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大部份申請美國 MBA 的學生,都希望畢業後能留在美國工作、生活,不過當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後,你還是想過這樣的日子嗎?在美國科技業的生活,真的一如外界想像的美好嗎?
這一集,我們找來 Wharton 學弟 Marty,聊聊他在 Facebook、Google 的工作經歷,以及為什麼他自嘲是大科技公司的「台勞」,一起來聽他怎麼說。
本集來賓
Marty Huang
–
學歷:
政大 企管/新聞系
Wharton MBA class of 2013
–
經歷:
波士頓諮詢 (BCG) 顧問
谷歌總部 (Google)組織運營項目經理
臉書總部(Facebook)新事業運營與策略經理
現職: Reali, VP of Business Operations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
本集重點
- 待在人人稱羨的科技公司,卻自嘲每天的生活像台勞?
Marty 至今已在美國工作7年,先後經歷眾多 MBA 畢業生搶破頭想進入的 Google、Facebook,但是他卻覺得自己像台勞。他說:「因為外國人身份在美國工作要考量的事很多,不管是申請工作簽證、綠卡,(為了取得身份)有些工作在兩三年之間不能有更動,加上工時固定,感覺就是在國外工作的台灣高級勞工。」(延伸閱讀:在美找到工作≠保障!沒抽到工作簽證職涯遭中斷,他靠著校友連結重返亞洲!)
Marty 強調,在美國的工作內容、認識的人滿有趣,可能跟台灣不太一樣,「每個人追求的事不同,但是把時間拉長,想想未來,我現在做的東西是不是跟想像的道路相同?如果不是,就會覺得有點日復一日在做同樣的事。這樣被照顧得好好的日子過久了,我還是會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真的有達到當初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嗎?」
Marty 認為,如果 MBA 剛畢業,想留在美國、拿身分,進大公司工作是很合理的事,也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我會鼓勵大家,多去思考這個決定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想清楚會更快樂。」
- 從小被教育要規避風險,沒想過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Marty 開始會有這樣的想法,源自於別人分享的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已經財務自由、不需再為了錢工作,你希望每天起床後,做的工作是什麼?」
他坦承自己從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做的一切,是不是都跟社會地位、金錢有關?這後面代表的是什麼樣的責任或生活風格?能不能更純粹的問自己,我想做什麼改變世界或幫助他人?我的快樂來源是什麼?」(推薦閱讀:金融業轉戰創業》因為INSEAD,讓她隨時充滿改變的動力!)
Marty 表示,或許是從小的成長環境,沒有被特別鼓勵嘗試不同東西,常常是跟著大家走一樣的路,也不會問為什麼,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到了國外也會做著跟大家一樣的決定。
他說:「可能教育環境也在慢慢改變吧,現在的年輕一輩很不一樣,願意挑戰創業、勇於做不同事情的人很多,小我10歲以上的人,看待人生、世界的方式很不一樣。」
- 他投入近200個 MBA 實習面試,為了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
Marty 在 MBA 之前是 BCG 顧問,透過不同專案累積各種產業知識、經驗,比較偏向通才的訓練。當他進入 MBA 後,還沒找到自己確切的職涯方向,因此決定利用 MBA 的優勢,大量的參加不同公司的面試,透過這個方式瞭解各大產業。
他說:「當時面試了近100個公司,約有150-180個面試。面試有點像是相親的感覺,我跟你(指雇主)聊了沒感覺,或你覺得我不適合,那就淘汰。不過這樣的做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當時的我是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又覺得 MBA 有這麼多不同機會在眼前,不去試試好像很可惜,也是藉由這個方法學習更多。」
Marty 分享,念比較好的 MBA,有時對求職更有效率,以 Wharton 為例,學校相當重視實習招募,會安排 Interview Week,請雇主進駐學校,這段時間學生不用上課,每天只要專心的在校園跑面試就好。
