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Podcast EP 40:MBA,然後呢?然後就變成矽谷投資人了!-Kineo Finance 資深副總裁 Lee Hsieh

 「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對 Wharton 校友 Lee 而言,這個「然後呢?」,是從 MBA 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歷經幾年高強度的金融職涯後,選擇跳進矽谷新創圈,成為 Deep Tech 投資人,一路走進 AI、機器人與醫療科技的世界。

從分析 Excel 裡的財報,到走進一間只有 40 人、專做生物晶片的新創公司,Lee 的職涯轉彎並不只是「想換個環境」,而是為了靠近更多技術、更多創業者,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視角與職涯節奏。這集,我們聊聊他從投行到 VC 的轉變,也聊聊在 AI 崛起的時代,他怎麼看 MBA 的價值。

本集來賓 

Lee Hsieh

學歷:

Wharton MBA Class of 2008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MS Information Networking

交通大學電機系 

經歷:

Anzu Partners –Head of Business Development(2019-2022)

NeuroSky – Director, Business Development & Corporate Strategy(2013-2015)

Morgan Stanley – Investment Banking(2011-2013)

Nomura – Principal Investment (2008-2011) 

現職:Kineo Finance 資深副總裁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本集重點

  1. 從投資銀行到 40 人新創,他怎麼走進 VC 世界?

Lee 是我們的 Wharton 學長,幾年前曾經訪問過他在矽谷新創圈的工作經歷,這次趁著他出差回台灣,約他一起錄了這集 podcast,總算有個機會更了解他的工作經歷跟心態。(之前跟 Lee 做的專訪:想前進矽谷?先盤點你的優勢!看他活用財務實戰經驗,立足矽谷創投圈) 

跟家人住在舊金山的 Lee,2007年 從 MBA 畢業後在投資銀行工作,2015年轉戰 VC 領域,做早期投資,近年則是多專注於硬體方面,如機器人、醫療、新能源等。對於當初從投資銀行轉戰新創圈,他表示,最後一份在投資銀行的工作是在台灣,負責很多台灣大企業,因為當時對新創很感興趣,也希望接觸不同階段的公司,「於是從投資銀行跳到不到40人的新創公司,是設計應用在醫療、汽車領域的生物晶片公司,我接觸了更多 function,也認識了一些投資者,對於 VC 有更多了解。」

Lee 後來靠著投資銀行的經歷及在新創公司幾年的歷練,從 2015 年進入 VC 領域。他也跟我們聊到在投資銀行跟 VC 看待投資標的的角度很不同,舉例來說,上市公司的財報,只要誤差有5%就算差很多了,「可是新創公司一直在 pivot,今年的財報可能跟明年的差異會很大,新創公司必須隨時都很有資源、人脈。」 

Lee說:「我剛開始進入 VC 時,想法就是跟在投資銀行一樣,看(想投資)公司的 model,於是開始雞蛋裡挑骨頭,久了就知道,我看的是比較早期的新創公司,要看創始團隊、本身技術是否有 business attraction。」(我們的 Wharton 學長 Adam 在台灣創投基金工作,來看看他對這一行的看法:Podcast EP 17:MBA,然後呢?然後就從留學顧問變成投資人了!-Wharton 校友 Adam Cheng

他表示,因為開公司很容易遇到問題,可能是管理層調動、發布產品的時間比預期久之類的,「在知道這些情況下,投資人還是能相信創始人,或是有些想法接近的投資人也在看這個新創公司的話,那就是可以投資的公司。」 

  1. AI 時代來了,MBA 還值得念嗎?

Lee 在 LinkedIn 的自介中提到他是個 Deep Tech investor,我們也好奇的問了他什麼是”Deep Tech”?他說:「每個人對 Deep Tech 的定義不太一樣,一般來說是機器人、不同 AI的應用就是 Deep Tech。像我現在看的公司很多是以硬體為主,也算在 Deep Tech 範疇。」

Lee 也分享了幾個最近看到的機器人應用,從美國休士頓能檢測油管裂縫的機器人,到可以判斷廢木材中有無釘子的 AI 工具。可以在特定場景應用的機器人,是 Lee 很看好的未來趨勢。

