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as 是少數轉戰 MBA 的科技新貴之一,出國以前,他在 Yahoo做工程師,其實台灣人從科技業轉戰MBA的不多,因為科技業薪資已經滿不錯了,但是Nicolas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現在是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的二年級生,很高興可以請他來分享自己從台灣科技業,藉著 MBA,到美國科技業的經驗。

Sabina:「 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USC Marshall?」

Nicolas:「 USC經營亞洲市場較早,在台灣、香港、日本、首爾和幾個東南亞國家都有辦公室,而且在當地努力經營當地校友的網路。我當時選擇USC是因為我一直都喜歡從事科技業,所以想選擇post-MBA 從事科技業比例很高的學校,而USC是其中之一,根據2014年的full-time job rate,畢業生進入科技業的有17%,比例算是很高,是一所tech oriented的學校。(來看看即將加入USC Marshall的Victor的故事吧!)

USC的傳播媒體業也算大宗,因為LA本身就是傳媒業的產地,而且很多來念的同學都是洛杉磯人,所以畢業後走傳媒業這條路的人也不少。但USC的台灣人真的很少,我這屆只有兩個台灣人,上一屆只有一個,聽說2008到2010年左右每年台灣人都約有八個,我覺得近年人數變少是因為大陸學生數量增加,中南美洲學生也增加,所以台灣人的數量就減少了。」

Sabina:「 USC Marshall 最讓你印象深刻、覺得收穫最多的是哪門課程?」

Nicolas:「 有一門課的教授以前是顧問,所以上課內容就會很貼近真實商業行為,他會告訴我們當時他在做consulting project時真實的考量,另外他也會請還在業界的人來教室分享。我覺得這類型的教授才能真正帶給學生實質的內容,讓學生一畢業就可以立刻跟上真實的商業環境,所以我在選課程時都會特別選擇這類型教授開的課。

我還有修過一門課叫Internet Marketing,教授是一間網路廣告公司的創辦人,他會在上課時明確告訴我們今年和去年的課程內容會很不同,因為網路行銷每年都在變化,這樣的課真的很棒,我們可以知道最新的實際商業資訊,我更藉由這門課的導覽,於課程完畢以後順便考取了Google Analytics 認證。

我現在正在修一門課叫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教授是Hulu的高層,課程內容cover了電影、電視、音樂和最受歡迎的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 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每堂課都有不同的主題,也有很多業界的人來課堂上分享,好處是可以接觸到業界最新的第一手消息,可以發問一些在演講場合不適合發問的問題,像很多問題你在新聞上是看不到的,而我們在課堂上卻可以大方的問很多負面答案的問題。

還有就是USC除了MBA program外還有一些特定的學程,像是Master of Business Analytics Program,因為商學院的學生已經有商業知識,所以可以藉由課程、社團或是諮詢專案的機會,與資料分析專長的學生互補所長,取得難得的交流經驗,從中更了解如何運用數據分析來實現想法。

商學院的課程的確讓我收穫很多,MBA的用意是在將以往的工作經驗加上在商學院學的知識,轉化成未來工作的能量,舉例來說,當我在和Master program的學生接觸時,會明顯的感受到他們還是比較像學生,因為沒有工作經驗所以會專研在某個特定的知識或技術,但以真實的商業環境來說,看事情的觀點會是全部攤開來看、做全盤考量的,在這個時候, MBA 全面的商學院教育就會是重要的訓練。

之前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曾說" I don’t believe MBA degrees are important for working in the tech industry",引起商學院學生與畢業生的熱烈討論。但我覺得重點不是MBA這個學位,重點是在學習MBA的教育過程當中,有沒有隨著過程精進對應的能力與知識。我覺得她想表達的是:科技產業不歡迎空有學位但沒有相對能力的MBA。也就是說,對於想要進科技業的MBA畢業生而言,MBA是一個途徑,不是結果。能取得商學院入學資格的同學們大多很優秀,但如果在兩年的過程中虛度光陰,在畢業以後就會擴大能力與知識的差距。」

Sabina:「 你認為兩年制的USC Marshall Full-time MBA和一年制的IBEAR(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BA)的差別是什麼?」

Nicolas:「 我老婆去年剛從IBEAR畢業,她那屆有六個台灣人念(今年只有一個台灣人),所以有些關於IBEAR的事情可以分享。IBEAR是一個one-year, full time的MBA學位,官方統計念IBEAR的人平均工作經驗為十年,但IBEAR畢業的學生若想在美國找工作,挑戰會比Marshall(two-year, full time)更大,因為美國公司在徵人時,很在乎應徵者有沒有在美國當地的工作經驗,而IBEAR一年制的學位讓他們沒有暑期實習的機會,這應該是申請者需要考量的。

