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產業的蓬勃發展,讓人無法忽視,所以我跟 Rosa 每月固定舉辦的 LEAP workshop,邀請到 USC Marshall 校友、現為 Paypal 資深產品經理的 Nicolas,以及醫學背景,現任職於 Master Card 大中華區資深項目總監的昱亞,分享他們在產業的所見所聞,也將精華節錄在這篇文章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支付產業簡介

每年陪著不同產業的學生申請 MBA,我也常常從他們身上,或者跟著他們學習各大產業新知,而昱亞在這場活動當中,以簡單明瞭的實例讓我們更瞭解支付產業。

昱亞表示,由於現金有攜帶不易、容易造假等問題,能解決人與人之間價值轉移的支付產業就此誕生。價值轉移需要帳本紀錄,像是中心化帳本,也就是消費者用信用卡向商家買東西,收單行(acquirer)藉由收集的資訊,確認該信用卡的效力,而信用卡發卡機構(issuer)再告知收單行該帳戶是否有錢。

收單行及發卡機構的溝通,叫做 payment network,而昱亞所屬的 Master Card,就是在協助這兩方溝通,Nicolas 任職的 Paypal 則是很大的收單行組織。

昱亞仔細介紹了 payment network 的工作內容,像是掌握消費者信用卡消費數據,並優化消費的生命週期,另一方面也協助商戶找到有價值的客戶及經營方式。他說:「還有一種服務是消費者在網購時刷卡刷不過,可能讓銀行流失網路商戶,我們會以大數據檢視銀行授權通過率,協助銀行優化授權通過的過程。」

Nicolas Paypal Machine Learning AI PM,負責設計像是刷卡授權率高低、詐騙等相關解決方案給商戶及消費者端的產品使用,「現今的公司都聚焦在三大流,分別是資訊流(Facebook)、物流(uber)、金流(paypal)。我們鼓勵大家把 paypal 想成另一種 facebookuber,當我們跟商戶及消費者對談時,都是希望能成功媒合雙方,讓交易量增加。」 (延伸閱讀: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年輕世代主導社會,Wharton 校友劉奕成:瞭解消費者需求,提早思考改變機會!

Citi決定退出台灣市場,小型數位金融公司崛起

我們接著也聊到花旗 Citi 決定退出台灣市場,美國 HSBC 決定出售以金融卡發卡、消費貸款為主的消費金融資產,對支付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過去貸款這塊一直是傳統消費性銀行眼中的肥羊,可是越來越多銀行收手不玩了,Nicolas 分享:「因為很多小型、新型的數位金融公司就只專做一件事,就是個人貸款,他們在取得資料的概念及技術上,有比較新穎的運用,因此成為消費金融的優勢。」

Nicolas 接著以支付提供商 Square Paypal 做比較,「Square 的強項是傳統 POS 機器,有實體的限制;Paypal 的強項是網站跟行動支付這部分,所有資料基本上都是數位,我們有辦法取得更大量資料,更準確預測風險,一但能掌握風險,就能在借出更多錢的前提下,防止壞帳、詐騙而損失更多獲利。」(像是 Wharton 校友 IC說過,當科技成為基本語言,你必須具備懂得欣賞的能力!

昱亞表示,以 payment network 角度來看,地區市場少了跨國銀行這些玩家,支付會變得更加本土化,「所以我們的服務跟解決方案要更 localize,不過各國的金融創新狀況不同,所以做事方法差異性大,要如何在消費金融越本土的地方,把事情做好,是我們接下來的挑戰。」

台灣開放純網銀開業,對傳統銀行造成威脅?

活動中也有任職於金融業的朋友,詢問到純網銀開放後,傳統銀行該如何因應挑戰?對此昱亞認為,「大家都覺得純網銀能做的事,傳統銀行也能做,不過真正在這產業中就知道,DNA 不同,組織文化、領導力不同,很難做到純網銀的 digital first,或者只能被迫數位轉型。純網銀本來就都是數位,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推薦閱讀:當企業面對必修的轉型課題…BCG董事經理Jimmy:數位轉型,不是只有推出APP而已!

Nicolas 看台灣的純網銀,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所有 infrastructure 準備好了沒?用戶準備好了沒?」他認為,純網銀慢慢在擴張,但是只要中間有個缺失,整個數位化的想法就不存在,未來還是需要產業的廠商一起合作。

Nicoals 說:「假設世界上只剩純網銀,我們的金流是否已經能做到完全數位轉移?事實上還沒做到,所以銀行發的信用卡還是很重要,因為這實體卡還是引導我們進入數位的最後一哩路,也許過了2030年後,所有用戶都準備好了,實體銀行存在或許不再重要。 

提到實體信用卡的未來,昱亞與 Nicolas 一致認為短期內還是很有發展,尤其是高階信用卡還帶有社交的功能,一拿出卡就展現不同的氣勢。

昱亞說:「我覺得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場景,中國幾乎看不到現金交易,但還是很多人用信用卡,原因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喜歡那種用實體卡消費的尊貴感,這已經是信用卡多年累積下來的形象,信用卡公司要想像他們帶給消費者的感受是否能與時俱進。」(同場加映:數位轉型已經發生!BCG合夥人、台北辦公室負責人JT:如何動員組織才是決勝點

Nicolas 則認為那些在不同開支上,用不同優惠信用卡的 reward seeker 族群,相當值得關注,「這個族群人數雖然不是最多,但貢獻的營收很多,這也是信用卡公司跟銀行合作,針對不同族群設計最好的優惠及刷卡動機,短期內 reward seeker 還是會繼續依賴信用卡這樣客製化的優惠。」

文章的結尾,我想藉由昱亞提的例子,來讓大家對支付產業有更清楚的輪廓。昱亞說:「台灣人購物時,會覺得無息分期、無卡分期都很常見,像是在電商平台買東西都能分期,不過大家可以去想,為什麼商家可以提供分期?背後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他認為在支付產業工作,最有趣的是可以思考在金流的價值鏈上,大家該如何分這塊大餅,或者該如何提供獎勵,讓更多方進入這個生態圈。

在數位金融圈,沒有所謂真正的敵人,大家最大的對手就是現金,想要打造一個 world beyond cash 的世界,並不容易,但是對身處在這個圈子的人來說,卻是很有啟發的事。希望這樣的文章,能讓你對於支付產業、數位金融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也期待未來聽到更多他們的產業經歷。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或【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 】LinkedIn專頁

對申請美國Top 30大學有興趣?歡迎關注RocketAdmit網站RocketAdmit粉絲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