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INSEAD

INSEAD 是一個以管顧業為主的學校,畢業生有四成以上的人都進入管顧業,當然在 pre-MBA 就在顧問業的學生也就不少,相對的,進入金融業的畢業生只有一成多,學校對於金融業的相關資源,據學生說,也真的不多。因為是一年的學制,INSEAD轉職的學生也不多,所以也適合工作年資稍長的申請者申請。

University of Oxford(Saïd)

歷史悠久的牛津大學,成立MBA的時間較短,不過靠著豐厚的資源,在全球商業及管理課程奠定基礎,近年來在新創及科技業頗具名聲。Saïd Business School(簡稱SBS)提供一年制學程,教學方式較為綜合,其中一學期會使用case method教學法,另一個學期以團隊報告為主。

University of Cambridge(Ju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劍橋大學,該校在1990年成立商學院Judge Business School(簡稱Judge),被視作培育未來專業經理人的搖籃,也是劍橋大學的重要資產之一。從Judge畢業的學生,投入管顧與金融業的占60%以上,其中又以金融業為最大宗。

IESE

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IESE,創立於1958年,1964年在IESE及哈佛商學院共同組成的聯合委員會指導之下成立MBA學程,是歐洲第一所擁有兩年MBA學程的商學院。IESE校友遍布各產業,管顧業占約30%,其次為金融業及科技業。為了吸引更多大學生優先為MBA卡位,IESE也推出不同學程,期待培育未來世代的人才。

不想靠抽工作簽證決定未來?考慮歐洲MBA吧!

MBA畢業後計畫留在歐美發展,兩地都有困難之處,在美國工作,得擔心抽工作簽證;而在歐洲工作,雖然工作簽證沒有限制,不過是否具備第二外語能力也是個挑戰。相比之下,學習第二外語的難度比抽工作簽證的風險低,如果沒有一定要留在美國工作,到歐洲念MBA,同樣可以培養MBA學生應有的各項技能,是個不錯選擇!

FT全球商學院排名,歐洲MBA勢力不容小覷!

雖然各大媒體的MBA排名都採用不同的方法論,很多時候僅供參考,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趨勢。像是觀察FT今年的排名,前10名中有5所學校來自歐洲,其他則被美國M7佔據,對向來在排名表現不俗的美國MBA來說,是個衝擊,也表示申請者對國際化的日益重視,因此激發學校的更多改革。

沒有人是少數族群!在歐洲商學院,體驗真正的國際化

歐洲MBA的國際學生比例很高,我曾聽學生說,每個國家的學生人數不超過總人數的10%,因為人數太少無法自成一群,所以勢必要跟其他國家的同儕互動,也因此根本不會感覺到自己是「國際學生」的這種標籤。也就是因為這種較為對等的感覺,讓每個人都很樂意學習、適應不同的文化,不知不覺就變得很國際化。

London Business School

選校的關鍵之一是學校地點,LBS位於全球經濟及金融中心的倫敦,加上75%財星500大公司的總部都設在此地,要論資源、機會絕對是首選。由於金融活動頻繁,不少人將LBS視為金融人才搖籃,2016年畢業的學生,有四分之一任職於金融業,比其他歐洲商學院的比例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