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就認識 Ellie 了,她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學妹,當年還同時錄取Wharton與Ross等校,她高三去美國念書,Ross MBA 畢業後也在美國的 Booz & Company 管理顧問公司當顧問,據說是全辦公室唯一土生土長的亞洲人,卻還能得到很快的升遷,一直熱中參與學校事務的她,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就讀 MBA 的心得,以及對申請者的建議。
Ross MBA Ellie Interview
Sabina:「 妳覺得Ross的價值是什麼?這價值可能是課程也可能是想法的改變,妳覺得呢?」
Ellie:「 我大學就到美國念商管,所以在去美國念MBA前我就知道,這學位對我的價值不會是實現對美國的憧憬,也不會是在商業課程裡。念了Ross之後,我深刻覺得它帶給我三個很大的價值:
第一個是community。從小到大我遇到問題都習慣自己解決,很少會去找別人幫忙。舉例來說,我在學生時期翹課之後,如果作業寫不出來或問題答不出來,我都傾向自己想辦法,我知道我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自己解決,但是很難改變自己。到了Ross以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改變了我一直以來的習慣,甚至覺得有時接受別人的幫助是很美好的事情,現在我自己創業,更是應證到請求協助並不是壞事,而Ross community絕對是對我在這方面最大的影響。
第二個是看商業的視角。Ross有一堂課叫Business in Asia,這門課是把政治和商業的概念合在一起討論,會把政治的狀況加入商業環境中。例如教授上課會說,新加坡的政治結構其實就是一個家族企業的概念,因為哪個立委可能就是總理的某位親戚; 中國的房地產一直漲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法規,讓人民有錢卻沒地方投資,所以不知不覺的投資客就集中到房地產這塊,房價於是水漲船高。這些探討讓我對商業世界有了不同的想像,過去雖然知道政商脫不了關係,卻是到這堂課之後才從實務上更具體地瞭解到這個概念,也讓我從此在看政治新聞時不是只用政治的角度去想這個新聞事件,而是思考它在商業上的意義。
第三個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我在念MBA之前的管理經驗和方式,通常是和屬下做朋友、建立好關係。這其實很花時間,效果又不一定立竿見影;因為彼此太像朋友,所以如果下屬交出來的東西不符合期待,我需要比其他主管花更多時間去導正到我要的品質,但是相對的我可以比其他主管更真實地了解屬下的需求。而為了了解不同的管理方式,我在MBA時透過各式各樣的專案、社團等機會,實驗不一樣的管理方法,透過這個方式慢慢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方式。這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到現在也還在進行中,但是Ross MBA給了我很好的起點。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我相信MBA的確有它的價值。只要不是為了MBA這個鍍金的光環,而是真的想清楚為什麼要念,了解MBA能幫助你、能對你往後的人生帶來什麼變化,那麼念MBA就有意義!而就算是念了MBA,還是一直要督促自己成長,不要一直抱著MBA的框架不放,畢竟商業環境一直在變,我們的腳步也要跟上。」(推薦閱讀:為什麼要念MBA ?這會是你最初、最重要也可能是難回答的題目)
Sabina:「大家都說Ross的學生非常 “collaborative”,妳有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氣氛嗎?」
Ellie:「我舉我當時找工作的例子好了。找實習的時候,公司會邀請已經被他們錄取的人去參加辦在某間酒吧的happy hour,而我當時因為還在這間公司的候補名單裡,所以是沒有收到邀請的。可是當時我身邊有被錄取的人,比我還積極地想拉我去一起參加,我怕引起反感,沒有很想去的時候,他們還幫我安排好了情節,要我假裝很碰巧地跟他們遇到(笑)!這就是Ross的校風,就算是有一些競爭的關係,大家都很真心地互相幫忙,彼此相處很融洽。(延伸閱讀:異地求學孤單、找實習受挫,Ross MBA學生:學長姐這麼做,讓我永生難忘!)
