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通常跟我們差不多時間畢業的 MBA 校友,都已經邁入40歲大關,回頭看看20歲、30歲及現在40歲的心情,每個階段都充滿故事。

這一集,我們要與 Chicago Booth 校友、beBit TECH 的 CEOJason Chen 聊聊,他在20歲至40歲之間的心態變化,以及對職涯的看法,一起來聽他怎麼說。(與 Jason 之前的專訪,歡迎點此閱讀

本集來賓

Jason Chen

– 

學歷:

Chicago Booth MBA Class of 2011

經歷:

beBitSenior Vice President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Project Manager

Booz & Company – Consultant

 

現職:beBit Group SVP、beBit TECH CEO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1.   20歲-30歲:目標最明確的10年,只管向前衝

幾年前在 Jumpstart 的活動中,跟 Chicago Booth 校友 Jason 認識,後續也曾邀請他與老婆到家中吃飯,每次跟曾是葡萄酒網站 Vivino 專業酒評的他吃飯,都能喝到好喝的紅酒、學習酒類知識,這次邀請他來我們的 podcast,邊喝紅酒、邊討論20歲至40歲的轉變。

Jason 在念 MBA 之前,任職於歐洲最大管顧公司 Roland Berger,在台灣沒多久就到香港、上海辦公室工作,他回想:「2030歲是我覺得目標最明確的10年,因為我在管顧業剛起步,希望能獲得更多經驗、技能,帶著一種非常渴望獲得新知的態度,希望自己更強大。」這個階段的他,不會在意工作有多辛苦,因為當時想獲得的不只是報酬,更多是經驗跟技能。

Jason 剛進管顧業時,就面對很多節奏快的併購案,出差頻繁、工時也長,不過因為知道目標是什麼,也想要累積更多的經驗,時間很快就過去,他形容那個時期的自己,「如果把工作當成電動遊戲,我的任務就是要讓很多關卡達標。」 

在管顧業工作3、4年後,Jason 開始有些疲乏,也認為自己對會計、金融沒有過多的涉略,因此在公司的贊助之下,他申請了 MBA,並特別挑了專精於會計、經濟的 Booth,期待學習更多新知識,並接觸更多不同產業的事物。

  1.   離開知名顧問公司,30歲加入 beBit,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經過 MBA 洗禮,發現自己還是鍾情於管顧業的 Jason,畢業後先回到老東家工作,直到30歲加入當時還沒有太多人聽過的 beBit,回台建立辦公室。

Jason 回想自己做出這樣的決定,放棄在知名顧問公司一路向上爬的機會,當然也有過掙扎,「不過我也開始思考,工作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除了賺錢這些看得見的報酬,我也會想這份工作是否有意義?這個 wake up call 是我當時很重視的,當時回台灣時剛好30歲,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這個機會,要嘗試,即使失敗也沒關係,年輕還有機會。」 

Jason 接著說,像顧問等提供 professional service 的產業,常常是擔任乙方角色,面對甲方、公司的眾多要求,很多時候會有掙扎、無奈的地方,導致無法堅持自己的理念,「beBit 雖然是未知的公司,不過公司願景是要做正確的事,不是只把事做好,沒有價值、不真誠的事,這間公司不做。有了這種願景、價值觀,我就更能發揮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這是當初加入 beBit 的初衷。」(來看看 Jason 對管顧業的分析:管顧流派解析》Design thinking首重換位思考,為使用者解決痛點!

對 Jason 來說,30歲的他有了更明確的想法,並將過去的激情變成熱情,認定理想而非妄想,「30歲到35歲其實是很好的試錯階段,對比20歲在累積單一技能,掌握技能後,又該怎麼發揮?除了命運安排之外,還有更多是個人創造的機會。」

  1. 離開18銅人陣,將招數融會貫通、自成一格才是關鍵

喝了一口紅酒的 Jason 進一步把 MBA 比喻成少林寺,提到20幾歲的習武之人,為了精進武術而進入少林寺,在這個大殿堂會看到很多優秀的人,30歲學完後要走出18銅人陣,證明自己學習了各項技能,接著回到彷彿社會的武林,會開始設立自己的門派、道館,3040歲就是在講過了18銅人陣後的故事。

Jason 說:「下了少林寺後,你會發現武林跟當初寺內所學不太一樣,有些技能可以帶著,但進到武林,真正的生活、工作狀態下,這些招數是要融會貫通才能使用的,自成一格很關鍵。」

Jason 認為,顧問這個行業很特殊,沒有產品,只有想法、方法論跟過往案例,「從老牌顧問公司到 beBit 設立台北辦公室時,等於是從零開始創業,跟潛在客戶碰面時,很難讓對方相信你,我知道這是必經過程,也是預期中的事,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困難。」(延伸閱讀:為了兼顧家庭而創業 Chicago Booth Eve:是MBA讓我勇於挑戰!

