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bia MBA Class of 2018: 勇敢踏出安逸圈,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在大學加入 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認識很多外國朋友也開始對外國文化有興趣,所以出國唸書一直是我的夢想。大學非常積極投入 AIESEC,學習專案管理以及社團領導,但也因為這樣我的 GPA 不高,為了彌補這個劣勢,我有計劃地打算大學畢業後要先做兩份工作再申請MBA,更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彌補 GPA 上的不足。

Wharton MBA Glen: 勇於創新、接受挑戰,工作經驗兩年也能上頂尖商學院

熊大出現了!!很多女生看到這張照片會少女心爆發,也很想跟熊大合照一張;看到熊大你會想到什麼?當然是風靡全台灣的通訊軟體Line!待過Line, 在Google, Intel實習過,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公司,上個禮拜剛飛抵Philadelphia,即將開始兩年的Wharton MBA生活,他是我的優秀學弟- Glen。

MBA不只在找優秀的申請者  Kellogg MBA Ian:寫essay別太自我導向,要懂得強調助人成長的領導力!

Kellogg Ian說:「我記得有些學校的題目會問你在乎的價值,我一開始想的都是『勇敢』、『堅持』等對我很有意義的個人價值,但是後來我們討論,覺得這些價值只看到我是一個優秀的申請者,沒有看到領導力和外部影響力,修正方向後,我就寫了比較多與他人合作、幫助他人體會到的價值,不再只有我的個人成長及成就。」

放下金融業高薪,義無反顧前進頂尖商學院,因為:「年輕,就該有追夢的勇氣!」

其實Lily曾經想過唸個跟時尚相關的MS學位,但考慮到產業的競爭跟畢業後職位的選擇,想了想還是決定申請MBA,增進管理知識、培養人脈,有MBA這張入場券,之後或許有機會以不同的skill set轉入時尚產業。所以去年六月,Lily主動聯繫了我。

申請 MBA 經驗談 vo.1:朝立定的目標勇往直前!

許多讀者在這裡留言,說除了想知道 MBA 校友的職涯故事,也想了解申請 MBA 的前置過程,所以我希望分享一些她們的故事,讓更多對 MBA 有興趣的人,在茫茫大海的網路資料當中,找到對自己有意義、有幫助的資訊!

Ross MBA Class of 2018: 只要你開始想、開始問,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大學畢業後進入媒體業當記者,這職業讓我有機會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訪問的過程當中,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我的視野不再只是侷限在原本的框框裡。我想過繼續待在媒體這行,會有什麼發展,也許是再當記者一段時間,然後轉往螢光幕前當名嘴,但我對於螢光幕前沒什麼興趣;或是一路往上升到總編輯,但編輯日夜顛倒的生活型態,我覺得自己很難適應;又或者像其他的同事一樣轉行到公關行銷業,但是公關行銷的工作型態,自己也不是那麼適合,再三思考後,我覺得未來職涯若要有所突破,MBA是最快速的方法。

申請MBA有決心、沒毅力?Wharton MBA Annie:這段過程,徹底改變我為自己找藉口的心態!

做出要念MBA的決定,對Annie來說,可能是最簡單的一步,因為接踵而來的是考GMAT、寫essay等各種試煉;尤其對在海外工作的她來說,上班就夠辛苦了,還時不時要應酬,更抗拒不了和朋友吃喝玩樂的邀約,念書的時間相對很少,她笑說自己就是典型的有決心、沒毅力。

申請MBA不如想像中簡單!Cornell MBA David:深入瞭解學校才是終極之道

David在申請MBA初期,只想著要完成參加info session、與校友聊聊等項目,卻忘了靜下心來,思考自我優勢如何與學校特點結合,也不夠瞭解學校在找什麼樣的人,跟職涯目標有什麼連結。在R1申請未得到理想結果後,他找到改進方向,最後順利進入Cornell Johnson,並獲得獎學金25000美元。

小夫妻的商學院之路!目標一致,前進頂尖商學院

「好!那就星期三下午四點,東區的Mucho Mucho咖啡廳見!」Adrienne回信了,她說她和Sean都剛辭掉工作,現在專心為六月的婚禮以及念MBA做準備,週三剛好要在咖啡廳討論婚禮事宜,所以和我約在那邊敘舊聊天(其實是我要訪問他們啦,哈)。他們都是我的學生,兩個人高三在補習班認識,Adrienne考上政大英文系,轉換跑道之後到聯合利華 (Unilever) 工作,Sean考上台大財金系並在星展銀行 (DBS Bank) 工作,兩人交往了八年,今年一起申請上西北大學商學院 (Kellogg),六月婚禮過後就要到美國展開小資夫妻的MBA生活。

被放到waitlist怎麼辦?Cornell Johnson MBA Leroy:我做了這些事,讓學校注意到我!

Leroy一邊考托福之餘,也另外找了兩個MBA校友寫推薦信,希望強化學校對他的印象,他說:「緣分有時候很奇妙,當時的我也一邊考慮找新工作,竟然遇到一間創投公司的老闆是從Johnson畢業的學姐,透過友人引薦後,我跟這個學姐聊了好久,還因此得到她的推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