最讓 Marty 印象深刻的面試經歷,是有天早上9點要跟知名運動品牌 Nike 面試,10點接著是銀行面試,企業風格、文化如此大不同,該怎麼穿面試服裝,成了他的考驗。
他說:「大家都說要跟 Nike 面試,最好身上要有Nike 的產品, 但我後面還有銀行面試,所以當天穿著白襯衫、西裝褲配 Nike 運動鞋,看起來很不合理的穿著,可是 Nike 也沒多問我什麼,而且我還進入下一輪面試了!」(延伸閱讀:想進科技業趕快學 》待過Google及Facebook,華頓畢業生的超強面試祕笈)
- MBA 二年級聚焦科技業,體驗 Google、Facebook 不同企業文化
經歷了 MBA 一年級的職涯探索,Marty 二年級時對於未來有了更清楚的藍圖。他分析,自己畢業後想留在美國工作,在需要身份的狀況下,直接把求職焦點放在最可能幫國際學生辦工作簽證的大型科技公司。再說,他喜歡在加州的生活,加上跟其他產業相比,科技業的成長速度快,未來機會可能更多,也因此他將心力投入在找科技業的工作。
由於 Marty 先在 Google 做過 MBA 實習,之後也順利獲得 return offer 進入 Google。對於 Google 以人為本的理念,他特別有感,「Google 重要的信條是『別做邪惡的事』,並貫徹到各層面,像我跟同事討論決策時,我們都會討論自己做出來的產品,對世界是不是好的?很難想像會有公司真的討論這種事吧!」(推薦閱讀:前進矽谷科技業 》工科背景的台灣女生,成功轉戰Google總部)
Marty 任職於 Google 的 People Operations 部門,類似台灣的人資部門,由於 Google 很重視員工,因此有個小組專做人力分析( people analytics ),也就是 Marty 所在的小組。在 Google 的那幾年,也讓他把商學院的訓練、對商業行為的分析,拿來運用在人力資源上。
至於 Facebook ,又是很不同的體驗,Marty 進入 Facebook 時,正是公司想要快速成長時期,「很要求速度,決策速度也快,不過現在 Facebook 越變越大,也會有永續的決策思考模式。」
- 瞭解自我優勢,你也可以在工程師為王的科技業闖出一片天!
Marty 歷經了兩大科技公司 Google、Facebook 的洗禮,很多人都好奇,以一個商管背景出身的人來說,身處在相當重視工程師的科技業,是什麼樣的感覺?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Marty 表示,每個人擁有的技能不同,你認為簡單的事,對別人不一定如此,「像我跟很多工程師聊天時,發現他們對於開會前的閒聊都感到不太不舒服,因為他們常常每次都聊週末做什麼,沒什麼好聊的。可是美國文化很常有這種會前閒聊,對我來說,這種閒聊就是在建立關係、信任的過程,光是這點我們之間就有很大的不同。」(推薦閱讀:沒有人是完美的 Tuck MBA Egbert:MBA讓我更瞭解自己,凸顯個人優勢最重要!)
Marty 說,MBA 所具備的商業技能,就是要能一次處理很多複雜的事,瞭解因為 A 的關係會影響到B,因此要做很多溝通、簡報,跟工程師所擁有的技能很不一樣。
Marty 認為,在大公司工作,更要瞭解你的自我優勢是什麼,「其實別人走過的路,不代表你踏上就會開心,你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標。所以找到自己想做的大目標,同時瞭解自己的優勢並善用它,你會比較快速的達到你想要的人生階段。」(延伸閱讀: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問題摘要
1:45 |在很多人羨慕的美國科技公司工作,卻形容自己像台勞,為什麼有這種想法?
3:00 |談談在美國上班一天的生活
3:37 |出國念 MBA,畢業後到矽谷工作,有個固定上下班時間、又能顧到生活品質的工作,感覺是大家所嚮往的生活,你從中感到哪些無奈?
6:58 |你是否開始思考「在美國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目標」?你想的是什麼樣的事?
8:42 |你曾待過 Google 跟 Facebook,談談對於這兩家公司的觀察?
11:37 |在 Wharton 時期,你曾經一週參加150-180個實習面試,當時的心態是什麼?為什麼要面試這麼多公司?
16:53 |分享你在 Wharton 實習面試最難忘的經驗?
18:00 |你在 MBA 之前是 BCG 顧問,MBA 後進入科技業,這兩大產業都是近期畢業生最想進的產業,當時怎麼做決定?
24:36 |很多學生不是理工、技術背景,但想做 PM,這樣是不是拿自己的弱點跟別人的優勢競爭,你怎麼看?
27:36 |在工程師為王的科技業,商管科背景的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的心態如何?
31:30 |在海外工作的 MBA 學生、校友,好像都在不同的選擇及 MBA 包袱之間猶豫,你怎麼看這件事?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V3ja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