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AI 這兩年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及改變,許多產業開始重新檢視角色分工與未來職涯發展的方向。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USC Marshall 校友、Google 資深產品經理 Nicolas,從他在 Meta、Visa、PayPal 到 Google 的經歷,聊聊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與專案經理(Program Manager)的關鍵差異、沒有工程背景如何切入 PM 職涯,以及在 AI 時代,PM 要如何守住不可取代的價值與優勢。
本集來賓
Nicolas Lin
–
學歷:
USC Marshall MBA Class of 2016
交通大學資工所
經歷:
PayPal – Senior Product Manager(2019-2022)
Visa – 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2018-2019)
Facebook-Data Scientist(2016-2019)
現職:Google 資深產品經理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重點摘要
Product Manager 跟 Program Manager 的差異
Nicolas 是我非常早期的學生,畢業後待過 MBA 四大熱門雇主——Facebook(Meta)、Visa、PayPal,目前是 Google 資深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負責 Google 內部的核心系統 F1 Query engine。
雖然我們以前聊過 Product Manager 與 Program Manager 的不同,但這次 podcast 還是請他再簡單對比一下。Nicolas 認為,從矽谷科技業的普遍狀況來看,兩者最大差異在時間長度與關注重點: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聚焦長期用戶需求,需要規劃 1–3 年的產品 roadmap,找出能解決痛點的功能。
專案經理 (Program Manager): 專注短期交付,每月、每季與工程團隊緊密合作,確保進度達標。
Nicolas 說:「我當初離開軟體工程師職位,是想找到一個更符合我多元興趣的定位,產品經理正好是連結不同職能的橋樑。」
他形容 roadmap 就像用戶與工程團隊的合約,產品經理幫助雙方達成共識後,工程師承諾在特定時間交付,而用戶則知道會在何時獲得新功能。
想當產品經理,需要念 MBA 嗎?沒有工程背景如何補強?
Nicolas 的答案很務實——「未必需要,但有 MBA 絕對有幫助。」
他自己是工程師背景,在 MBA 兩年裡學會了如何與管顧、金融、運動產業等各種背景的人快速建立共識,「這不只是中英文的語言差異,而是心態與同理心的訓練。」(延伸閱讀:非工科背景,想當科技業PM?看她用3面向自我剖析)
他也觀察到,不少原本是工程師的同事會去念 part-time MBA,就是為了補足 soft skills 和商業基礎。Nicolas 認為,這些能力讓產品經理能夠在不同部門間快速切換立場,「以前我在工程團隊時,重視系統穩定性;但跟行銷團隊對話時,要關注的是消費者意識。商業基礎讓我可以很快轉換語言,知道什麼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
至於沒有工程背景的人,Nicolas 認為關鍵在於找到能與工程團隊有效溝通的管道,不必把會寫程式當成硬性條件。「矽谷的產品經理要懂商業、工程知識、設計,我會再加兩個——溝通力與數據分析力。現在 AI 這麼發達,不一定要會 coding,但要聽得懂工程師的語言。」
他建議,如果是工程師背景,MBA 就是一條管道;對設計師或其他背景的人,可以參加工程師的 bootcamp 或內部培訓,目的不是成為工程師,而是建立對工程工作內容與基礎知識的理解。(推薦閱讀:科技業PM的世界舞台》從職涯變動看到出路,MBA讓她勇於接受挑戰)
AI 時代,產品經理要更懂「不可取代」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從文件撰寫、資料整理,到跨部門溝通,AI 都能幫忙節省大量時間。Nicolas 舉例,在相當重視文件的 Google,過去一人要寫好幾份文件,「有了AI 後,我只要寫個概念,其他前後文部份,AI都可以從內部抓取出資料,我再做最後檢查就好。」還有過去需要長時間溝通的技術文件,現在由 AI 寫,跨部門成本也跟著降低。(推薦閱讀:AI 是未來的商業語言!盤點歐美那些把 AI 放進核心課程的 MBA!)
Nicolas 說,一個善用 AI 的產品經理,產能可能相當於過去 5–10 人團隊的輸出,也可能導致未來有更多「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的角色在產品經理領域產生。
但他提醒,想在 AI 時代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不能只依賴工具,必須專注於那些 AI 難以取代的部份,例如「體驗」這件事,AI 能做到的有限,人類始終在乎的還是感受。所以像是與關鍵客戶的深度對話、建立信任關係,或針對用戶痛點做一對一訪談,這些目前還難以被 AI 取代,因為只要一個環節出錯,信任就可能崩解。
他強調,產品經理本質上是 Stakeholder Management,不只是管理專案進度,而是管理與使用者、工程師、其他產品經理等各方的合作關係。Nicolas 也分享了他很喜歡的一句話:「對對方來說,不是你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最重要的是你讓他感覺到什麼。」(”It is not what you do or how you do it, it is how you make them feel” quote from Maya Angelou.)這句話,對 AI 浪潮下的產品經理來說,更顯重要。
更多節目內容:
Nicolas 也分享了他在四大科技公司之間跳槽的文化觀察(Build vs Buy 的差異),以及矽谷產品經理的薪資結構與談判技巧,並推薦了實用的薪資平台 Levels.fyi,完整訪談可在 Podcast 收聽。
問題摘要
01:50|自我介紹
04:50|Product Manager 跟 Program Manager 的差異?有工程背景的是否比較有機會做到 PM?
07:40|畢業時因為簽證、家庭的關係,直接投入工作,談談當時的情況?
11:50|產品經理要管理的 roadmap 是什麼?如何知道使用者痛點在哪?
14:25|MBA 的哪些課程幫你準備了當 PM 具備的能力?
17:30|軟技能難以言喻,請給一些例子、場景讓聽眾想像?
19:50|沒有工程背景的人想做 PM,可以如何補強能力?
23:30|你待過的四大公司的職場文化為何?
29:25|你曾做過幾次薪資談判,post MBA 的 PM 薪資如何?
37:33|MBA 剛畢業出來的 PM,跟做了10年的 PM,兩者工作內容差異?
42:50|AI 怎麼影響 PM 的工作?
45:20|一個會用 AI 的 PM,怎麼用 AI?
55:25|對於未來想當 PM 的人,有了 AI 之後,更應該注重什麼能力?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