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的換位思考學》為面試官準備最好的推薦報告,助他成功前進哥大商學院
擁有六年工作經驗的他,準備面試的過程非常細心謹慎。從申請信寄出去之後,他就展開超過一個月的「打聽之旅」,從現任學生到校友,他試著找出任何有相關經驗的人,Mr. T也透過他們建立了對面試內容的準備。Columbia的面試比較特別,隨著面試通知寄來的,還有六個面試官候選人。從收到通知的這一刻,就必須開始了解這六個候選考官,並且盡快的寄出邀請,越早約到考官的時間,越能凸顯我們的積極度。
Ross MBA Ellie:創業是一種自我突破,我已經準備好隨時迎接挑戰
從高中就認識 Ellie 了,她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學妹,也是我聽過極少數錄取 Wharton 但選擇 Ross 的奇葩,她高三去美國念書,Ross MBA 畢業後也在美國的 Booz & Company 管理顧問公司當顧問,據說是全辦公室唯一土生土長的亞洲人,卻還能得到很快的升遷,一直熱中參與學校事務的她,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就讀 MBA 的心得,以及對申請者的建議。
Columbia MBA Class of 2018: 大學畢業後的學習不是教育,是「投資」
我一路從大學到研究所都知道畢業之後我不想只侷限在工程師的角色,我想要成為科技業高階管理人,但是我覺得新世代的科技業管理人才,不能只有工程背景或是只有商管背景, 要出類拔萃的話一定要兩者並重而且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先去Northwestern University念Engineering Master,接著在美商工作四年,好好地build up resume之後才申請MBA。
想進科技業趕快學 》待過Google及Facebook,華頓畢業生的超強面試祕笈
Marty 是華頓的學弟,常常回台灣都會一起吃飯 catch up,他講話很好笑,常常說自己是公司的「台傭」,但在我眼中他是個很努力的人,也是我聽過 MBA 生涯裡,面試次數、面試的產業種類最多的人。知道他去另一家公司當台傭了,前任公司 Google 及現任公司 Facebook,都是目前科技業的當紅炸子雞,當然要請他給對科技業、MBA 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分享。
Columbia MBA Class of 2018: 要先說服自己,才有辦法說服別人
我在學生時代就會跟朋友去美國自助旅行,也有申請到海外當交換學生,因為覺得多出去看看這世界不一樣的地方一定對人生有幫助。在荷蘭交換的那段期間,我看到了海外學生的上課風格和台灣原來這麼不同,驚覺自己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出國念書,因為海外的教學方式才是我想要的。
Yahoo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鄒開蓮 : MBA是場淘汰賽,你準備好參賽了嗎?
幾個月前,我收到 Rose 的回信,說她確認可以受邀當5月1日全台灣最大的MBA event - MBA 高峰論壇的 keynote speaker,我們團隊都很興奮,除了因為 Rose 是Yahoo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副總裁,負責管理Yahoo在香港、台灣、東南亞與印度以外,也因為近年來科技業是 MBA 的 big recruiters之一;身處這麼資深的位子,你絕對想不到 Rose 本人美麗又有活力,訪問她的這天,她穿著一襲褲裝,一進Yahoo會議室,那聲爽朗的「Hello! 」為我們一個多小時的聊天開了序幕。
MBA真的不適合我!停止懷疑自己,你需要先學會「不與他人比較」
只要和 Mingdi講話,再累都像是活了過來,再沒有好奇心的人,都好像開始對每件事情,想和她一起問「是喔!Interesting! I wonder why?」這是我認識的 Mingdi,從當初和她一起討論申請 essay開始,很難不被她的熱情影響,想和她多聊、知道她的更多故事。
Kellogg MBA Class of 2018: Always Be Honest to Yourself
還在唸大學時受到我爸影響,覺得自己之後要念法律研究所,我爸他是學法律的現在在當外交官,但後來發現法學院的投資成本太高,學費跟MBA一樣貴而且要唸三年。而且開始工作之後我發現念MBA的投資報酬率似乎更高,會讓我之後的職涯發展更廣,像我現在是製造業,如果我想轉換跑道到其他產業,MBA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USC Marshall MBA Nicolas:MBA 是一個途徑,不是結果
Nicolas 是少數轉戰 MBA 的科技新貴之一,出國以前,他在 Yahoo做工程師,其實台灣人從科技業轉戰MBA的不多,因為科技業薪資已經滿不錯了,但是Nicolas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現在是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的二年級生,很高興可以請他來分享自己從台灣科技業,藉著 MBA,到美國科技業的經驗。 Sabina:「 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USC Marshall?」 Nicolas:「 USC經營亞洲市場較早,在台灣、香港、日本、首爾和幾個東南亞國家都有辦公室,而且在當地努力經營當地校友的網路。我當時選擇USC是因為我一直都喜歡從事科技業,所以想選擇post-MBA 從事科技業比例很高的學校,而USC是其中之一,根據2014年的full-time job rate,畢業生進入科技業的有17%,比例算是很高,是一所tech oriented的學校。(來看看即將加入USC Marshall的Victor的故事吧!) USC的傳播媒體業也算大宗,因為LA本身就是傳媒業的產地,而且很多來念的同學都是洛杉磯人,所以畢業後走傳媒業這條路的人也不少。但USC的台灣人真的很少,我這屆只有兩個台灣人,上一屆只有一個,聽說2008到2010年左右每年台灣人都約有八個,我覺得近年人數變少是因為大陸學生數量增加,中南美洲學生也增加,所以台灣人的數量就減少了。」 Sabina:「...
Columbia MBA Class of 2018: 關鍵時刻我選擇相信專業
家人對我有期待,希望我出國念書,所以我一直都有出國念書的打算,而大學我念的是商科,所以出國不是念MS Finance就是MBA,經過搜集資料進一步瞭解兩個學位的差異後決定還是申請MBA,畢竟MBA的value仍是比較高的。知道自己想念MBA,但一直猶豫什麼時候去念,因為MBA學費越來越貴,申請上又必須離家兩年,直到近期在工作上遇到些瓶頸,我有應徵香港IBD,但拿到面試後就再也沒下文了,這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香港的競爭比台灣激烈太多,思考過後,覺得若想在工作上更上一層,MBA勢必會是我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