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這個 podcast 的緣起,其實是34年前我們與 JT 聚餐時,對產業、人生等話題有了很深度的對談,當時就覺得如果能把這些談話內容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有多好,因此有了這個 podcast  

上一次邀請 JT 到 podcast 來聊聊時,他剛出版「BCG問題解決力」這本書,跟我們分享怎麼問好問題的能力,獲得不少聽眾好評。這次 JT 又帶來新作,與新創經營者聊聊轉型的兩難,讓同樣在創業的我們看了很有感,一起來聽聽他的精彩分享。(推薦閱讀:Podcast EP 12: MBA,然後呢?然後就練成 BCG 問題解決力囉!-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JT Hsu

本集來賓 

JT Hsu

學歷:

台灣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

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聖塔克拉拉大學 MBA

現職:BCG 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1.   與新創經營者對談,找出經營兩難

JT 最新出版的書「BCG破解轉型的兩難:解答商模、布局、人才、變革,企業策略選擇的轉骨配方」,與11個新創公司經營者對談,其中有些是來過 podcast 的好朋友,像是 ALPHA Camp Youchi,再搭配 JT 提出的 BCG 層級建議,讓同樣在創業的我們每閱讀了一個案例,就會停下來討論好久。

JT 提到這本新作,是商周將他跟新創經營者定期討論經營遇到的兩難,像是該怎麼走進國際市場、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有衝突時該如何化解等,將專欄內容集結成冊,並把過去在專欄、podcast 無法完整呈現的內容,都整理好放進書中。

JT 表示,市面上大部分的書籍,可以看到是新創公司談遇到的問題,或者顧問分享工具,「這本書的亮點是結合兩者,是新創實戰經驗分享與管理工具運用的對接,其實這個對接不是很自然發生的,比較像是我們在談話中,聽到經營者的痛點,慢慢找到破解方向,並導入對應工具。這樣的對話必須要有點經驗才能做到,不過這就是我們顧問的工作之一,以第三方的角度,為客戶覺察到事情根因。」(同場加映:Podcast EP 15: MBA,然後呢?然後就把加入新創變成一個流行了 – NYU Stern 校友 Jamie Lin(下集)

Eric 也分享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回想到創立「你知我知好學網」的過程,認為自己如果當初有看到 JT 分享的一些觀點,可能會做不同的事。他說:「這本書某種程度除了幫助這11位創業者之外,也會給很多正在創業的中小企業主、新創 CEO 這些比較無法接觸到 BCG 這種規模管顧公司的人一些心得。」

  1.   轉型難的不是技術,而是人、組織問題

JT 接著以數位轉型為例,表示簡單的數位轉型是導入 Zoom、TEAMS 等線上會議系統,複雜的是將公司重要價值鏈、流程全數位化,「來找 BCG 的頂尖公司不是不懂數位轉型,更大的問題是花錢投入後卻不見成效,當我們介入後會發現,最常卡關的點,很多都跟人、組織有關。」(延伸閱讀:數位轉型已經發生!BCG合夥人、台北辦公室負責人JT:如何動員組織才是決勝點

企業除了數位工具之外,更要想清楚人跟組織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以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的櫃檯人員來說,若公司導入很棒的 app,可運用平板紀錄消費者所需,但櫃檯人員覺得客戶都站在眼前了,用傳統方式書寫,是一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為了要用 app 輸入還必須花更長時間,導致客戶觀感不好,JT 笑說:「所以櫃檯人員寧願先手寫,之後再花更多時間輸進 app 建檔,變成本末倒置的一件事。」(推薦閱讀:當企業面對必修的轉型課題…BCG董事經理Jimmy:數位轉型,不是只有推出APP而已!

其實 JT 在書中提到的轉型四步驟:「你要去哪裡?」、「你走哪條路?」、「你要怎麼去?」、「轉型進行式」,同樣也與人息息相關。像是台灣最大設計師品牌電商平台 Pinkoi 創辦人 Peter 在書中與 JT 對談時,提到公司在切入日本市場時,遇到的資源分配兩難。

JT 表示,要說出日本市場的重要性,很簡單,但是要分配資源時就有問題了,在港台市場有機會、獲利與成長都表現好的情況下,要怎麼將資源分配給未知的日本市場?

JT 以 BCG 的市佔率矩陣來說明,並建議 Pinkoi 進一步想想必須在日本市場投入多少錢、做多少事,會帶來什麼樣的產出,而這樣的產出對公司的價值為何,「我也建議他們計算一下投入日本市場3年、5年對公司帶來影響的量化數字,這對我們顧問來說是很基本的事,但新創不一定有這樣的專業,新創很多事就是 CEO 的一個直覺,但直覺無法說服人,有很多假設也無法細算,所以像這樣的討論對他們通常很有幫助。」