再來是IBEAR只有一年的課程,課程濃縮在一年裡面,自然而然選課方面就沒那麼有彈性,,好處是一年的課程從投資成本的角度來看比較划算,因為總學費支出相對便宜。而Marshall相對來在選課上就自由許多,像我們的課表是週一到週四上課,週五則有很多招募、各類社團等等的活動,但IBEAR就沒有,因為他們的課是週一到週五排滿滿,活動和課堂會有衝突外也導致他們比較沒有時間networking因為很多針對MBA學生的公司分享或校園招募都選在週五的時間進行。

我跟我老婆的狀況是可以申請Marshall也可以申請IBEAR,因為我們有蠻長的工作經驗,而IBEAR很注重申請者的工作經驗,所以相較之下,GMAT和TOEFL就審的沒那麼嚴格。」

USC Marshall

 

Sabina:「 在招募的過程中,學校提供什麼協助?」

Nicolas:「 我們學校規模較小,一年只有兩百出頭的學生,好處是大部分人都見過面,感情會很好,但不利之處是學校的職涯發展中心沒有特別強,因為大公司的招募團隊會因為學校規模較小而不願意來,所以校園招募的機會的確較少。

而我雖然一直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技業,仍希望可以做些職能的轉換,所以在學校時舉凡像是顧問、金融業的社團活動我都會去主動了解。特別要說一下顧問社團對於在找其他產業的工作時很有用,因為這社團會教你case interview, behavior questions和簡報的技巧、準備方式、注意事項,所以當時很投入參加顧問社團,雖然真正的科技業招募時間是在一年級下學期才開始,但我上學期就已經在做這些準備工作了,這很重要,像我應徵科技業的職位是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和企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每場面試都有問case,雖然沒有像管顧業面試時問到的case那麼完整,但整體概念是相同的。

Sabina:「 關於招募過程,有什麼可以和我們分享的嗎?」

Nicolas:「 我知道很多科技公司,例如 Facebook就開放很多職缺給MBA的人,像是Corporate Finance, PM, BA, Product Marketing, Government GR等等都有在徵MBA畢業生,所以科技業一直有很多大公司重視MBA的價值。

我暑期在Facebook實習,實習結束後一直有和當時的經理聯絡,從他那得知我有機會可以拿到全職工作機會,所以當下就決定等消息,而且我從去年三月開始一直在忙一個討論國際事務的ABAC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案子,這案子花很多時間而且負擔很重,所以我也就沒有同時在找其他工作。

面試方面有幾點我可以分享給大家:

我覺得面試可以分成三個類別。第一個是履歷,看的是你的職涯歷程,以前、現在和未來都需用清楚且邏輯性的方式呈現。 第二個是行為面試(behavioral questions),例如面試官會問說,你遇過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你對團隊合作的看法是什麼,這些問題其實就和當初寫 essay一樣,Sabina就會告訴你(笑):「一定要列舉事實來回答。」第三個是專業技能,例如我應徵產品經理,面試官的問題會是,你要如何瞭解使用者需求,並藉此構思優良的使用者體驗; 應徵企業分析師,面試官會問,你在處理資料的時候,需要考量的商業目標是什麼,如何藉由現有的資料合理並有邏輯的來協助商業決策。

我也遇過一些奇怪的面試問題,曾經有面試官一直問我數學題目,好像在考GMAT,所以面試問題非常多樣化,要多花時間準備。

我有面試四大管顧公司,還有科技業的Facebook、Google、Twitter、Dropbox,也有面試新創公司,s新創公司的面試風格比較不一樣,舉例來說,我面試過一間只有十到二十人的新創廣告公司,面試的內容依然有包含到履歷、行為面試跟專業技能,但稍微沒那麼有組織結構,整個過程比較像聊天。(延伸閱讀:想進科技業趕快學 》待過Google及Facebook,華頓畢業生的超強面試祕笈

當時我投了超過一百份履歷,但拿到面試的比例略低於20%,最大的問題在於簽證,工作簽證往往對於國際學生在找美國當地工作不利。

另外,如果已經瞭解自己未來有興趣的產業或職位,我覺得地理位置會是很重要的一個選校因素之一。天時是不能控制的,但地利人和卻絕對可能掌握。舉例來說我對於科技很有興趣,尤其 AR/VR 多媒體科技以及資料分析在今年非常熱門。Marshall 因為位在加州,而且有很多校友目前就在這些產業相關的公司工作,而這些公司也大多分佈在加州。所以學校很容易邀請校友與公司到校園進行交流。(也推薦你看:面對MBA這項重大投資,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例如今年光是 Marshall 商學院本身就主辦了各一場的 VR entertainment 研討會與數據分析研討會,協助我們輕鬆取得最新的業界知識並與業界專家networking。很多學校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並沒有這樣的優勢,學生如果要參與研討會,往往必須自費參加昂貴的外部研討會,費用往往是數百至數千美金。」