提到 AI,就不免聊到 AI 能做到的事太多了,有人開始討論 MBA 及其他高等教育的價值不如以往,對此 Lee 表示:「以我的經驗來說,MBA 的價值不完全是學科,而是學習如何溝通、跟不同人合作,以及商學院的人脈,至今都很有價值。」即使在矽谷,也不是每個人都贊成 MBA,「像 Elon Musk 就是偏技術派的思維,但對某些人來說,MBA 是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起點。」(延伸閱讀:轉職之際對MBA價值產生質疑 ,IESE MBA Michael:MBA不見得是職涯加速器,而是帶給我更多選擇的機會!

Lee 跟我們一樣,都是家有青少年(女)的家長,面對 AI 浪潮,他說:「我的小孩13、15歲,在矽谷念書,AI是學校常常提到的話題,學校也知道這些資源在,因此不會禁止使用 AI,而是去思考怎麼運用這個科技來幫助學生學習。」 

Lee 表示,美國教育很著重團體合作,很多科目不是發個題目給你寫報告,然後學生用 AI 做完就可以了,他們強調學習不只是知識,而是怎麼合作、表達想法、捍衛自己的想法,這是美國教育非常重視的技能,對小孩來說也很重要。 

  1. 進 VC 要會什麼?專業之外,還要夠好奇

聊完 AI,我們再把話題轉回 MBA 學生都很想投入的 VC 領域,幫學生們問問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入這一行? Lee 表示,當然專業能力不能少,「不過以我跟矽谷資深 VC 投資人聊過,他們提到的都是『好奇心』,有些領域你看過類似的公司就能累積知識,但我待的領域特點就是一直在改變,每次去公司開會都能學到新事物,所以對不同技術要有好奇心,想辦法自己去了解、請教相關領域專家,才能做出正確判斷。總之就是 be curious, be resourceful,盡量跟很多人請教。」(好奇心這一點,Wharton 校友 Hanfei 也提過–>Podcast EP 35:MBA,然後呢?然後就保持好奇心,不斷的改造自己了!-易威生醫董事長 Hanfei Lin)

Lee 也以自己的經驗為例,當初他以較資淺的角色進入新創公司,再以財務專長切入 VC 圈,他說:「我以前在投資銀行主要就是做硬體相關的案子,那些知識,以及當時建立的人脈到現在都很有幫助。像是我過去有一部分時間在台灣工作,也跟半導體/ODM公司有些聯繫,到美國當投資人後,還是會回來跟台灣公司的人請益,了解技術。」

如果想在美國當 VC,一樣有不同的路,有些會從財務、技術面切入,像某些基金專找 AI、藥物、電動車等特定領域的投資,就會需要特定領域的人才。如果是累積幾年工作經驗才進入 VC 圈的,就要在某些領域有經驗、人脈,一進公司就會變成主管階級,Lee 說:「以我自己的感覺,有些財務背景,加上專業知識,這樣的組合對進入 VC 很有幫助。」 

其實想申請 MBA 的學生寫 essay,大多也會提到自己短期目標就是想進 VC/PE,但講不出原因。我覺得好奇心是天生的,像台灣人很會準備面試,很會背,但會被問倒,所以對於未來想要做投資的學生,我會多問一些,有些是對股票、未上市公司有看法,先不論對錯,至少有自己的想法。 (延伸閱讀:2019台灣MBA高峰論壇》金融業需要的不只是財務知識,這些才是他們更看重的技能!

