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讀者在這裡留言,說除了想知道 MBA 校友的職涯故事,也想了解申請 MBA 的前置過程,所以我希望分享一些她們的故事,讓更多對 MBA 有興趣的人,在茫茫大海的網路資料當中,找到對自己有意義、有幫助的資訊!
每年我輔導許多學生進入全球頂尖的商學院,跟她們合作很愉快,也很有挑戰性,因為她們雖然年輕,卻都是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在和她們腦力激盪討論職涯規劃、選校、個人故事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學到很多。所以每年申請結束,學生出國前,往往也都會約我吃個飯,聊聊她們未來的計畫,我也希望藉這個機會,和她們分享我自己和身邊 MBA 校友的經驗,希望有所幫助。
為了保護客戶隱私,以下的分享我會用化名。
Amy 申請上的學校有四間美國前十的商學院,最後選擇去華頓商學院。她大學主修會計和財務,GPA 3.2-3.4,大學有兩個暑期實習的經驗,申請的時候工作滿三年(入學時四年)。因為大學念商,所以她大學時期就隱約有未來申請 MBA 這個想法,但是沒有很確定,也沒有具體的時程;大四準備了 GMAT 考試,考了兩次,最後分數很不錯(高於 750 分)。我問她當時既然有申請 MBA 的念頭,還為此做了什麼準備,她說大學有一些社團領導經驗,她知道這有幫助,但是說實在並非為了申請 MBA 做的,只因為當時社團有自己覺得可以幫上忙的地方,所以就積極參與,也協助解決一些問題;Amy 自認不是那個萬中選一站在台上大聲疾呼的人,但是遇到學生問題,她是很積極參與,與學校討論及解決的。
後來 Amy 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我記得當時和她聊到,因為第一年曾經有案子,老闆忽然離職,所以她自告奮勇暫代,當時她看似積極,其實心裡有點害怕,她說:「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這個念頭,當時就覺得大家面面相覷也不是辦法!」最後表現很好,所以一年後也順利被升遷。但 Amy 說她總覺得自己不想一輩子待在會計師事務所,所以兩年後開始找其他機會,最後透過前同事找到一個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簡稱 PE )財務部的工作。
在 PE 工作了半年,Amy 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她說:「我知道這是很多金融界的人都想進的行業,但是沒興趣就是沒興趣。」她開始覺得徬徨,去年八月開始想申請 MBA,因為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有機會,也想去美國就業。
我請 Amy 回想準備申請的過程,問她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或者身邊有沒有其他同時申請的朋友的經驗分享;她說一開始決定要申請,除了有 GMAT 成績以外,一無所知,所以開始在網路上搜尋,發現資訊雖然很多,但是真的不知道從何找起,也不知道哪些是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建議。
Amy 有一些朋友找國外的顧問,感覺他們在過程中有的疑問,相對比較多,Amy 覺得職涯規劃的 essay 特別重要,她覺得外國人不會這麼了解大中華的情況;另外,她說自己是一個確定大方向之後,就埋頭去做了的人,她覺得這樣比較有效率,也不會有太多衍生的問題,她也建議 MBA 申請者,不管自己申請或請人幫忙,一旦討論出一個大方向,就不要再遲疑了,不管是短程長程職業規劃,還是選校名單,「你可以保持彈性,但是不要左顧右盼。我有一些朋友,找太多人看自己的申請文件,有些甚至沒有念過商學院,最後自己都迷惘了,不知道該聽誰的。」
Amy 說當時第一次和我聊,有點像相親!沒有見過面,一下子聽我分析她申請的優勢劣勢、討論職涯規劃,她覺得有幫她釐清很多疑問。我們接著又聊到當時寫她的職涯規劃 essay,學校都會問畢業後想找的以及較長遠的未來想做的工作,Amy 說自己原本想寫畢業後要找美國的 PE 工作,因為她待過 PE,覺得自己比較有優勢,而且很多 MBA 畢業生都想進這個行業,她笑著說:「我記得 Sabina 妳要我先不要管 essay 寫什麼,而是問自己為什麼想念 MBA?念完真正想要做什麼?」
也就因此,我們開始討論到她有一個家族企業,一直以來她也有參與公司的事,雖然一直知道接班是遲早的事情,但是 Amy 從來沒有認真思考,直到申請的過程和我聊起,我當時鼓勵她多和父親聊,她才真的對這個企業有想法、有感覺,對未來兩年在商學院應該學習的東西,也更有方向,最後她長期計畫寫接掌家族企業,「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申請的過程可以帶來的體驗,」Amy 說。
我很高興 Amy 覺得最後有寫出一篇很符合自己期望,又有很多自己想法的 essay。所以我們也建議申請者,不要太目的導向,不要把自己真的想做的和希望告訴學校的,分得太清楚,因為你真的沒有感覺的東西,寫出來怎麼能夠說服學校說,那是你要的?
