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在申請 MBA 時,我們常常說要透過這過程認識自己,其實認識自己這件事,可說是一輩子的課題。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Wharton 學妹、創立 Preprican Co. Jennifer Huang,來聊聊她是如何透過職涯認識自己,從本來排斥做銷售的管理顧問,變成願意扛業績的創業家,一起來閱讀及聆聽她的分享。

本集來賓 

Jennifer Huang

學歷:

Wharton MBA Class of 2015

台灣大學 資訊管理系

經歷:

Appier - Vice President of Growth

McKinsey - Engagement Manager

現職:Preprican Co. -合夥人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本集重點

  1. 獲公司贊助念 MBA,積極探索不同機會

Jennifer 不只是畢業於 Wharton,跟另一半 Vincent 還是 MBA 的同學,兩人的背景組成跟我和 Eric 滿相似,也因此這幾年常常跟他們聚會、聊天。這次邀請 Jennifer podcast 聊聊,勢必得從她當天在麥肯錫做顧問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念 MBA 的地方說起。

Jennifer 表示,當時在麥肯錫做了兩年多的分析師,想趁年輕多嘗試不同的事物,加上公司也很鼓勵員工回學校進修,「所以去念 MBA 應該是我人生中幾個最直覺的決定之一,需要考慮的是去哪個學校、在哪個地方念而已。」(推薦閱讀:如果不用 MBA 為職涯加分,那麼申請的理由是什麼?Chicago Booth Lynn:為了尋找職涯的更多可能性,我願意投入這些心力!

尤其是 Jennifer 當時是獲得公司贊助去念書,在沒有太多成本壓力的情況下,她也積極的找尋更多職涯的可能性。她笑說:「老實說當時我在看滿多不同工作 offer,雖然麥肯錫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也是一間很棒的公司,我還是希望能在做決定前,看看不同的可能。」

我當顧問13年,也遇過不少拿公司贊助去念 MBA 的學生,能夠回去母公司的他們,雖然不像其他人一樣,有畢業就必須找到工作的壓力,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想要趁 MBA 這段期間,盡情地探索不同產業,畢竟人生中很難得有機會,可以如此密切的接觸不同產業的人事物。

  1. MBA 期間曾與同學創業,發現自己不擅長這件事

Jennifer 確實也把握了很多機會,甚至在學期間,還跟同學一起創業,也因而更認識自己。她表示,當時美國的創業政策,對國際學生來說有諸多限制,「加上創業是校長兼撞鐘,很多公司01的繁瑣細節,跟我一直以來在麥肯錫幫 fortune 500 大公司處理的事不同,所以那時感覺,創業可能不適合我。」(推薦閱讀:MBA跨世代對談》創業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每一步都要盡力把路走得更寬!

同樣在創業的我跟 Eric,聽到這裡覺得很有趣,繼續追著 Jennifer 給一些實例,她說:「舉例來說,美國公部門辦事效率緩慢,當我在公部門排隊處理行政事務時,我的同學們可能都去上有趣的課、參加好玩的 party,這些瑣碎的事,對我的個性是個挑戰。」

Jennifer 接著說,另一方面就是機會成本,創業要犧牲很多跟朋友相處的機會,所以在創業第一年的下半年就覺得算了,也給自己貼上不適合做01的標籤,「不過人是會改變的,技能也是可以學的,像我現在自己創業,雖然做細節的事,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我可以做。」 (延伸閱讀:從大公司轉戰創業,一年半零收入! CEIBS MBA Cindy:擺脫MBA包袱,運用校友網絡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覺得 Jennifer 的體悟很珍貴,常常有人問我,想創業要不要念 MBA?我覺得不用,但是如果想去美國工作、換到外商公司工作,或者長期職涯目標要創業,那 MBA 可能會有幫助。因為 MBA 是跳板,學校可能不會教太多創業的執行細節,但可以給你不同的資源與人脈。 (推薦閱讀:已經創業為什麼還要念MBA?Stanford MBA Grace:MBA無可取代的多元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1. 畢業後回到原公司,再度面臨職涯不同選擇

Jennifer MBA 畢業後,拿到灣區新創公司的 offer,不過遇上親近家人生病,相當重視親情的她,決定回亞洲,並重返原來的公司,繼續做自己也滿喜歡的顧問工作。

Jennifer 回憶,再次回到麥肯錫時,升職做 Engagement Manager,工作也很得心應手,「唯獨一件事,是我想到之後升上 partner,要賣產品、做 sales 的工作內容,就讓我相當排斥。我喜歡創造影響力,做厲害的分析,但 partner 的工作內容不一定是我喜歡的。」

Jennifer 表示,因為爸爸是創業家,是個很有 ownership 的人,「可是我做了這麼多年顧問,沒有那麼多 ownership,很多事我算懂,又不是真的懂,算是有 ownership,但又不到那種需要為 P&L 出錯而下台謝罪的程度,種種原因讓我開始探索其他工作機會。」(延伸閱讀:工作獲得升職後,選擇申請 MBA!Chicago Booth MBA Rachel:我還想到新領域學習新事物,探索職涯更多可能!  

