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因為工作型態的關係,MBA 畢業後先在管顧業奮鬥幾年,再轉戰企業,是許多 MBA 畢業生嚮往的路。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Wharton 學弟,擔任互聯網廣告與行銷服務策略長的 Houfer,來談談當初從管顧業轉戰企業的契機、對職涯的看法,以及在中國工作的所見所聞,一起來閱讀及聆聽他的分享。

本集來賓 

Houfer Chen

學歷:

Wharton MBA Class of 2015

台大財金系

 

經歷:

麥肯錫 大中華區辦公室

亞洲與北美數間互聯網新創公司

 

現職:互聯網 廣告與行銷服務 策略長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本集重點

  1. 領軍40人策略團隊,佈局變現策略

認識 Houfer 時,他還是大學生,畢業後到管顧業工作幾年,成為我們 Wharton 的學弟,這幾年也一直保持聯絡,這次有機會碰上他在東京,也促成這場 podcast 對談。

Houfer 的職涯經歷,有一半是在管顧業度過,一半則是在互聯網。他在大學畢業就投入管顧業,之後去念 MBA,畢業後再回到管顧業,接著轉戰企業。現在的他任職於中國知名互聯網公司,做的是廣告、行銷服務的策略長,領軍40人團隊,幫助司內40-50app 構思如何利用廣告變現的策略。舉例來說,如果是音樂平台,Houfer 要想辦法讓免費用戶願意成為會員,並在會員費、廣告收入增長之間,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 (推薦閱讀:從管顧業轉戰互聯網公司 Wharton MBA Houfer:MBA帶給我的影響力,讓職涯每一步都有跡可循!

以策略團隊來說,40人的規模算是很大,不過這個互聯網公司的業務量也大,規模接近 Meta 在亞洲的廣告業務,團隊人員常常會因為不同專案拆分成幾個小組,支援廣告供應端、需求端及中台等,工作聽起來很複雜,自然人力的需求也較高。

  1. 從管顧業轉戰企業,他也曾水土不服

除了團隊人數多之外,Houfer 過去在顧問公司也帶人,不過帶的分析師,受到的管顧業訓練較一致,背景同質性高,我們好奇,當他轉戰企業,面對這樣龐大、複雜的工作,又要帶領背景跟管顧業相比較為不同的團隊,他是怎麼做到的?(推薦閱讀:管顧流派解析》Design thinking首重換位思考,為使用者解決痛點!

Houfer 表示,在顧問公司即使做到合夥人 ,帶的人可能也沒這麼多,不過從企業端來說,戰略團隊還算小,如果去銷售團隊,都是幾百人起跳。他說:「對很多管顧業背景的人來說,面對多元背景的團隊,或者跟不同團隊溝通協作,都是比較大的挑戰。」

Houfer 表示:「不過我們策略團隊有個好處是,大家的背景多少跟管顧業有點關係,我的團隊大概有一半的同事做過顧問類型工作,另一半是在不同互聯網公司做過商業分析,比較是懂 industry know how 的人。」他也直呼自己很幸運,團隊近一半同事都是 MBB 出身,在溝通、工作上的默契、順暢程度都很好,不用花太多時間磨合。 (延伸閱讀:從日常培養解題力》頂尖管顧合夥人JT Hsu分享:找出真正問題才考驗功力

既然 Houfer 待過管顧業及企業,接觸過很多不同背景、工作模式的同事,我們接著問他,顧問背景與非顧問背景的人在看事的角度如何不同?Houfer 說:「顧問很習慣拆解問題,再去想怎麼用邏輯性的角度來推導出答案。產業背景的人一般會先用常理、經驗來判斷,先抓個大方向就去探索。其實沒有哪種做法比較好,有時候不是太難的問題,其實拆得不用這麼細。」

聽到這裡的我和 Eric,不禁相視而笑,Eric 說:「Houfer,你在說的是我跟 Sabina 嗎?我就是什麼事都會拆解問題的那型,像是跟朋友約吃飯,我會想說先看看當天前後的活動安排,再看過往30天的吃飯紀錄等。」我則會覺得,不過就是吃個飯,哪有這麼複雜,重點是跟朋友見面啦!

  1. 管顧業轉戰企業要考慮什麼?他首重能見度、學習機會

其實 Houfer 從管顧業轉戰企業的過程,就是很多 MBA 學生嚮往的路。Houfer 表示,當時轉職沒有時程表,不過身處管顧業的好處就是可以時刻看到產業趨勢,也會促使他不停的問自己,工作的動力是什麼?對什麼感興趣? (推薦閱讀:面對創業、轉職等人生關鍵時刻 HBS MBA Jim:我用這3點思考最終決定!

