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的酸甜苦辣

在校生的酸甜苦辣

insead-effy-lean-networking-mindset

MBA 畢業後的職涯選擇 Insead MBA Effy:不管選哪個,都應該維持有意義的社交關係!

Insead 學生 Effy 在畢業前夕,約了我聊聊自己的 offer 及未來規劃,以及面對社交關係的心態。Effy 分享學校教授如何 networking 的課程,滿有趣的,因為 networking 就是 MBA 學生一直在做的事,我們還各自分享了如何維持有意義社交關係的例子,期待下次跟她喝一杯!

沒有確切職涯目標?試就對了!她擁抱各種挑戰,將MBA價值極大化

如果進入MBA,對未來還是沒有確切目標,或者目標不只一個,人生就此卡關了嗎?我想只要你不斷嘗試找尋出路,MBA這段路絕不會白走,看看HBS的Megan充分運用MBA平台的各項資源,千萬別為了短期目標而侷限自我,be open minded,把眼光放遠一點,或許你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前進Google總部實習!Kellogg MBA Wayne:像參加了一場為期12周的超大型面試

Kellogg學生Wayne從進入Google實習開始,就知道這是場為期12周的超大型面試,「因為實習生第一天就知道,未來12周的每天,都會被人盯著!」會這麼說,其實是跟Google招聘的方式有關,因為他在做完實習後,需要由5人就公司看重的招募4大元素為他評分,並寫出具體例子,最後交由內部委員會決定是否錄取。

Harvard MBA Chris:原來在新創公司實習,CP值可以這麼高

升上哈佛商學院二年級的Chris,暑假跑到了度假天堂- 泰國,想到泰國就想到陽光、沙灘、各式各樣精彩的show、越夜越high的生活,ㄟ但是Chris不是去泰國享受這些的,他是到泰國的一間新創公司- Rabbit Internet做暑期實習。Chris當時會接觸到Rabbit Internet是透過哈佛同學的介紹(所以人脈網絡真的很重要),Chris說:「我同學認識Rabbit Internet的CEO,所以我是直接跟CEO接觸,聊過幾次Skype之後我們彼此都覺得蠻投緣,加上我認為這間新創公司的業務範圍很廣,案子也都很有趣,所以決定暑期實習,到泰國去試試看。」

一堂讓同學落淚的課,意外凝聚班級情感!看哈佛如何討論種族議題

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沒辦法漠視種族、身分認同、性別等議題,哈佛商學院更是刻意在課堂上「置入」此類話題,目的是讓這些優秀的未來領導者,習慣討論這些重要的議題。Yi-Chen認為,自己要先對這些議題有想法,才能理解其他人的價值體系,達到交流的真正意義。

Columbia MBA Tiffany:熱衷娛樂產業的我,每天都被夢想叫醒

即將成為Columbia Business School二年級生的Tiffany,MBA之前就待過金融業及電影業,是少數MBA之前就「轉行」的例子。為什麼說轉行呢?很多人希望藉由MBA轉到非傳統產業,但是常常因為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畢業後還是跟隨主流,但Tiffany不僅暑期做了兩個電影產業的實習(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洛杉磯),其實我認識她的時候(申請MBA之前),她已經從國際銀行、知名外商跳出來,到電影產業了,還協助如金馬獎等國際典禮及影展了。

MBA實習記》跟美國同事溝通不簡單!她學著用美國人的邏輯表達,破解溝通障礙

不少學生在美國實習過程中,都反應過遇到溝通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這是一段很寶貴的學習過程,因為學習如何跟人有效溝通是一輩子的事,換了環境、語言,更是需要練習,這也就是實習的最大用處。

挺過科技業13關面試!她活用學校資源,順利找到實習職缺

過去從事行銷業的Adrienne,計畫在MBA暑期實習挑戰科技業。雖然她沒有科技背景,但是運用Kellogg提供的豐富資源,幫助她順利找到實習職缺。她分享了學校資料庫、社團、面試準備群組以及研讀校友代代流傳的「葵花寶典」經驗,讓她在面對科技業13關的面試當中,過關斬將,勇闖科技業!

Columbia MBA Fay:誰說商學院交不到知心好友呢

大家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比喻人因為安逸而漸漸失去了警覺性。而Fay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文化衝擊之後,她用人與蒸籠來形容自己:「人都有潛在的適應能力,我們先假設人不會因為高溫而被烤熟,那麼把人放在蒸籠裡,適應這溫度一段時間後,就會習慣成自然了。」哈哈這比喻不錯,但怎麼讓我想到小籠包呢,可能餓了(笑)。

比較中國、美國職場文化差異 他說:美國人做事像醫生問診

曾在中國電子製造業工作6年的Kellogg在校生Joseph,今年夏天在美國電子製造業的產品行銷部門實習,他比較中國及美國職場經驗,認為美國人做事重視邏輯、框架,就像醫生問診,先找出問題點,再用框架去解釋。不過在中國做事,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而且很重視人情關係,常常是先做再說,出了問題再來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