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差不多八月中到九月初,MBA一年級生暑期實習結束,很多人在二年級上學期開學前,會回家看家人朋友,這也是我每年最期待的時候,身為 MBA 申請顧問,很高興學生們都會和我約吃飯,與我分享讀歐美商學院的感想、實習經驗,還有聊八卦!
大開眼界的第一年 – 各國菁英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上課要發言,但是沒有想過要被教授點到這麼難,被點到以後,要說出個所以然來更難!」一個念紐約的頂尖商學院學生說。
在商學院上課,絕大部分是用案例分析(Case Study)的方式進行,不管是財務、行銷、創業課程,教材通常都是拿以往一些企業實例,來做分析、討論。「上課前一天要把十幾頁 case 看完已經很辛苦,上課要跟上大家討論的節奏,還要提出精闢的見解,好難!常常等我想好要講什麼,那個 moment 已經過去了。」(延伸閱讀:商學院最著名的教學方式- Case method! 培養優秀領導者)
上課大家搶著舉手發言,這是很多人對國外教育的印象,所以台灣學生們出國念 MBA 第一年,壓力很大,上課常常只想著怎麼發言拿分數。但是令學生們驚訝的是:「我的同學們,和我想的不一樣!」有一個韓國同學和我說,她不修上課發言要被計分的課,「他們的意見不代表我的意見,我覺得浪費時間」;有一個比利時同學聊到,他每堂課,就舉一次手,如果被點到,他就把教授最後幾句話換句話說,「好歹會有個基本分」;有一個美國同學,每堂行銷課就他在說話,他說:「我覺得自己賺到了!好像和教授有一對一家教的時間!」
就這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 agenda,一套計畫,學生說他覺得每個人都好酷,怎麼台灣人好像要不就壓力超大,要不就是苦讀、硬是要發言?
當然,也有人經歷過壓力期,上了一年的課,對於上課發言這項課題,已經修煉完成;一個讀Kellogg的學生說的好:「我後來已經認清,語言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優勢,但是只要我們真誠地傾聽、問問題、回答問題,到最後,重要的是我的內容,不是我英文說得多溜。」
暑期實習,發現台灣分公司與國際總部,思維大不同!?
我的學生,有人在上百位 Top MBA 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到前三大管顧公司實習,有人進華爾街美國券商,有人在國際企業美國總部,做企業策略顧問、產品策略顧問,這些學生,儘管出國前,有些也在國際企業待過,但是紛紛有感而發:「台灣分公司,和國際總部的思維,實在是差太多了!」
我和學生們分享,之前和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 JT Hsu 請教的產業情況,學生們紛紛點頭贊同:「真的!出去一趟開了好多眼界!以前在台灣,雖然也是在國際企業,但是從來不知道原來在總部,是這樣在策劃事情的!」(推薦閱讀:【MBA人物#4】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 徐瑞廷 JT Hsu : 產業快速變動的時代,你怎麼做準備?)
一個學生暑期在企業總部實習,做產品策略經理,研究某個原物料大量生產以及銷售的可行性,翻遍了整個產業鏈,最後得出市場大小,以及產業鏈中最大利潤者,做出可行性分析,向管理階層報告;隔天就在總部與上海(亞洲區總部)視訊會議上,看到一個一個專案被提出、接受、否決,每個專案都代表一個新產品、幾個新市場;「這在台灣怎麼看得到?!我以前就是被老闆告知要做這個產品的行銷活動,然後去和通路商規劃、執行,最後有個業績數字,就這樣!」
就我的觀察,台灣最大的科技業,理應比較有這種國際視野,但是問題就在,以就讀 Top MBA 的學生 25-32 歲的年紀而言,實在很難做到什麼「企業策略顧問」的職位;而國外的企業,就願意給 Top MBA 畢業生這種機會。
不管你需不需要 MBA,你都可以考慮離開台灣晃一圈!
我每年舉辦上千人的 MBA 高峰論壇,認識的 MBA 校友,和身為 MBA 顧問帶的學生,其實很少人說這個五六百萬花費的 Top MBA 是不值得的;除了畢業後薪水三級跳以外,有多少人有機會和世界各國的菁英,一起讀書、生活、party、在國際舞台競爭工作?又或許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台灣的政治經濟地位,讓我們對於出國念 MBA 的經驗,往往就只能以四個字形容 – 「大開眼界」。
我覺得環境絕對是很重要的,和不同國家的人交往、學習,從地方辦公室,到區總部、國際總部,學習工作上不同的思維邏輯,絕對可以影響一個人看事情的廣度、深度,所以不管是不是藉著 MBA 這個機會,鼓勵年輕人可以離開台灣,出國去晃一圈吧!實習、求學、工作、旅行都好,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人!
如果您確定想申請MBA,想跟Sabina聊更多,歡迎填寫免費評估表格,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