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Podcast EP 46:MBA,然後呢?然後就翻開 CEO 的筆記本了! -beBit TECH 執行長 Jason Chen

「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隨著年紀越長,我們越能理解到成功不僅需要靠努力,還很需要運氣、選擇。

這次我們再次邀請到 beBit TECH 執行長、Chicago Booth 校友 Jason,來談談他在自己的 podcast 《CEO 的筆記本》獲得的體悟,以及成長心態的重要。

本集來賓 

Jason Chen 

學歷:

Chicago Booth MBA Class of 2011

經歷:

beBit – Senior Vice President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 Project Manager

Booz & Company – Consultant

現職:beBit TECH 執行長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重點摘要

Podcast 與 CEO 身份的交集:成長心態是核心

Jason 3年多前就曾跟我們一起錄音,還是我們節目近50集的節目之中,收聽率最好的一人,所以這次再度找他來聊聊這些年的改變,以及他今年開始的新企劃- podcast 節目《CEO 的筆記本》

Jason 表示,這是一個週更的節目,主要是跟創業者、企業者聊聊他們面臨了哪些人生選擇,在成功跟失敗的過程中有什麼可以學習。他表示,錄音前,常常要花不少時間對來賓的產業、出的書做功課,過程雖然辛苦,但他堅持要問一些自己不知道答案的事,才能讓對談有價值,偶爾也會遇到來賓真情流露,需要停機重整情緒。

其實 Jason 對於 podcast 的態度,正如他帶領公司的思維模式一樣,都是以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  為核心價值。他認為,心態才是讓人走得長遠的關鍵,「我可以不用這麼辛苦做 podcast 或一些日常工作,但有些事我還是要手把手推進,因為這些,讓我們變得不同。在 AI 發展之下,未來人才、企業競爭力都會有很大改變,但我覺得人要有成長動能跟成長心態,在 AI 工具的輔助下,才會變得更強大。」

努力 ≠ 成功,運氣與選擇更關鍵

當然 Jason 的成長心態也是從小到大磨練而來,他記得國中時叛逆,不想背負家裡給的種種期待,於是沒有考到理想高中,而是走向五專體制,成為人生一大轉折。他說:「以前一心想著要脫掉別人給我戴的帽子,後來才發現,人生是自己的,透過努力,就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階段。這是我人生的 wake-up call,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於是18歲的 Jason 開始為自己訂定往後每一年的計畫,包含出國念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等。一路到了30歲,他發現自己不該受到原本的計畫約束,「不然我原本計畫33歲要從政,後來想想,為什麼要一直照18歲的自己所計畫的路走?」此後他開始了另一個篇章,慢慢感受人生的隨遇而安,也樂於迎接驚喜就在路上的感受。(關於這點,我們的 Wharton 大學長也有些感觸,Podcast EP 35:MBA,然後呢?然後就保持好奇心,不斷的改造自己了!-易威生醫董事長 Hanfei Lin

隨著時間經過,Jason 體悟到:「努力不代表一定會成功,很多時候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形容人生像萬人泳渡日月潭,比起多用力划水,更重要的是選擇在對的位置,創造成功的機率。

此外,運氣也是關鍵要素之一,Jason 指的運氣不是單純的好壞,而是透過廣結善緣、讓自己充滿正能量的方式,去創造讓好事發生的環境。(廣結善緣真的很重要,來閱讀及聆聽這一集Podcast EP3:然後公司就發達了!- Wharton 校友 Mingto (上集)

Jason 表示,努力跟成功不一定會成正比,但就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企業經營原則所說「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公司組織無法在初期將策略時想得太仔細,但要讓組織一直充滿活力,才能去應對各種狀況,如此一來成功的機率會高一些。

金錢不是最終目標,成就感才是

當我們在討論努力與成功的關係時,Jason 也反問了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是財富、成就或其他事?

對我來說,成功不是財富,而是與人的關係──我常在生日、新年等時刻,反思自己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是否如我所願,還能怎麼做得更好。這可能也成為我帶學生的風格,希望在 AI 盛行的這個時代,還是保有人與人的關係。(就像我寫過的回顧心得文:2023-2024申請回顧:珍惜每個一期一會的關係,在不同地方各自成長,相聚時再一起茁壯!

Eric 也分享他這幾年不再覺得「人定勝天」,而更相信運氣佔三、四成,因此無論申請 MBA 或投資,都要盡力而為,但也要接受不可控的因素。他認為只要能保持動力,讓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感到開心,時間拉長,自然會有更高的收穫率。

Jason 則是引用稻盛和夫的觀點:「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方式 × 熱情 × 能力。」對他來說,財富只是副產品,真正的動力來自於實現自我價值。他觀察到,許多創業者並不是因為追逐財富才願意孤注一擲,而是因為心中有一條「主線」——使命感、熱情或責任感,才驅動他們一次次挑戰。

聽到 Jason 的分享,我也想到每次跟學生腦力激盪 MBA goal essay 時,也都要他們謹記「行為=能力+動機」這公式,從中延伸更多想法。Jason 則附和:「這兩個公式確實很像,不過我覺得這個動機最好不要跟金錢相關,不然過程就是一直追尋錢這件事,沒有盡頭。」

廣結善緣與不預設立場:讓運氣更常發生

Jason 還分享,自己這一年最大的練習,就是提醒自己不要預設立場他舉例:「公司業務夥伴有大有小,但不知名的小夥伴就不值得合作嗎?其實不該這樣想。應該先 open-minded 去理解,再來做判斷。哪怕只是短短 10 分鐘的對話,也能讓我認識到更多不同的面向。」

他認為,這樣的練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廣結善緣「很多時候運氣就是這樣來的,一個不經意的對話,一個偶然的連結,就會組合成新的機會。」Jason 強調,不要預設立場和成長心態其實是同個層級的事成長心態是自我不斷要求,而不預設立場,則是放下原本的自己去接納新事物。

Jason 也提到自己當天使投資人的例子。有時候他腦中管顧的訓練會告訴他:「這題目太 niche,怎麼可能做得起來?」但當創業者帶著熱情找上門,他會選擇壓下這種質疑,先傾聽、給鼓勵,再提出可能的建議。「因為創業者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應該多陪他聊聊,幫他多一點成功的機率。」(推薦閱讀:成功不該由別人評斷!哈佛商學院學生定義人生的三大要素

在他眼中,真正的重點不是投資或賺錢,而是幫助朋友,連結更多朋友。其實這種心態很像 MBA 社群裡的氛圍,感覺念 MBA 的人,或我身邊的 MBA 校友都特別熱衷於把人介紹給彼此,不管只是成為朋友,還是未來可能的伴侶或商業夥伴,都是一種享受過程的方式。

最後也不免俗地問到 Jason 對於 AI 帶來的新挑戰,MBA 校友該怎麼因應?他認為真正的能力是能把 AI 工具系統化整合而不只是單點使用,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這一集。

問題摘要

04:20 |錄 podcast 碰到這麽多 CEO,學到哪些?

09:00|你也是 CEO,做 podcast 的態度跟當經理人的態度一樣嗎?

11:05|成長心態怎麼養成的?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嗎?

15:30|18歲開始很努力規劃未來,但最近聊天,你說從自己、CEO 身上,也學到努力跟成功不一定成正比?

20:52|成功伴隨而來的可能是財富、成就等,對你來說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36:40|最近什麼事情讓你有了「不要預設立場」的體悟?

49:55|在 AI 浪潮下,MBA 校友應該如何因應這些變化?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