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寫 essay 寫到卡關的學生,除了跑來跟我討論「Sabina,這段故事有沒有梗?」,他們更常問的是:「學校會不會覺得我用 ChatGPT 寫 essay?」
先別急著自首,我反而還會開玩笑的問學生:「如果連指令都能下得好,讓 AI 寫出有觀點的 essay,也那不也是一種能力嗎?」因為說真的,AI 已不只是 MBA 申請的旁門左道,而是許多頂尖商學院正面迎戰的主戰場。
根據最近的新聞,現在美國與歐洲好幾所 MBA 頂尖學校,不只是在課程裡「加一點 AI」,而是直接開出專業的 AI concentration、track 或 certificate,甚至有學校喊出:「AI 就是未來的商業語言。」
那麼用 AI 幫忙寫 essay,學校的看法是什麼?既然要擁抱 AI,有哪些學校,是真的把 AI 放進核心課程?而你又該如何思考這股 AI 浪潮?來看看這篇文章。
用 AI 工具寫 essay,學校怎麼看?
這大概是申請者們最關心的話題。我和校方聊過,也在商學院網站搜尋到,幾乎所有 top MBA 都會要求申請者繳交「原創」的申請文件,對 AI 工具多為「謹慎容許,但強調誠信」。像是 HBS 透過 Honor Code 表明,學生使用 AI 需適當引用,否則就如同未標註來源,屬學術不端 。
我的母校 Wharton 招生辦公室曾公開表示,不會在申請條件中加入「不可使用 AI」的聲明,視 ChatGPT 為提高效率的工具 。不過也強調,申請者應對內容真實性負責,不可完全依賴 AI。同時招生團隊會透過面試、測驗成績等環節,檢視 essay 內容是否與申請者能力相符。
Kellogg 則強調,AI 應作為輔助而非替代,並要求申請者,若在 essay 中使用了 AI 生成工具,必須在文末註明所用工具的名稱與網址。
其實 AI 寫出來的 essay,都有著很相似的脈絡,有些學校會用偵測工具,來檢測申請者的 essay,我最近和 INSEAD 的招生官 Ben 聊到這個話題,他說:「當招生官們看 essay 時,可以看出 AI 的寫作風格及文字用語,所以 INSEAD 有 Kira video interview,裡面也有必須寫答案的題目,我們會用來比對這些答案跟 essay 內容的差異。其實 essay 不需要英文詞藻優美,但我們希望在申請文件中看到『原創性』。」(推薦閱讀:不受經濟蕭條影響,INSEAD 招生辦公室 Assistant Director Ben: Class of 2023 交出亮眼求職成績單!)
有一次我收到學生的 career goal essay 初稿,忍不住問了一堆問題,學生後來和我說,自己當初的確用 AI 生成,而且只給了「管顧」、「XX 校管顧業的校友很多」這兩個指令,難怪我覺得 essay 初稿寫得比較淺,於是接著問了一些「為什麼」、「怎麼做」;其實最後,我們還是線上聊了45分鐘,才有了第二版,比較完整、個人化的 essay。(延伸閱讀:有想法很好,但別只是空想!採取行動,你才能離理想方向更近!)
完全依賴 AI 的缺點,也包含「沒有個人特色」,像我常常建議學生的,不需要 special,但求 specific, unique, 如果指令下的好,AI 可以幫上一些忙。
以下分享一些把 AI 放進核心課程的學校:
Wharton:從數據分析到 AI,全都來真的
我的母校 Wharton,一直都是把趨勢變成課綱的那種學校,過去幾年的 Data & Business Analytics 到現在的 AI Integration,Wharton 不只是加幾門課,而是直接成立 Wharton AI & Analytics Initiative,並與 OpenAI 合作,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運用最先進的技術。
從財務分析、醫療創新,到 AI 介面設計,學生現在不只是學模型,還學怎麼讓 AI 幫你做商業決策。如果說,我10幾年前畢業時,最多人在 MBA 雙修金融(finance) 和行銷(marketing),那麼現在雙修 Business Analytics 和 AI 是最新的黃金組合,也是對未來找科技業、管顧業或 PE/VC 等產業工作的一大利器。(推薦閱讀:非工科背景,想當科技業PM?看她用3面向自我剖析)
Kellogg:AI 橫跨多領域,從「懂技術」到「能應用」
Kellogg 向來以 team-based learning 聞名,現在也強調 AI 不只是 coding,藉由開設完整的 AI 策略課程,幫助學生擁有「用 AI 解決實際商業問題」的能力。課程會教你如何在客服、人才生產力及個性化行銷等不同商業情境下應用 AI,搭配 Kellogg 原有的 marketing、strategy 強項,希望培養出更多想成為科技業 PM 或走策略方面職能的人才。(延伸閱讀:矽谷科技業產品經理與你分享》明明都叫PM,Product Manager和Program Manager有什麼不同?)
MIT Sloan:把 AI 融入日常
MIT Sloan 本來就以科技與創新聞名,他們的 AI 課程不是讓你當資料科學家,而是讓你當能與 AI 對話、制定策略的決策者。未來 AI 不再只是資料部門的事,不論你是學供應鏈、數位轉型或領導力課程,MIT 強調 cross-functional 的應用,讓 AI 跟管理一樣,變成每個領域都會碰到的核心。
CBS:不只教 AI 運用,而是助你成為善用 AI 的領導者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在 executive program 推出的 AI 課程,主打理論加上實作,不只是教你 AI 怎麼運作,而是要你學會如何成為能帶領團隊用 AI 創新的領導者,從企業內部發動 AI 變革。CBS 有 Data Science Institute、AI Research Lab 等豐富資源,加上紐約本地就有大量的科技公司、新創,關於 AI 的發展也值得關注。
歐洲代表:INSEAD、LBS 也不落人後
你以為只有美國商學院在追 AI 嗎?歐洲學校一向以國際視野、跨文化管理聞名,但現在也補上了技術的拼圖。像是 INSEAD 有 AI 與數位創新課程,強調 AI、大數據及數位轉型。LBS 則是新增了數位與 AI 領導力的課程。
你只是想追上 AI 熱潮,還是真的有興趣?
跟當年數據分析很紅的時候一樣,學生總會問我「要不要選 AI 為重的學程」?
我會建議你透過這三個面向去思考:1) 你對 AI 是「熱愛」,還是只是怕錯過? 2)你希望未來的角色,是做技術決策者?還是想進科技公司但偏商業角色? 3)你有沒有意願多修一點技術類的課程,甚至自學?
假設你的擔憂是「跟不上 AI 時代」,但如果你願意在 MBA 期間去理解它、學著應用它,就已經跑在大多數人前面了。選校時,不妨也關注一下學校是否真有資源、教得夠深,而不只是用 AI 當行銷詞。
選不選 AI 為重的學校、課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個原則:「別為選而選,要為未來職涯選。」畢竟 AI 終究只是工具,而 MBA 是個平台,最終還是要靠你,把這些所學整合成一個故事、一套戰略,說給未來雇主聽。(推薦閱讀:Sabina 顧問十年回顧:本世紀最重要的能力 – storytelling、問對的問題,請你享受這段 MBA 的申請過程!)
下一步,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想用 AI 來解決什麼問題?」從這個問題出發,你會更清楚該怎麼走、走去哪。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或【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 】LinkedIn專頁
對申請美國Top 30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