  1.   賣服務還是賣結果?反轉問題突破思維

接著我們聊到 ALPHA Camp 在書中的例子:同樣要傳達教育價值,該賣服務還是賣結果?JT 表示,ALPHA Camp 本來就在考慮轉型,剛好也跟最近的教育轉型議題吻合,討論過程中,不斷的在思考除了原本既有的 PM 技術訓練之外,如果從結果反過來看,還能加碼做些什麼?於是就看到轉型後的 ALPHA Camp,建立了一個完整社群,並教授溝通能力等課程,等於是培養更全面的即戰力人才。

JT 表示,當你以結果來看時,會反過來思考要達到結果,最好的做法是什麼,「以減肥為例,大家都知道減肥最重要的不是運動,而是飲食,如果以結果反思,一個教練陪著你在健身房訓練,另一個教練除了健身房訓練外,還會控制你的三餐,這樣搞不好減肥顯著的機率更大。」

JT 提到,管顧業除了要幫客戶制定中長期策略之外,其實也有在賣結果,就是客戶直接提出目標,顧問與客戶一起針對目標想解方,費用則視達標狀況而定。他說:「我覺得以結果去反思的模式很有趣,因為現在各行各業都還是以提供勞務,獲得一定報酬為主,如果反過來用結果講,你會發現一些創新的機會,這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商務模式的創新。」

確實如此,Eric 在看完這個案例後,就拉著我熱烈的討論了我們幫助學生申請美國大學、MBA,是在賣服務還是賣結果?我都會笑說,這幾年除了陪學生申請 MBA 之外,學生要找工作、幫公司找人才,甚至是找好對象的,都會回頭找我們,我們提供的這種「售後服務」,其實就是在賣結果。(同場加映: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其實不管是賣服務或結果,就算最後沒有結論,有這樣腦力激盪的討論都是很有趣的,也會促使我們把服務變得更好。JT 也認為,本來大家提供服務就是希望有好結果,只是現在改由從結果反向思考,這樣的腦力激盪能將服務往上一個層級思考,很鼓勵從事服務業的人想一想。

  1.   永不停歇的轉型,把 why 想清楚才能站穩腳步

我的學生知道我邀請 JT 上 podcast,都很興奮的希望我代為發問,畢竟能聽到 BCG 台灣負責人精闢洞見的機會,可不是每天都有,有個在娛樂產業的 MBA 校友問到,時代變化快,企業轉型週期變短,在思考長期規劃時該注意什麼?

JT 表示,以前大家會說企業轉型大概10年會發生一次,但現在變數太多,不是只有技術變數,地緣政治、一大堆黑天鵝飛來飛去,所以轉型是永不停歇的過程,建議企業要有常設的轉型組織,例如轉型辦公室、CTOChief Transformation Officer),才能因應轉型帶來的各種挑戰。

BCG 向來認為公司應該要有三種策略腦,分別是短期、中期及長期。短期指的是明年該如何達標,屬於較單純的營運規劃,中期是策略規劃,像3年後想要變成什麼目標,市占率成長多少、變千億公司之類的,長期則是5年、10年後,公司存在的目的為何。

JT 說:「策略跟目的(purpose)不同,策略講的是要在哪個賽道打、怎麼打得贏?長期 purpose 是個 why,這個 why 不太會是10年改一次,我認為這個 why 在變動很強的環境中更重要,因為什麼東西都會變,你的 why 不會變。」(跟申請 MBA 要想得透徹有點像,來看看怎麼不斷自我反問:為什麼要念MBA ?這會是你最初、最重要也可能是難回答的題目

JT 以微軟為例,表示微軟的 why 就是為了提升人類生產力,以前提供 office 軟體就能幫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現在因為工作行為、工具都不同,所以要跟著進化,也因此投入大量資金在 GenAI,只因為與公司的 Why 相吻合。 

JT 表示,很多公司忽略了 why 重要性,「服務業可能只想著眼前怎麼賺錢、3年內怎麼拓展海外市場,但如果沒有靜下心來想 why,一但產業遇到大衝擊,你沒有一個指北針告訴你要幹嘛,以我自己服務客戶的經驗來說,很少經營者花力氣在思考 why。」

在申請 MBA 時,我常常告訴學生想清楚 why 很重要,現在聽到 JT 說公司經營也需要想清楚 why,我真的聽到點頭如搗蒜!JT 這集講了好多轉型的重點,下一集要繼續跟我們談談管顧業的現況與趨勢,對這一行有興趣的你別錯過! 

問題摘要

06:45 |數位轉型遇到的兩難?

14:09 |書中與談的很多都是新創者,這些轉型建議也適用於大公司嗎?

15:12 |書中提到的轉型4步驟,第一步驟「你要去哪裡?」很重要,談談跟 Pinkoi 創辦人 Peter 的對談?

25:45|針對第二步驟「你走哪條路?」, 談談 ALPHA Camp 為例,同樣要傳達教育價值,是要賣服務還是賣結果?

30:20|賣服務或賣結果,有哪一個一定比較好嗎?

36:35|幫學生發問,時代變化快,企業轉型週期比以前更短,在這情況下要思考長期規劃時,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 

43:18 幫學生發問,在公司需要管理團隊,從第一段的問題分析,要走到第二段的想解決方法,光這過程中要收斂就不容易,該怎麼做比較好?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