當時的 Jennifer,幾乎已經要去中國工作,不僅飛到當地看了房子,也打算在最後幾個選擇中做決定。她說:「我在人生幾個關鍵時刻,都滿相信直覺,當時我的舅舅打電話祝福我,提到搬去中國後會比較少見面,就是這句話,讓我開始想著,是不是要找一下在台灣的機會。」

20162017年,台灣比較少能與麥肯錫 EM 的待遇、工作內容並駕齊驅的職位,不過 Jennifer 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 Appier 的老闆,在見面聊天時,她再次見識到,創業家在談自己公司時,眼睛裡有光的模樣,於是決定加入該團隊。

  1. 加入企業協助併購,愛上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Jennifer 成為 Appier 第一位有管顧背景的員工,也幫公司完成史上第一個併購,並管理併購公司的 P&L、產品等,這是 Jennifer 人生第一次要為 P&L 的數字負責,我們問她感覺如何?她直率的說:「滿爽的!」

Jennifer 解釋:「以前在麥肯錫,我們顧問給的建議,組織能很快反應,可是在自己掌管的 P&L 當中,每一分錢都是因為我們團隊努力的功勞;在麥肯錫時,若策略奏效,大家會說英明,但在我自己看來,終究只會把策略的頂多40%當作自己功勞,那個感受很不一樣。」(來看看同樣是 Wharton 校友,從管顧業轉戰企業的 Houfer 分享

尤其 Jennifer 當時非常投入的在做這些事,包括讓併購公司的員工搬到台灣定居,幫忙找房子、找餐廳,到 Appier 位於12不同國家的辦公室講解這項產品,建議當地業務可以怎麼賣、與當地客戶見面了解需求,「對我來說這是很踏實的感覺,在最巔峰的時期,你問我這個產品的一切,甚至是每一部分的 code 在寫什麼,我都知道。 這種感覺很舒服、很快樂,這是當時做這個產品,對 P&L 負責的最大感受。」

Eric 聽完 Jennifer 的這段分享,認為這些話很適合給在校生或正在申請的學生聽。因為過去這幾年,總是有很多人想當 PM 產品經理,原因是不想再當 sales 服務客戶、扛業績,他們希望管專案,可是其實很多公司裡最重要的員工,都是那些扛業績的,聽到 Jennifer 從極度排斥銷售到扛業績扛得很開心,確實是很不一樣的轉變。

  1. 沒有走過認識自己的過程,不會有今天

Jennifer Appier 嘗試過許多不同的 function 後,對認識自己有了最重要的兩點體悟,第一是:其實她挺喜歡,也滿會做 sales 的,很享受 build up pipeline, project base 的過程。第二則是她擅長把人放在對的位置,在經歷過一切後,她了解自己樂於把所有精力花在喜歡的事上,用最短時間達到最高效益,其他事情則可以外包,別被煩瑣的事綁住。

我也覺得,不喜歡的事會磨掉熱情。身邊有些陪著伴侶抗癌的朋友,或看過一些罹癌者寫的自白等,都會覺得把握人生、把握當下、照顧愛你的人最重要,可是大部分人還是花很多時間應付自己沒那麼喜歡的事。很多時候做這些事,不是能力不夠,是不覺得自己值得花錢請別人幫忙,這些可能都有辦法做到的事,不要等到生病或身邊有人離開才驚醒或後悔。(推薦閱讀:用10年成為外商藥廠最年輕董事總經理,Chicago Booth MBA Sean Lin:遇到挫折先自省,才能讓你變得更好!

Eric 則說,申請美國大學、MBA,學校最看重的其實就是這段認識自己、自省的過程,並問 Jennifer,如果能回到麥肯錫時期,Jennifer 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

Jennifer 回憶,在麥肯錫時,一定也有跟 partner 一起去 pitch 的機會,但當時因為沒有親身嘗試,看事的角度也比較侷限,沒辦法真的喜歡,想的也不夠全面。

她笑說:「正因為我有這些自省的過程,我會告訴當時的自己,去撞個頭破血流沒有關係,因為沒有那些過程,不可能發現自己喜歡且願意嘗試的。不過 Eric,我也知道這些建議對當時才26歲的我,是聽不下去的!」

Eric 表示,Jennifer 認識自己的過程,有點像剛創業時,為了要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你會不斷推出新功能並得到回饋,最後會找到適合的點。對一個人來說,盡快嘗試不同的新東西,找到自己喜歡、擅長的,就能提早去做你想做的事。

Jennifer 後來的創業,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了嗎?她如何在母親、妻子、女兒等不同角色中,找到平衡?敬請期待她的下集分享!

問題摘要 

02:12 |從麥肯錫離開去念書,當時怎麼做出這決定?

03:20 |決定要不要去念 MBA 時,也要考慮是否要拿公司贊助,當初如何思考這點?

04:20 |知道畢業至少可以回麥肯錫時,在 MBA 時還有在看別的機會嗎?

06:05 |創業的哪些事,是0-1必須做,但在學校創業時的你認為自己做起來不適合的?

12:45 |畢業回到麥肯錫後,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機會,當時在這十字路口的選擇跟思考的點?

20:17 |在 Appier 負責的工作內容?

27:00 |在之後的工作經歷中,如何發現不了解自己的部分?

33:25 |如果能回到過去,會如何給麥肯錫時期的自己建議?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