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然後呢?」不僅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名稱,更是平常與 MBA 校友交流時,常常聊到的話題。很多人以為要在 MBA 畢業後闖出一片天,得先從一條明確的「成功路線」開始。
但對 MIT Sloan 校友 Sophia 來說,職涯從來不是一張規劃好的藍圖,而是一連串勇敢跨出的選擇。從討厭數字的國際關係系學生,誤打誤撞進入金融業,再到如今管理約 50 間租屋、超過 1300 萬美元的資產── Sophia 的職涯故事充滿驚喜與轉彎,也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才是 MBA 價值。
本集來賓
Sophia Lin
學歷:
MIT Sloan 2012
經歷:
Agrify Corp – VP of Finance (Hemp farming and distribution)
Keel.io - Co-Founder (Fintech)
Pamperologist -Founder & Chief Pampering Officer (cosmetics)
現職: Esquare Lab 創辦人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
從文科生到銀行 MA,現在是管理千萬美元資產的創業者
Sophia 跟我們之間有好幾個共同好友,我也曾經邀請她來參加過好幾次 Mommy Juice 的聚會(因為她單身的生活感覺更精彩!)隨著我對她的認識越來越多,就越感覺到她是個有趣的人。
Sophia 因為高中討厭數學,所以大學選擇念國際關係。她笑說,自己原本的計畫是大學念完就要環遊世界,從此不再碰數學,「結果不知道是被雷打到還怎樣,我畢業時突然覺得,如果這輩子都不懂財務,好像也不太行!」於是她的職涯計畫有了 180 度大轉彎,海投銀行 MA 計畫,之後在金融業一待就是四年,也為她開啟了後來走向 MBA 的契機。 (推薦閱讀:2019台灣MBA高峰論壇》金融業需要的不只是財務知識,這些才是他們更看重的技能!)
8年前,Sophia 因為將波士頓租屋處的一個房間出租,意外地開啟了她對房地產的興趣,於是慢慢擴張,至今在波士頓市區管理50間租屋,資產總額大約為1300萬美元,是個名副其實的「包租婆」。
敢承擔風險,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看到這裡的你,可能會很驚訝,Sophia 家中長輩沒念過大學,她和哥哥甚至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學生,在沒有清楚的職涯模板之下,她坦言,自己職涯上的很多決定,常常是不知道所有選項及風險,都是「先做了再說」。 (推延伸閱讀:直擊台灣 MBA 高峰論壇: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永遠不敢冒險!)
Sophia 笑說:「很多時候,當你知道這件事需要的條件跟風險時,你反而會限縮自己。」她形容自己年輕時 nothing to lose,加上很多貴人的幫助,靠著是衝勁與小聰明,自己摸索自己的人生。
但隨著在銀行、MBA 的訓練,她逐漸從「誤打誤撞」變成「有計算過的風險承擔者」。她回想在銀行時學到風險與報酬相對的概念,是一個很大的領悟,「我一開始的工作在交易室,要看客人的 portfolio、損益,市場跟交易的風險,這個對年輕的我是很好的訓練,也可能讓個性上,比較屬於高風險承擔的我,在之後的決定上,相對沒有那麼輕易踩雷。」
不管是人生或是經營公司,總是會有 ups and downs。真正的風險考驗,是來自那些沒有預期的 black swan event。她回想 COVID 剛爆發時,美國突然宣布整個城市 locked down。所有滿租到三個月後的房產,全部預定被強迫取消,一夕之間收入歸零,一個人面對每個月幾十萬台幣的高額固定支出。
「那一刻壓力非常大,我整個人立刻進入了生存模式。盯著銀行裡的存款數字,不斷評估自己還能再撐幾個月。」她說。
Sophia 表示:「我剛畢業在交易室的時候,前輩告訴我,我們最怕的不是市場下跌,而是市場沒有波動。只要價格有起伏,就會有人看多、有人看空,市場才有流動性,你也才有機會 bet on one direction (and hope it’s the right one)。但如果市場一致單邊,即使是多頭行情,獲利空間也會被受限。」(推薦閱讀:Podcast EP 24:MBA然後呢?然後就勇敢說 Yes了!-Kellogg 校友 Rose Tsou(上集))
於是她重新評估了手上的資金、當下的需求以及長期趨勢。她感覺市場需求還是很 solid,而她還能承擔一些風險。於是選擇在市場冷清時逆勢擴張,趁市場低的時候談下更多物件。這個看似瘋狂且大膽的決定,也成了她之後管理資產規模可以穩定成長的主因之一。同時她也分散風險,不把房地產當成主業,而是多線進行,並接下美國上市公司 M&A 的工作,維持穩定收入。