而這樣的學校風格很適合我,我自己是不喜歡熱臉貼冷屁股的人,所以Ross的氛圍讓我覺得很舒服,就算是總經理階級的校友都願意回饋分享給學弟妹,而且在他們拿名片出來之前,你甚至感受不到任何壓力,相處地非常愉快!這是我到現在畢業四年了還能持續感受到Ross MBA帶給我的價值。
我覺得與其說Ross很collaborative,不如說我們願意對團體貢獻,心中有利他主義。像我現在會幫學校面試我們學校的申請者,有些申請者會在拿到學校給的錄取通知後就消聲匿跡,我蠻不樂意看到這樣的狀況,因為這代表他不是真正相信Ross所代表的collaborative culture。我真心希望來到Ross的人是願意回饋、願意幫助別人的人,所以每次我在面試人,都會放很高的比重在這件事情上。」
Sabina:「 剛剛提到妳有在幫學校面試申請者,可以講一下你心目中,怎麼樣的人可以錄取 Ross 嗎??」
Ellie:「 我不期待申請者對我問的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畢竟他們還沒念過MBA,當然不能用我的最佳標準套用在他們身上,如果他們什麼都知道,我甚至會去思考他們為什麼還要花兩年的時間和金錢去投資這個學位。
所以我在乎申請者具備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和邏輯性,如果在跟我面試的過程中,申請者無法把自己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無法讓我清楚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那我會擔心未來他進到MBA,面對課程、生活、找工作時要怎麼處理這些課題,說真的這不太可能是拿到面試後花點時間就準備好的,這是多年來累積的思考和邏輯能力。」(推薦閱讀:2017台灣MBA高峰論壇》各學院交流頻繁、重視互助精神,Ross團結力量大)
Sabina:「 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想申請MBA的學弟妹?跟我們分享一下妳當時的選校策略。」
Ellie:「 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你一定要先多了解自己,我當時在選校的時候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MBA兩年中能夠得到的經驗。很多學生在選校時都只看學校的表面,例如課程、生活和地理位置,這些因素當然很重要,但你待在學校畢竟只有兩年,所以你要想得比較深,要去思考這兩年會培養你成為怎麼樣的人?每間學校的文化不同,給你的影響當然也不一樣。每個MBA畢業生大概在這兩年後都覺得脫胎換骨,但是這個全新的你是不是你想要變成的人,是我建議每個人要非常認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看:選擇MBA商學院,你一定要思考: Location! )
第二個是畢業之後的工作。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走管顧業,所以我會去找管顧公司的網站,查出每間公司會去哪個商學院徵才,所以建議想跟我一樣留在美國管顧業的人,在選校時可以上公司網站做做功課。(延伸閱讀:什麼是管理顧問?)
第三個是MBA community帶來的長期幫助。一般人比較看重畢業後的工作,但走過一遭MBA以後,我深深覺得後面的長期抗戰更為重要,而你的MBA能不能夠在你畢業後持續帶來價值,就得看它的community了。Community我又分成了三個面向,分別是校友人數、校友素質以及校友的黏度。我覺得校友黏度是很重要的事情,舉個例子,如果學校一屆有兩百人,這兩百人都互相認識,感情也都不錯會一起聚會、辦活動; 相比之下,學校有五百人,但其中四百人你都不認識,彼此互動很少,你會喜歡哪間學校?所以我將校友黏度當成是有效的校友數,這是在我畢業後都還很受用的 “community” 的概念。」
Sabina:「 我知道妳當時一直都想進入管顧業,Ross在這方面給妳什麼幫助?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對管顧業有興趣的學弟妹?」
Ellie:「 我一直都想從事管顧業,而MBA畢業後從事管顧業的人佔了Ross很大的比例,所以Ross的Consulting Club很有組織,加入這個社團有很多幫助,像是會開很多課教我們如何做case interview或如何network等等。對管顧業有興趣的人很多,但想進入這產業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準備才能進得去,但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扎實的練習,又借助Ross在這方面的充沛資源,還是有機會可以達成。
當我在準備case的時候,身邊有很多管道,包含MBA之前做過顧問而MBA畢業後也要申請管顧業的朋友等等,我們在準備case、看履歷表這方面都會互相幫忙,彼此都會給對方很多的建議跟想法。(也建議:商學院最著名的教學方式- Case method! 培養優秀領導者)
我覺得還沒念MBA前的自我探索很重要,如果想進管顧業那麼從學期一開始就要朝這產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目標。很多人想進管顧業,但連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想進,這種人會在入學時花非常多時間在摸索,最後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至於在準備case interview的時候,每個人都該想清楚自己的學習習慣是什麼。我是屬於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去思考的時候會有最佳學習效果的人,所以一開始練case interview時,我都是先自主練習,在不給自己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架構,再回去對解答,如此反覆練習練到有了好的架構之後,才開始去找別人練習。這是我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至少大家可以參考。
