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本土銀行經歷,能挑戰申請好學校嗎?MIT Sloan MBA Jessie:別因為公司名而先入為主,明確寫出自己的故事,你也做得到!

很多人問我到底什麼樣的 profile 可以被 top 15 商學院的Adcom青睞,【錄取生申請心得】這系列的文章就是為了回答這問題而寫的,案例裡的學生大方分享他們是如何努力來達成 MBA dream。想像一下,這些已經被錄取的 MBA 學生,一年前也和現在的你一樣坐在電腦前搜尋資訊!    【背景介紹】  Jessie, admitted by MIT Sloan, CBS, Kellogg, Chicago Booth, Yale SOM(獎學金)、Tuck(獎學金) 政治大學 企管系 現任工作:玉山銀行 產品經理 工作經驗:4年   來看看即將成為頂尖商學院 MIT Sloan 新生的他,這一路上的心路歷程、酸甜苦辣。   畢業後都待在同間公司,想看看更多不同發展 Jessie 說她在大學期間就看過我到校演講,對於 MBA 學程有一定的了解,畢業後加入本土銀行,一待就是4年,她說:「雖然都是在同間銀行,不過常常換部門,也有出國出差的機會,可是在一些國際經驗的累積上來說,還是相對較少,雖然在這裡待得也不錯,但還是想趁年輕出去看看。」(推薦閱讀:所屬公司退出台灣市場,下一步該怎麼走? Berkeley Haas MBA Jess:我還想趁著年輕,多看看不同產業機會!) Jessie 畢業後在銀行從法金貸款人員(法金 ARM)做起,之後轉任產品經理,也因為參與了不少再生能源融資案,累積豐富產業知識。其中又因為幾個離岸風電相關的案子,讓她對 ESG(企業永續)產生興趣,這也成為她想在 MBA 多加探索的目標之一。  還記得 Jessie 在第一次跟我聊天時,就有稍微提到對於工作經歷的擔憂,她說:「對啊 !Sabina,我待的銀行以國際標準來講,沒這麼大,但也不算小,然後我也聽過不少人說,本土銀行資歷要申請 M7,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初就是有點擔心。」 (延伸閱讀:2022-2023申請回顧:大膽選校,獲得多間夢想名校錄取並非不可能!) 我的學生中,本土公司、外商的都有,我也常常跟大家說,MBA 是個廣納各行各業菁英的地方,只要你做好準備,並且能思考清楚、精準表達自己在工作、產業上的貢獻,想從學校學到哪些知識,運用在未來職涯上,其實不管什麼資歷背景,都還是有機會申請到好學校。 不習慣討論自己的成就,寫 essay 要突破心防 對 Jessie 來說,申請 MBA 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痛苦,考 GMAT 時,邊工作、邊備考,因為無法預測自己的表現,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這樣的生活而痛苦。 而寫 essay 又是另一種痛苦,Jessie 笑說:「Sabina,你應該記得吧?我們剛開始討論 essay 時,對話沒有很熱絡,因為我比較慢熟,花了點時間進入狀況。」我記得很清楚,因為我一直覺得 Jessie 做的事滿特別的,但每個成就被她講起來都很雲淡風輕,所以我們一直在挖深她做每件事背後的動機。(延伸閱讀:想在美國職場立足,她說:亞洲學生別太溫良恭儉讓!) Jessie 表示,自己的個性比較不會大肆宣揚做過的事,條列自己的優點,但是 essay 要寫的卻是這些,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她回憶,當初在處理離岸風電公司財務重組的專案時,因為要合作的部門很多,而她就是居中召集、協調的人,「用中文簡單說,就是『聯繫窗口』,但 Sabina 你認為我在做的事,可以展現 leadership,雖然公司沒有給我 leader/manager 這樣的職稱,不過仔細想我的工作內容包含協調、溝通等,確實是需要某種程度的領導能力。」  我常常覺得台灣學生太溫良恭儉讓,明明在不同產業當中,一人抵三人用,但是在要討論自己的成就時,卻不居功,把做過的事講得好輕鬆,跟美國學生從小養成表達自己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 Jessie 在和我討論、被我推一把之後,回頭仔細看看自己的足跡,不管是學校社團,或者是出社會後的各種活動,她都累積了一些特別的經歷,「我一直覺得,這些活動好像不太可能拿去國際舞台跟別人競爭,但是真的寫下來後,反倒認為這些就是我的優勢。」(延伸閱讀:產業、頭銜擺一邊,你在職場的影響力,才是錄取關鍵) 面試太過求好心切,看起來更不自然 突破 essay 關卡後,來到面試的挑戰,尤其對4年來都待在同公司、很久沒有面試的 Jessie 來說,這是個令人緊張的過程。 Jessie 表示,第一次跟智夢 CEO、Wharton 校友 Eric 練面試時,真的緊張到不知道自己表現如何,「我的個性比較求好心切,練面試時常常話講一講,覺得自己講得不好,或者文法有錯,頭腦就打結,想要重來,接著就忘了之後要講什麼。」(推薦閱讀:2024錄取生分享會》MBA...