聊到後來,我好奇地問她,回頭看申請 MBA 這件事,有沒有後悔申請以前沒有做什麼準備?還是慶幸自己申請以前做了什麼事情?她說自己有點後悔大學 GPA 不夠高,但因為當時真的忙於太多學生運動,不過這也是個加分,只是應該還是可以兼顧學業成績的;然後她慶幸自己 GMAT 有努力考高分,來彌補一些大學 GPA 的不足,Amy 更慶幸自己有機會換工作,從四大出來到 PE,她覺得雖然做的不是前線的分析員(PE Analyst),而是財務部,但是這樣的經歷至少比一直待在事務所的人來得不同。Amy 也有一些朋友從事務所轉企業做財務,其實對自己的視野和申請 MBA 都是好的轉換。
Amy 還說,雖然自己很早就萌生申請 MBA 的念頭,但是從四大轉職到 PE,是為了自己的職涯規劃,不是單為了申請。她覺得身邊很多朋友把 MBA,甚至是申請 MBA 當成一個終極目標;但是對她而言,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人生的里程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她說自己得到超乎預期的收穫,「但是我知道這不過是人生中的半年(申請)和兩年(MBA),career 卻是一輩子的。」她認為只要對自己的職涯規劃用心,其他事情,例如申請 MBA,就應該水到渠成。
其實申請結束後,我和 Amy 還常聊到她和男朋友,以及在華頓求職的考量。我建議她如果不想回金融業,可以嘗試在美國找國際企業裡面 Business Development 的相關職缺,這種事業開發部通常是比較靠近企業核心的部門,這樣對於她的眼界,及未來接班家族企業比較有利;我告訴她每個企業的 BD 部門負責的事情可能不同,如果有合併併購(Merger & Acquisition)的項目,她就用得上在 PE 的經驗,同時可以學習企業核心成員如何制定策略、做決策。當然,這相對於沒有要跟去美國的男朋友的規劃,好像有點牴觸(oops!)
Amy 也覺得或許自己會喜歡類似 BD 的工作,我更鼓勵她入學前就可以多蒐集資料,因為想要進企業裡工作,畢竟不像進金融和顧問業,因為金融和顧問業的每間公司本質比較相近,面試過程也比較雷同;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面試官對於你對該企業、企業所處產業的了解十分重視。
我覺得 Amy 其實和我有些個性很像,我們都討厭囉嗦,對於還沒決定的事情會花時間研究,對於一旦決定的事情會勇往直前,我也認同她說的,詢問過多人的意見,如果可以往好的方面修正,那很好;但如果變得處處懷疑自己,我覺得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不只是申請 MBA,要不要申請、申請什麼、申請前的準備,你都應該先問自己,然後才是找資料、問了解自己、了解申請的人。
另外,我們的相似處或許包括:一路走來很多貴人,沒有遇到太大的挫折(至少我在念華頓時遭逢金融風暴,找工作十分困難之前,是沒什麼大挫折的。)所以我還給 Amy 一點建議:因為我們總是有一些選擇權,所以比較容易放棄;我相信 Amy 到了華頓,會開啟更多的機會,但希望她一旦做了選擇,中途遇到困難時,再撐一下,再撐一下,不要立刻轉向其他選擇權,往往會有更多的獲得!
我知道申請 MBA 的路是孤獨的,或許看一些別人經歷的過程,或許知道不是所有申請上理想學校的人,都是一開始就很清楚怎麼做的,你會比較放心,也更了解下一步、下一步的下一步。但我也希望讀者看這些案例分享的同時,不是去想自己跟她們一不一樣,也不要只看結果,就拼命要做她們都做過的事情。我帶過這麼多學生,沒有人的故事是一模一樣的,最重要的是誠實地面對自己,找出你過去的成就、未來的目標,每個人都可以是 Top MBA 想找的未來領導者!
如果想知道申請過程中哪些其他的面相,歡迎聯絡我!
本文同步刊載於女人迷 womany.net
圖片:來源
Hi, Sabina, 我真的怎麼樣都沒辦法安裝CAPTCHA,可是又想跟您連絡,請問有什麼方法嗎? 我先留下我的email可以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