Sabina:「 可以說說看ABAC的project是什麼嗎?」

Nicolas:「 APEC底下有好幾個組織,這些組織每年都有聚會,每個都有不同的專長,其中有個組織叫ABAC,它的專長在於當各國政府間的橋樑。我參加的專案就是和ABAC合作,去了解每個國家的法規是如何影響該國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並討論如何把影響商業發展的障礙給去除,當初對這專案有興趣是因為我發現到唸商學院很容易接觸到商界的人,但商學院的人很難有接觸到官方的機會,所以雖然我知道參與這專案負擔會很大,但還是想去了解如何和各國政府交談、試著去了解對方的考量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是APEC每年都只跟USC合作,至今已經有十來年了!

專案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擬定流程,研究如何和各國政府接洽、和各個企業主接洽,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足夠的資訊,初期會花非常多時間在了解各國法規現況; 第二階段是要飛去不同國家,像我就去過阿根廷、秘魯、智利,飛到這些國家見官方人員、企業主、當地顧問及學者等各式各樣的人,在和他們的對談中收集資訊再整理成報告。

最後,我們還需要實際到APEC會議上進行簡報,台下的聽眾都是各國政府代表與商業領袖。很多知名業界高層,例如馬雲與王雪紅等等,都曾經參與我們所發表的不同年度的會議簡報。」

Sabina:「 Facebook是很多人想進的公司,跟我們分享一下Facebook的環境和氣氛,以及你覺得Facebook專注在找哪方面的人才?」

Nicolas:「 Facebook在科技業裡是一個很年輕的公司,年輕指的是公司成立沒有很久以及員工的年紀,員工平均年齡29歲,所以公司氣氛比較開放,也很鼓勵員工內部互相交流,無論是社交或專業知識上的請教,我們隨時可以約喝咖啡然後就開始聊天,我一直很喜歡這樣舒服的工作氣氛,像我MBA之前在Yahoo工作,也是這種比較開放的企業文化。」

USC Marshall MBA

Sabina:「 給之後要找full-time job的學弟妹一些建議吧!」

Nicolas:「 大家都說networking很重要,也有人說校內招募(on-campus hiring)比校外招募(off-campus hiring)的錄取機會高,我覺得這些都對,但那不代表沒有networking的off-campus hiring就不會被錄取。我的三個offer都是在沒有networking而且是off-campus hiring的情況下拿到的,所以我想鼓勵大家,在美國找工作一定會有困難和挫折,但不要過早放棄。舉個例子,我有個印度同學,他在5月1日前一定要確定有全職工作且一定得開始申請CPT,不然就無法留在美國工作,四月初以前他沒有拿到任何offer,因此非常挫折而且懷疑自己,但四月中突然被Google面試並錄取,所以凡事很難說,尤其是國際學生在最後關頭前都不要放棄。(推薦閱讀:畢業即失業讓人崩潰!他自我剖析優勢,得到更適合的機會

每年的經濟狀況也會大幅影響國際學生找工作和薪資的狀況,像科技業往年是很積極釋放職缺的產業,但今年卻縮減名額;去年景氣很好,薪水有增加,今年就差了點,不過有規模的大公司薪水變動幅度不會太大。通常是MBA畢業生的薪資都是越來越高,細微差異的確是可能存在的,打個比方,去年景氣好人才競爭激烈,薪資調幅可能就比較高,今年景氣保守,薪資調幅也就跟著保守。

Sabina:「 MBA對你的收穫是什麼?」

Nicolas:「 以我自己來說,念MBA的這兩年時時刻刻都在接觸新知識,不斷透過課堂和專案操作真實的商業環境,如果是單純以工作的角度來切入新知,比較容易發生這邊碰到學一點、那邊碰到學一點的情況,長期下來會較沒有組織跟系統性。」

—–

Sabina後記:

我希望提醒很多申請者,甚至已經錄取MBA的學生:「申請 MBA 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到了學校,又要展開兩年的找工作割喉戰,當自己往前邁進,錄取好學校,或找到自己理想的公司,進入新環境的同時,都要記得接下來跟自己競爭下一張門票的參賽者,都是跟自己同樣水準或甚至強上許多的同儕,如何充實自己、如何 network、如何自我心理調適,都很重要!Offer只需要一個,希望今年入學的 MBA新生,好好把握還沒出國的幾個月,計畫一下你的求職 Plan A,加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