靈活調整人生計畫,找到自己最重視的事
其實從 Sophia 在 LinkedIn 上的經歷來看,曾在大公司上班,也曾創業,還是新創孵化器的 mentor,這些看似連不起來的經歷,都在體現她一直以來的人生觀-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Sophia 表示,自己會規劃未來,但也保持一定彈性,像是20 歲時,她拼命往前衝;30 多歲時,開始思考伴侶與生活平衡;40 歲前後,她更重視生活的彈性與自由。 (延伸閱讀:Podcast EP 16: MBA,然後呢?然後就經歷20、30、40歲的人生轉變了! -Chicago Booth 校友 Jason Chen)
她舉例,當初會決定大力發展房地產,是因為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我喜歡小孩,但不一定會有伴侶,那很有可能是個單親媽媽。我問了朋友,在波士頓養兩個小孩,每個月至少要額外準備 6000 美元。」於是她把這件事當作明確目標,開啟了事業擴張,隨時準備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聽到這個舉例,Eric 笑說:「你是第一個讓我能夠真的感受到『小孩帶財』這件事的人!」因為 Eric 向來是個很講求邏輯的人,想當初我想生第三胎,他是開著 excel 表單來跟我討論小孩花費的務實人士,所以我很能懂 Sophia 這種「直覺優先」的心情。
Sophia 笑說:「其實我媽一直說我是有『傻膽』,我是盡力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做到將人生朝我想要的方向走。」
MBA 的底氣,讓她可以快速學習與勇敢實驗
Sophia 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比較沒有顧忌的在職涯上冒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MBA 帶給她快速學習的能力與面對未知的勇氣。(同場加映:2018台灣MBA高峰論壇》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業,你要有快速失敗的能力!)
Sophia 說,她是個學習速度很快的人,但身邊 MBA 朋友也都是聰明人,比她快的大有人在,「現在產業變得這麼快,哪個 MBA 典型職位真的用到 MBA 所有知識?其實沒有,所以我覺得 MBA 的訓練是足以讓你在各產業快速學習新事物,有了這樣的底氣,就夠你去冒險。」
也因為單身、沒有家庭包袱,Sophia 能靈活調整投資組合,承擔風險,創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生活的模式。偶爾聽到同屆的朋友們公司 IPO 了、新創賣掉了,她還是難免會懷疑自己,不過她也知道「這些雜音是 MBA 圈裡會不斷發生的,但在人生階段這個階段,我已經可以更自在地面對自己了!」
Sophia 思考在這條非傳統的 MBA 職涯之路,她得到最多的是 ownership 及成長,她對於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控制權,也同時能自訂目標,不像在企業中被制定 KPI 一樣制式化,轉而代之的是來自更多自律的考驗。(從沒想過自己會創業的,還有我們 Wharton 的學妹 Jennifer:Podcast EP 39:MBA,然後呢?然後就打臉自己創業了! -Preprican Co. 合夥人 Jennifer Huang)
很開心能透過這集 podcast,更了解 Sophia 的人生觀及職涯故事,這些或許不是教科書上的完美職涯路線,但是她勇於承擔風險、快速學習,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也讓我們看到 MBA 背後更深的力量—面對未知的底氣。
問題摘要
01:35| 自我介紹
04:23 |自覺數學不好,在金融業或念 MBA 的過程中有覺得數學能力不夠嗎?
09:40 |大學畢業是誤打誤撞到金融業,現在則是願意承擔高風險、高報酬的生活風格,聊聊這一路上的轉變?
12:52 |是職涯的哪段經歷,讓你願意承受較高風險的事?
21:20 |不像大部分 MBA 學生選擇爬 corporate ladder,你在哪個時刻特別知道自己要什麼嗎?或者邊做邊感受及決定?
36:45 |在人生不同的轉折處,有沒有感受到 MBA 校友資源帶給你的幫助?
44:10 |從你選擇的職涯路上,現在的你得到了些什麼?
【歡迎收聽及訂閱 – MBA,然後呢?】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Kxp6Ap
Spotify:https://reurl.cc/WEk4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