待過企業的我跟 Eric 也都能體會,在大公司的光環之下,很多時候客戶相信你的建議,大多是因為公司的關係,而 Jason 面對的難題是:「沒有了大公司的支持,當他在為客戶創造價值時,是否能受到同等的對待跟信任?」也因此他在加入 beBit 的前幾年,致力於搭建團隊,不斷優化服務以符合台灣市場,在金融業逐漸打出名聲。(推薦閱讀:從大公司轉戰創業,一年半零收入! CEIBS MBA Cindy:擺脫MBA包袱,運用校友網絡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數位轉型議題興起的同時,Jason 率領 beBit 的同事們不斷堅持,找到屬於他們的定位。他笑說:「我自己一直以來的理念,都是找到對的人,再去想要做什麼事,而不是先想要做什麼,再去找人來填補位置。beBit 是個很歡樂、沒有明顯階級的公司,很不像一般管顧公司風格,因為我們希望維持新創精神,沒有一定的分工、流程,同事之間彼此互相照應。」

 

  1.   40歲面臨新挑戰,繼續用熱情闖蕩江湖

要在一個國家開新的辦公室、內部創業,都是很辛苦的事,我們好奇 Jason 這幾年有沒有接到更好的 offer 機會?他又是怎麼看這些機會?就像我常說的,MBA 可能會為你開幾扇窗,同時也會為你關上一些窗,在同儕壓力的情況下,你可能無法接受一些薪資較低卻很喜歡的工作。

曾在知名公司工作過,在業界也做出成績的 Jason,坦言自己曾遇過開出4倍薪水、更 high profile 的工作機會,也聽過以前的同學在更大、更知名的公司擔任要角,「坦白說,心境沒有受到影響是不可能的,我的心態是確立持續想追尋的事,其他不同的聲音、機會,我就是看一眼、了解一下,不會影響我想走的路。」

Jason 分析,現在獲得的機會,比20歲、30歲更多,40歲時選擇與否,就是要思考工作對於自己的意義,「現階段的追求,是為了更高的薪水或更好的曝光?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而我想選擇一個我覺得很開心、享受,即便辛苦有挫折,但是回頭看有很多回憶,不只是工作而已的職涯。」(延伸閱讀:這輩子不該只重名利,MBA開課教你找到人生最重要的價值

Jason 笑說,剛進 beBit 的前兩三年,很多人會問我怎麼還不回大公司,「直到今天還是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可是這對我來說不是堅持的問題,就像看一本小說,把自己變成其中一個角色,當你的角色跟故事走向有關時,就很難不往下繼續翻完這本書。」創業者或在公司擔任要職的人或許更能體會這種感覺,就是今天你做了什麼事、有什麼貢獻,劇情發展會因此有變動,繼續堅持,你會發現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影響會大於想像。

前幾個月剛滿40歲的 Jason,也提到自己下一階段的新挑戰,那就是 beBit 併購了一間專精於數據收集、行銷自動化的 martech solution 公司,並創立 beBit TECH,希望能將原有在日本、東南亞的顧問服務拓展到美國等地。

Jason 笑說:「40歲面臨的新課題,可能是我工作以來遇到最有挑戰的階段,做的事不太一樣,不過我的心境有點像是回到30歲剛加入 beBit 的熱情,事情難我不怕,要跟團隊一起克服困難。」(推薦閱讀:台灣資源少、市場小 資深顧問:要與世界接軌,先打破心中框架

聽到 Jason 的新挑戰,我們都熱血沸騰起來,最後舉杯祝他一切順利,也歡迎他跟老婆有空到家裡來吃飯、喝紅酒,繼續有趣的品酒情境練習!

問題摘要

06:45|20-30歲是大多數學生申請 MBA 的年紀,他們很有衝勁,這個衝勁卻比較單一面向,你當時也是這樣嗎?

12:25|在 MBA 有很多機會能看不同產業、職能,你有探索哪些其他選擇嗎?最後如何決定要再回管顧業? 

15:00|從老牌管顧公司 Roland Berger 到當時較少人知道的 beBit,要放棄品牌光環,並埋頭建立台北辦公室,你如何評估這個機會?

27:10|30-40歲這段時間進了 beBit,這10年幫公司做了什麼事?公司10年來的成長,有沒有達到當時願景?

35:15|要開新辦公室、內部創業,是很辛苦的,在過程中一定有別人給你更大的舞台,怎麼評估這些機會?還持續堅持 beBit 這條路?

48:03|40-50歲是現在進行式,beBit 最近收購一間公司,這跟你的現在進行式是有關連的嗎?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