美國景氣差,找實習有難度?Berkeley Haas Jess:及時改變策略,提高面試轉化率!

暑假期間,很多 MBA 在校生都忙著實習、旅行,也有些學生趁著短暫回台的時間,約我喝一杯,聊聊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沒能見到面的,就線上約個時間聊聊,最近跟 Berkeley Haas 的 Jess 聊到她剛結束的 Visa 實習,很開心知道這屆的台灣學生找實習狀況都不錯!

【9月專題】MBA 剛入學如何找到平衡?Berkeley Haas MBA Yun:時間管理,是目前最挑戰的事!

這一篇文章,我找了 Berkeley Haas 的 Yun 來聊聊,已經開始投入管顧業招募的他,分享了找實習工作的狀況,也坦言剛開學不久,自己還在努力學習時間管理。我則告訴他,MBA 學生一入學總是會有要在找實習、party 跟課業之間抱頭燒的適應期,來看看他的分享。

【9月專題】MBA 開學一個月!Ross MBA Cheryl:每天都好累,工作量好像是以前的2.5倍!

我找了剛到 Ross,每天都過得多采多姿的 Cheryl 來分享,她的社群媒體上,常常放了很多跟同學出去玩、看球賽、煮飯的照片(還有露肚子的網美照,哈哈),但是她跟我說:「Sabina,MBA 剛開學一個月,每天都好累,我都覺得工作量好像是以前的2.5倍耶!」來看看她如何在招募、學業跟社交之間取得平衡!

【9月專題】上課要念的 case 好多,時間怎麼分配? MIT Sloan Jessie:時間管理真困難,每天都過得很爆炸!