我看過很多人都是大量的在練case,一直練卻沒有吸取每次的經驗,真的要記住重點不在於量,量少則精才是要點!」(延伸閱讀:求職面試如何見招拆招?Case Interview練功技巧全公開)
Sabina:「 想在美國找管顧業有沒有什麼策略?」
Ellie:「 當你應徵一間管顧公司,你會被要求列出你對於工作地區的志願。如果你想留在美國工作,那就所有志願都填美國的分公司,因為如果你在當中填了一個中國分公司,剛好中國分公司在缺人,公司哪管你最優先的選擇是在哪裡,肯定馬上把你安排到中國去,相對的如果想在亞洲工作,最好五個都填亞洲。」
Sabina:「 很多人想畢業後留在美國的管顧業工作,妳覺得台灣人想留在美國當顧問,要怎麼做準備?」
Ellie:「 管顧業其實完全不看你是哪國人,會被錄取就是因為你很優秀,所以公司願意幫你辦工作簽證,為了把你留在他們公司,簽證這問題他們一定會去想辦法。
再來是語言,很多人覺得自己講英文有口音怎麼辦,好像很不專業?我用我之前待的顧問公司- Booz & Company當例子。Booz是很diverse的顧問公司,員工訓練的時候,我們一桌有10個顧問在吃飯,10個人裡只有一個人是在美國出生的,其他有印度人、波蘭人、巴西人等等,這些人也不少是講著有一些口音的英文。所以英文講起來像不像美國人不重要,主要是別人必須覺得和你溝通沒有障礙,因為公司必須確保你能夠呈現出專業感,讓客戶覺得安心,尤其顧問的年紀基本上都會比客戶年輕(我們的客戶都是大企業的CxO),所以專業感的呈現更是重要。
但我必須說,很遺憾台灣人有先天的弱勢,假使有一個歐洲人和一個台灣人,兩個人講起英文都有口音,我們就是會輸給歐洲人,這沒辦法,這世界就是有偏見存在,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更努力去爭取。
還有一點很重要,social!想進美國的顧問業,你必須要能跟美國人聊天、social,have a small talk!假使今天你跟客戶或同事被困在機場時,你要能和對方聊天,所以你得是個有趣的人才行。要怎麼變有趣呢?平常就多充實自己。美國人也許跟你聊說他週末會去衝浪玩撲克,萬一你只能回說週末都在逛街睡覺,這不是完全搭不起來嗎!台灣人和美國人不一樣,他們從小就有很多課外活動可以去多方發展,所以台灣人要更努力充實自己,而且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和別人用英文聊台灣的東西,例如美食。」(同場加映:Networking in English! 參加社交場合必備 5 要點)
Sabina:「 Booz之後你選擇創業,為什麼會想創業?越來越多人MBA畢業後選擇創業,有什麼建議可以讓他們參考嗎?」
Ellie:「 我一直有計畫要創業,但一直沒有明確的 business idea。準備要離開顧問業的時候,我有考慮是要繼續找工作或是馬上創業,最後讓我做出創業這決定的因素有兩個。
第一個是當我在找其它工作時,還沒投履歷就已經在想預計做多久、多久後會離職,這樣不對!代表我根本不想要這份工作。
第二個是我對台灣感情很深,同時又覺得如果我想評論台灣的好或不好,我必須讓自己也對台灣有所貢獻才夠資格。以現實面來講,如果要幫別人工作,留在美國當然是利多,錢多事少,所以一旦回來台灣,我就一定會投入創業,希望為台灣帶來一些正面影響。
所以當時在考慮這兩個因素後,我就決定回到台灣開始創業。
我覺得如果你已經有很明確的business idea,也確定自己要創業,那就直接去創業吧!但如果你還不確定創業的路該怎麼走,心裡還存有太多疑惑跟想法,那麼MBA是個好的選擇,它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找出某幾條創業路的可能性和發展性。」(延伸閱讀:2017台灣MBA高峰論壇》想當個成功創業家?你得是個有趣的人)
Sabina:「 從前管顧業的訓練對於妳現在在創業的過程,有帶來什麼幫助嗎?」
Ellie:「 當顧問那段時期會被訓練如何解構問題,這對我創業幫助很大,因為創業會遇到很多模糊的狀況,都需要想辦法去釐清和解決。
雖然MBA或是管顧業容易被抨擊不適合創業,但我覺得沒有哪種人一定不適合創業的這種道理。每個人都會因為過去的經驗或是不同的背景,而在創業時面臨不同挑戰,就算是個連續創業家,也總是會遇到新的挑戰需要自我突破。以我自己來說,我的挑戰是要讓自己 “think like a consultant but act like an entrepreneur.”」用這樣的思維讓我過去的所有經驗,都能夠在接下來創業的路上為我帶來價值。
—
Sabina想說:
看到 Ellie 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讓我想到很多想要申請 MBA 的人,常常會以 MBA 為目標,但是就像我一直強調的,MBA申請者應該以「你10年後想看到什麼樣的自己」為目標,一步一步成長、學習,MBA只是其中一個能讓你達到目標的途徑,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申請學校,我相信寫 essay、準備面試,都會事半功倍。
■Ellie是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的講者之一,想瞭解更多她的職涯選擇及MBA後的經歷?不可錯過全台最大MBA盛會!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報名由此去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