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 24歲成功進入哈佛商學院就讀,在入學前,他除了當兵以及在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待過幾個月的時間之外,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年紀這麼輕就在世界頂尖的商學院,與來自各國一等一的同儕學習、競爭,他感受到的震撼、衝擊是什麼?

改變人生,從MBA開始

24歲,沒什麼工作經驗的人進到哈佛MBA,Joey 說和他一樣年輕的哈佛同儕,聚在一起聊天的第一句話不是問之前待過的產業或公司而是:「說說你的故事吧!(What’s your story?)」,畢竟年紀輕卻能夠打敗眾人進到哈佛,除非有非常顯赫的家世背景,否則一定是有特別的故事,足以讓Adcom認為,他能在頂尖的商學院裡立足。

MBA兩年,將Joey從一個沒有商業背景的人,訓練到可以在畢業後到外商公司當總經理,甚至現在自己創業,他說:「那兩年面臨的壓力跟商業訓練,是為我之後的職業生涯鋪路,畢業後踏入職場,我確信MBA百分百改變了我的人生。」對他來說,創業遇到的難題和困境百百種,但壓力卻不如當年念MBA時所遇到的那般沈重,他也認為,如果當初沒有念MBA,就不會找到好的外商工作,不會在短期內當上高階主管,甚至創業時也不會知道怎麼找資源、人脈、投資者;沒念MBA,當完兵後可能就只是找個工作,一路慢慢升到小主管,創業很有可能落得空談。

光環之下,是不服輸的骨氣

Joey唸台大時,曾經修過一學期的企業管理課,他沒有辦法置信,教授居然是以填充題的方式來考試,回想起那堂課,他說:「我當下很震驚,覺得學習不應該只仰賴制式的填充題。」反觀哈佛商學院的教育方式 – Case Method,是以實際的案例,訓練學生遇到問題的反射動作,培養對商業問題的直覺跟敏銳度,這種上課方式,對不喜歡紙上談兵的Joey而言,非常有收獲。(延伸閱讀:商學院最著名的教學方式- Case method! 培養優秀領導者

唯一的問題在於,台灣到美國的教育轉變,讓Joey一開始的成績非常差,幾乎是全班倒數,費了很大一番功夫,他才在下學期將成績衝到平均以上,他說:「MBA遇到的同學和在台灣的同學非常不同,台灣大學生或研究生普遍年紀輕,彼此聊天的話題相近,相約喝個咖啡聊聊課業也是常見的事,但在MBA,結了婚的同學大有人在,甚至社交活動一堆,如果我遇到課業上的問題,想找人花一下午討論,還不見得找的到人。」

「但是學校很厲害,知道我們的需求。」他說哈佛上課因為以案例分析(case method)為主,教授給案例的同時,也會發一本財務金融的課本給他們,還會特別註記 “沒修過財金的人,在看案例前請先將課本第20頁到80頁念完。” 看完案例後,準備要做excel報表時,也會再發一本excel的書,旁邊註記 “請熟讀第35頁到70頁”。當然,本身有商業背景的人,或許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去讀那些課本,但對於像Joey這種沒有商業背景的人來說,則很有實質幫助。

談到哈佛MBA兩年的經驗,Joey皺著眉頭說:「第一年真的很慘,一個二十四歲的小夥子,拿什麼和一群三十歲,在高盛、麥肯錫工作過的同學比?他們在任何層面的表現都比我厲害太多,所以我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追得上他們的腳步。」不想輸、不想被比下去,那就是當別人K書到凌晨一點,Joey就K書到凌晨三點;別人感恩節回家吃大餐,Joey就關在宿舍勤練excel。當所有人對他投以欽佩的眼光,羨慕他24歲就能進到哈佛商學院時,Joey說他自己其實花了很大一番力氣,才能在哈佛MBA生存下去。

harvard mba joey interview

大人物,也許就在身邊

有人會猜測身在頂尖商學院,是不是同學間較勁的意味很濃厚?我有很多念過MBA或是正在念的學生,他們都覺得班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很好相處,課堂上難免競爭,但私底下各個都很有禮貌(可能怕得罪到未來的某CEO,或未來的國家領導者吧!哈)。Joey也認同這點,哈佛有來自世界各地,每個產業最厲害的人,舉例來說,講到銀行業的案例,可能班上就有十個來自高盛 (Goldman Sachs);上課講到管顧業的案例,可能就有二十個麥肯錫(McKinsey)的人;聊到以色列的歷史,可能就有以色列特種部隊的人;基本上,每個國家、每個產業最厲害的人,都會聚集在哈佛,轉個身也許就是你旁邊的同學,所以大家都保持謙虛的態度。

MBA兩年的壓力會讓人成長,並學習到如何和各國的人合作、解決難題,Joey說:「不要覺得身為亞洲人,或是台灣人就會被排擠,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重要到會有人想花力氣和時間來欺負我們(笑)。」

創業,是一種包袱

MBA畢業後曾想過馬上要創業的Joey,卻因為畢業當年遇到全球金融海嘯,想一想覺得還是先進大公司磨練,補足經驗的不足並累積跨國經驗後,再來履行創業的夢想,但他建議想創業的年輕人:「當有一天,你覺得遇上的對的團隊、對的投資人,有種錯過就會遺憾終生的感覺,那就放膽創業去吧!台灣的環境太多是非題了,但創業沒有所謂標準答案的!」

「但是…」他接著說:「創業的包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大,22歲創業可能只是你一個人的決定,但30歲才創業,影響的層面就會很廣,要考慮爸媽何時退休、他們希望你何時結婚生子、交往十年的男/女朋友該給個交代了等等。」的確,試想,MBA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有很好的升遷和薪水,公司福利也不錯,這時你30歲了,突然有天創業的念頭興起,要割捨掉大公司的光環、優渥的薪資,從零開始打地基,這對自己或對家人來說,都會是很大的包袱。

22歲創業,機會成本可能是十元;30歲創業,機會成本可能會拉高到一千元,Joey說:「年紀越大想創業,只會越來越難,因為你身上已揹了太多的義務,要對太多人負責,想創業,一定要先想清楚。」

我從和 Joey 的談話中,想起當時兩年的 MBA 生活,我當時也算是比較年輕去唸書 (25歲),其實那兩年就是不停跌倒,又不斷爬起來的過程,每個人都絕頂聰明的時候,你就是要逼自己一天比一天厲害,不然無法和同學競爭工作機會。Joey 和我其實常在工作或朋友聚會的場合遇到,我們申請哈佛華頓的朋友,也很喜歡聊畢業以來的包袱、對人生期望的轉變,我很高興看到我和 Joey 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想,念過頂尖商學院的朋友,應該很可以體會 Joey 說的機會成本,看到絕對要把握的機會,知道如何把握,或許才是最難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喔!

想和Sabina有更多即時互動與問答嗎?歡迎關注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粉絲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