Houfer 說,很感激在管顧業的那段經驗,累積了解決商業問題的視角,知道如何拆解、分析,還有表達、簡報能力等軟技能,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如果能在職涯早期階段接觸到管顧業,是很不錯的經驗。

「不過當時所在的管顧公司,在某些面向已經無法滿足我在職涯上的追求了。」Houfer 表示,管顧業有很多方法論、框架,很適合相對成熟的行業,但是網路產業一直在創新,很難用 Benchmark 的商業模式支持客戶。當時的他有90%時間都在中國做專案,也已密切留意中國互聯網趨勢一段時間,當他知道目前任職的公司要推出一個新的數字化業務模式,是有機會把 B2C 服務做得更好,就決定轉職投入互聯網產業。

說到轉職,Houfer 首重的是能見度(exposure)及學習機會,他提到大公司的企業組織是金字塔型,最大的問題是在業務、個人表現上的能見度,「你今天做了 A,之後有沒有機會轉做 B C?這件事在管顧業是容易的,但在企業你的個人標籤可能會被固化,跳轉業務的機會也有限。所以公司的業務夠廣,職缺對內對外的延展性都夠廣,對我來說是前提條件。」(同場加映:Podcast EP6:MBA,然後呢? 然後工程師就變成管理顧問了!- Chicago Booth 校友 Jimmy Feng

Houfer 接著說,互聯網是個產業,也是連結所有行業的平台的"互聯網+”,在能相對保證個人發展的能見度和學習機會的基礎下,是他願意嘗試轉職的重要原因。學習機會的部份,也跟能見度息息相關,公司若是產業的領頭羊,有新業務、新產品比較有可能會被外界接受,也因此學習機會就多。

  1. 職涯選自己所愛,堅持得夠久總會遇到伯樂

Houfer 待過管顧業,在產業的經驗這麼豐富,想必有很多不同機會找上門,而 MBA 畢業10年的他,也看過不少同學自行創業,但是關於職涯,他也有不同的看法。(延伸閱讀:跨足管顧、新創及科技業,中國騰訊智慧零售總監Houfer:職涯發展是一連串「不經意」的積累

Houfer 表示:「我也待過新創公司,從中最大的學習就是,創業不是職業選擇,而是對自己生活模式選擇。創業之中會面臨的問題和挫折,每天生活要解決的人事物,各方面都跟在企業很不一樣。這些都會不停刺激每個人對於長遠目標的堅持與韌性,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比較適合企業。」

Houfer 接著說,在企業要有新的學習、能見度,跟個人能力有關係,也跟運氣有關,「不變的道理就是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如果你一、兩年就換工作,可能一直在同個階層流動,如果你要公司相信你,願意給你更大的 scope ,需要積攢人品、戰功。從職業發展來看,要沉得下心,花時間積累,這是在企業要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實念 MBA 的人,大多是 type A,覺得人定勝天,突然有一天,就會開始理解,運氣其實也佔職涯很大的比例。Eric 則認為,這種情況比較不是相信運氣這回事,而是要面對有時不管怎麼努力,結果也不一定如你所願的局面。(推薦閱讀:當人生急轉彎時…那些MBA沒教的事,我在社會大學裡學到了!

Houfer 分享,很多美國公司的企業組織相對扁平,職員沒這麼在乎職稱的改變,「像我問過一些 MBA 同學,10年前他是這家公司的經理,現在還是經理,是什麼能讓這種 type A 的人一直滿足於同樣的職稱?在我認為是大家更加聚焦於你做的事、exposure 的變化,而非職稱本身。這幾年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慢慢在改變,不再一直強調職稱,而是希望聚焦在做的事情。」

Houfer 說,求學時期的每個下一步都很明確,有些行業像是管顧業、投資銀行業也都會有清晰的升遷路徑,但到了一個階段 (例如合夥人)或是離開管顧業,「你要思考的是自己的 value proposition 是什麼?你的故事是什麼?哪種情況會贏得青睞。往往也沒人能確定什麼時候你的表現會受青睞,這就是我說的運氣。但我認為,不管怎麼樣,要做自己開心的事,才能堅持的夠久,只要堅持夠久,遲早會遇到伯樂。」

之後我們也討論了跨國夫妻(Houfer 跟日本太太是 Wharton 同學)的生活,以及兩人同為 MBA 畢業校友,都有很強的事業心,該如何在家庭與事業中協調並找到平衡。感覺透過這一集,我們更加認識 Houfer,也默默被他激勵了,很開心能有機會與他在東京漂亮的錄音室聊聊,期待之後跟他的老婆、小孩聚聚! 

問題摘要

1:58 |目前在公司的工作內容?

6:55 |從麥肯錫到企業,學習曲線的變化?帶領團隊有何不同?

9:55 |顧問背景與非顧問背景的人,看事角度如何不同?

16:05|當時想轉戰企業時,有什麼特別考量?

20:38|台灣與中國職場文化的差異?

26:20|如何思考想創業或者待在企業?

30:15|職涯一部分是努力,一部分是運氣,但 MBA 大多是 type A,何時開始體悟運氣也佔職涯一大部份的?

34:05|另一半是日本人,是在 Wharton 的同學,兩人如何規劃遠距家庭的未來?

43:15|分享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好處?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