣賞人才,感到老天爺實在對你不公平,但是怨天尤人沒有用,而且被拒絕不代表你的職涯或MBA生涯就此劃下句點。有些學校拒絕申請者的比率高達八九成(Stanford GSB甚至超過),所以放眼望去,全世界被拒絕的人比比皆是,你如果因為自己遭遇跟多數人相同的處境,而感到灰心喪志,那就太浪費時間了!你可以花點時間來調適心情,但也請同時振作起來,開始想想你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想法很好,但別只是空想!採取行動,你才能離理想方向更近!

我問他最重要的問題:Why MBA?他說他想幫台灣打出品牌,他從台灣代工業出身,覺得成本不能是台灣產業唯一在乎的地方,他說他研究國外的品牌發展,發現從根源就有四個問題可以著手。我看他思緒清晰,他對申請的學校,也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接著我問他:「你一直在代工業工作,又那麼想改變這個環境,那你曾經做了什麼去改變它?」

申請MBA拿到面試機會該有多高興?每個學校大不同

我有學生面試完哭著跟我說有多慘,說校友一直覺得他經驗太少,應該工作久一點再念MBA,他面試完好挫敗,但最後還是被該校取了;相反的例子當然也有。如果GMAT/TOEFL有個分數,那面試表現也有一個分數,最後就是比看誰總分高,所以不是拿到面試的人都齊頭並進。

MBA申請過程中,這七件事你一定要想!

申請MBA的過程,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所以當你還沒拿到admission offer時,常常覺得別人好像比你厲害,會一直暗地比較,比到你拿到offer為止。我帶過上百個學生,而自己當年申請Wharton時也親自走過這一遭,所以我很清楚,但我必須告訴你,真正的競爭是在你拿到admission offer後才開始。

MBA該選擇念一年還是兩年?用這三個問題去想就對了

正在準備申請MBA的你,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甚至擁有一個碩士學位了,很多跟你一樣的學生會問:「真的要再去念兩年書嗎?」好問題,其實歐美常有筆戰,討論一年及兩年制MBA的好壞,大部分的歐洲學校提供12-16個月的MBA學程(LBS的21m以及西班牙IESE的2Y除外),而大部分的美國學校提供兩年制的MBA,所以該怎麼選擇呢?

學校教授、公司總經理…想出國念書,千萬別找這4種人幫你寫推薦信

申請MBA的文件裡,包含一到三封的推薦信,大部分學校要求兩封推薦信,也有少數學校,例如Michigan Ross,近年改成只要求一封推薦信。通常學校會希望你找現任老闆,如果你沒有這麼做,有些學校甚至會請你在optional essay裡解釋原因,因為學校在乎你近期的工作,不然MIT Sloan不會強烈建議申請者一律舉近三年內的例子,而你的現任老闆,就是最能為你現在的工作表現發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