  1. 矽谷與台灣新創圈的差異

長期在美國矽谷、台灣兩地跑的 Lee,對於兩地的新創圈也有些觀察,他認為很多矽谷投資人眼光放得比較遠,因為基金比較大,有辦法做些大膽的投資,「其實看早期新創是需要這樣的信心,有些公司在投資人進場前,已經有知名的 VC 在種子輪投資了,這從亞洲人的眼光來說是不可能的。」(推薦閱讀:Podcast EP31:MBA,然後呢?然後就把矽谷搬到台北了!-Wharton 校友 Lily、Kellogg 校友 Gino(上集)

Lee 也說到,當然這跟資源絕對有關係,亞洲一方面也許是資源較少,一方面是想法相對保守,太早期的公司,大家比較難接受。我則是聽過台灣投資人習慣投資製造業,因為有很穩固的營收,面對網路、電商這種早期可能看不到賺錢契機的,就會比較退縮。

Lee 表示,有些投資人確實習慣投資比較後期的公司,所以會用一樣眼光看新創,「不過我也遇過亞洲新創公司,在跟我聊時提到他們已經跟券商討論過了, 我就好奇還這麼早期,就已經聊到上市了嗎?原來這是新創公司用來代表他們會上市的決心,這在美國比較少見,美國投資人面對早期公司燒錢不會在意,就算你到 C、D 輪還在燒錢,只要他們相信你的想法,就沒關係。」 

這真的是氛圍導致,也讓我想到 Stanford 學生跟我說的,IBD 去 HBS, Wharton 徵才,每個人都是正裝出席,忙著社交留下好印象,不過 IBD 到 Stanford 辦活動時,有人來就不錯了,很多人還是穿著夾腳拖鞋,去領個便當就走了,似乎比較沒有「我要留下好印象」的壓力,氣氛很不同。(Stanford 連教的課都不太一樣,來看看我的學生分享:學校開課教人變幽默?Stanford GSB Ethan:這些才是讓我難忘的軟實力課程!

我也有學生開玩笑跟我說,MBA 學生如果拿到麥肯錫實習,都會覺得很不錯了,如果是 Stanford 學生拿到,可能會緊張的說,還要繼續努力找實習,可能是想找,越沒人聽過的新創越好,實在是各校皆不同。

  1. 矽谷夢真的這麼好?還是只是看起來很光鮮?

這幾年好多 FMCG、銀行的申請者,都想去矽谷做科技業 PM,我們也曾找來正在矽谷工作的 MBA 畢業生們聊聊,所以想問問 Lee,矽谷夢真的這麼好嗎?Lee 說:「矽谷機會很多,但也絕對很競爭,要尋找機會,確保自己做好健全的準備,找到對的資源,如果對當地不太了解,找人聊聊那個公司、那個產業。」 

而談到在矽谷居住,Lee 笑說:「以我們的生活型態來說,很多東西得自己學,像是住在郊區,整理房子、院子都要自己來,家裡的管線怎麼跑,以前都沒概念,不過在矽谷人工貴,有時也找不到人,都要自己來,這部份生活在亞洲很方便。」

Lee 也提醒,有些剛去矽谷的人,會不了解當地競爭的程度,以及風險有多大,只要做好準備,歡迎來到矽谷體驗這個了不起的地方,「矽谷是全球各地菁英匯集地,機會多,競爭也大,我在矽谷這麼多年,還是每天都很慶幸,這麼多創新的事物都在這裡。」

這集訪談錄完後,我們還說好下次要帶小孩們一起見面。我們聊著兒女經以及 AI 的同時,突然覺得時間過得真快,也更相信,只要我們持續保有好奇心和對世界的熱情,MBA 之後的路,其實可以走得更遠也更自由。 

問題摘要

02:05 |Lee 自介

02:45 |如何從投行轉到新創圈?

04:45 |在 IBD、VC 看到的投資公司,差別在哪?

08:13 |什麼是 deep tech?

09:35 |你特別看好哪幾塊的應用?

13:13 |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變成好的 VC 投資人?

15:40 |假設 MBA 畢業後沒辦法直接進入VC,會建議他先做什麼,之後才可能進VC?

20:30|不管是 FMCG、銀行的申請者,都想去矽谷做科技業 PM,你的看法是什麼?

23:25 |AI 這麼發達,也能學習,矽谷人怎麼看 MBA 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

31:35 |住過台灣,也在台灣投資過,現在在矽谷,有什麼是台灣新創圈、投資人可以學習的?

41:20 |很多人想去矽谷工作,你從亞洲搬去矽谷,有沒有什麼缺點,不適應之處?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