常常有還在申請的學生問我,MBA 幾月開始找實習工作?每個月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同的挑戰?這些問題給了我靈感,決定找幾個剛入學的學生,固定一兩個月聊聊他們的 MBA 生活,希望透過這些分享,能讓未來的申請者們,對 MBA 兩年生活有更清楚的了解。  這一篇文章,我找了 MIT Sloan 的 Jessie 來聊聊,在課業跟找實習之間兩頭燒的她,同樣也受到「時間管理」的震撼教育,來看看她的分享。 招募 –各大公司10月前不可進校園,先參加學校工作坊累積戰力 我聽過學生分享不少學校都有這樣的規定,為了怕有公司提前開始招募,會明文規定在開學至10月這段期間,公司不能進入校園舉辦招募活動。但這也不代表學生就能閒著等公司來找人,為了因應10月開始的各項招募活動,MIT 的職涯中心、學長姐們也舉辦許多改履歷、產業動態、實習經驗分享等活動。(推薦閱讀:畢業找工作利器》MBA職涯中心夠不夠力,可能決定你未來的工作發展!) Jessie 表示,自己目前還是傾向找管顧業的實習,在一月左右會得知實習結果。如果管顧業實習沒有著落的話,她就會啟動 plan B,找看看自己也很有興趣的 sustainability 永續性相關的工作,「不過永續性類型的工作,比較沒有確切的找實習步驟,需要自己花時間 networking,認識產業相關人士。」 美國景氣這兩年不太亮眼,就業市場連帶受到影響,雖然我目前沒有聽到學生在找實習、正職工作上不太順利,但也非常鼓勵大家有個 plan B。像我知道很多學生對管顧業有興趣,但同時也會找科技業的實習,雖然花的時間多一倍,但為了得到實習機會,每個人都是這麼努力的。(同場加映:美國景氣差,找實習有難度?Berkeley Haas Jess:及時改變策略,提高面試轉化率!) 社交 -MIT 的 party 較少,大家都去附近的 HBS 開趴! 接著我跟 Jessie 聊到 MBA 學生總有開不完的 party,Jessie 笑說:「Sabina,剛開學我還在學習時間管理,去的 party 不多,而且聽同學分享,跟其他學校比起來,MIT 的 party 算是比較少的。」(延伸閱讀:不愛派對喝酒,擔心被貼上非典型MBA標籤?看她如何走出社交焦慮,找到自我定位) 我記得有一對分別在 HBS, MIT Sloan的夫妻檔學生跟我分享,他們每週都會收到 HBS 的 party 訊息,就連疫情期間,HBS 也會定期舉辦線上 happy hour,大家隔空舉杯紓解被關在家的苦悶情緒。這應該算滿顛覆大家的印象吧?最會讀書的 HBS 學生,也是最會玩的一群人!Jessie 也同意我的說法,她說 HBS 幾乎每週都有 party,所以很多 MIT 學生都會去那裡開趴! –為求單純、省錢,住在學校宿舍四人房 Jessie 為了能專心面對 MBA 課業及省錢,跟另一個我的學生一起住在學校宿舍,還有另外兩個美國女生室友。她說:「來美國後才真的覺得生活好貴,所以大家都會在宿舍煮飯,光吃飯就很貴了,喝酒更貴!不過我現在已經沒有在時刻換算美元、台幣了,越算越心疼啊!」  物價這部份,可能也是不少 MBA 學生初次到美國生活,會感到有點衝擊的事,尤其是這陣子不景氣,物價也上漲不少,只能安慰學生們,好好念書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來平衡這兩年的學費。  –開學前去波多黎各旅行,把握時間多往南美洲跑 Jessie 也分享,儘管 MIT 課業滿重,但該旅行時大家也會非常踴躍!他們每個班都會自己舉辦活動,也有很多參訪公司的trek,「最近有150個同學要去露營,然後1月有團要去台灣、哥倫比亞,春假也有要去日本的團。」(推薦閱讀:從《被動等待》到《主動社交》,商學院學生融入西方文化的重要關鍵) Jessie 也把握了時間,在開學前跟學長姐們到波多黎各旅行。我鼓勵她,要趁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去一些平常在台灣比較少會去的國家,像是我在 Wharton 時就去了祕魯(這是在台灣的我從來沒想過要去的地方),留下非常難忘深刻的回憶。 學業 –第一學期都是學校安排的必修課,與小組組員建立深厚感情 課業是 Jessie 現在放最多心思的地方,她提到這屆約有400至450人,分成6班,每班又有6-7人為一組的 core team,「因為 MIT 課程設計的安排,第一學期都是必修,且跟同一群人上課,所以花很多時間跟組員在一起。我的組員有顧問、工程師,也有來自 Amazon、Uber 的同學。」 (推薦閱讀:Columbia MBA Fay’s Life:以為自己是社交咖,但怎麼跟阿兜阿聊天那麼難) Jessie 表示,因為課程的 case 滿多的,又加上自己還在熟悉念 case 的模式,效率不是太好,因此花了不少時間在課業上,也讓她很好奇像是 HBS 等以 case method 為主的學校,學生是怎麼上課的。 我也分享了以前在 Wharton 的經驗,並鼓勵 Jessie 剛開學會覺得壓力很大、喘不過氣都是正常的過程,或許可以找一些國際學生組個 study group, 大家一起加油打氣熬過就好。希望下個月跟 Jessie 聊天時,能夠聽到她分享更多 MIT 的大小事! 如果你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你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或【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

邊工作邊申請,整段過程充滿焦慮!CBS MBA Monica:做好時間管理,回頭看看就沒這麽難熬!

今年的錄取生分享會,我特別邀請 Monica 分享她的準備過程,因為覺得她的申請策略很值得讓未來申請者參考。她在 R1 就申請了幾間學校,確認自己獲得錄取後,R2 可以放膽申請一些更有難度的 dream school。而她也跟我分享了在申請期間的各種焦慮心情,是助力也是阻力,一路陪著她申請到理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