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生申請心得

錄取生申請心得

因為 MBA 面試認識更多校友,成為申請的意外收穫!Insead MBA Chewei:面試第一準則,讓對方喜歡你! 

MBA面試是讓很多學生苦惱的事,不過錄取Insead的學生Chewei 所說,把面試看成一道菜,面試的回答是「菜餚美味程度」,討人喜歡比較像「菜餚的擺盤」,一場好的面試應該要兩者兼具。他說:「我每一場面試都在想,要展現真誠的自己,謙虛、有禮貌、討人喜歡,不會有自大、講話詞不達意、沒重點等負面人格特質。」

銀行升遷機會近在眼前 CBS MBA Steven:我還想挑戰新環境,找尋更多機會!

CBS Steven開始寫essay後,因為不懂得取捨每項經歷的重要性,所以整篇essay篇幅很長之外,也看不太到亮點。對此他表示:「一開始想著要把所有成就寫出來,所以寧可每個成就都寫短一點,不過Sabina你告訴我應該挑一、兩個最重要的成就來描述,而不是列出全部。」很多學生在寫essay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可是我認為一篇好的essay,應該強調你做的事情的深度,而非廣度。學習重質不重量,是申請MBA時的一個重要課題。

想不透essay最重要問題,他學會:換個角度想,創造獨特個人形象!

今年錄取Cornell Johnson的KC,與我腦力激盪essay時並不順利,他說:「因為妳一直問我why MBA,雖然心裡面知道念MBA是我想做的事,卻無法具體的說明原因與規劃將來,所以才需要找妳幫忙啊!」其實每年都有學生被我問倒,但是我覺得反覆討論,引導他們從過去的經驗找出線索,才能讓他們發現真正的自己。

申請MBA是場長期抗戰?CBS MBA Peggy:提早準備,讓我每一步都走得很心安!

CBS MBA Peggy透過我每個月舉辦的mingle event或喝一杯等活動,認識了各校MBA校友,她表示:「Sabina,參加那些活動真的很有幫助,因為很多MBA校友都很忙,也不是我們可以直接聯繫到的人,我因為這些活動更認識MBA校友,還能跟他們聊生活、家裡的寵物,感覺很親切!」

申請MBA不如想像中簡單!兩人調整心態、互相扶持,一起前進Cornell Johnson!

錄取Cornell Johnson的Leroy說:「我覺得申請MBA的過程已經讓我的個性從外放變得內斂,獲得錄取開心歸開心,但我也預期到未來有還有更多挑戰,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轍這段等待的如此煎熬的過程。我的心情就是另一個起點已經開始了,我要好好備戰!」
insead-class-of-december-2023-james-lee

留學夢被迫暫停,他花8年達成夢想!INSEAD MBA James:提前規劃、精準執行,進入理想學校並非不可能!

為了 MBA 這個目標,你願意花多久時間做準備?有些學生從起心動念到完成申請,時間不過一、兩年。可是對 James 來說,這條路走了8年,能一步步按照計畫的順利申請到理想學校 INSEAD,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來看看 James 是如何做好規劃,並精準執行才達成目標的吧!

申請MBA陷入自我懷疑… Ross MBA Christina:是戰友的扶持,才讓我走到這一步!

MBA相當講求團隊合作力,部分學校近年開始都採取團體面試的方式來篩選申請者,包括我的母校Wharton。而Christina認為,面試官想透過團體面試看到的,是你是否懂得適時發表意見,面對僵局時也能找到平衡之道,並時不時關心組員的狀況,而不是要你獨樹一格,技壓全場。

申請MBA需要多長時間準備?Duke Fuqua MBA Henry:拉長準備時間,讓我的故事更完整!

每個人準備申請MBA的時間都不太一樣,Duke Fuqua的學生Henry準備MBA的過程很長,因此有更多時間充實經歷,勾勒出更完整的故事。他除了常常參加我舉辦的活動外,還在公司內部辦跨部門讀書會,建立了一個非正式的經驗分享平台,也因為這件事成為他的履歷亮點,獲得高層注意,因此有了與美國同仁跨國合作的機會。
chicago-booth-class-of-2023-lynn

如果不用 MBA 為職涯加分,那麼申請的理由是什麼?Chicago Booth Lynn:為了尋找職涯的更多可能性,我願意投入這些心力!

跟大部份台灣學生不同,Lynn 申請 MBA 不是為了職涯升遷等確切的目標,而是想跳脫舒適圈,找看看其他職涯的可能。因為 Lynn 工作這幾年累積了許多金融專業知識,也沒有特別想轉職的想法,MBA 對她來說不是個一定要拿到的學位,直到 Eric 跟她分享了一個跑車理論,讓她願意投入心力,探索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工程師創業缺少商業知識,LBS MBA Nick:我決定挑戰MBA,未來助人創業!

Nick回憶,當初從知名半導體製造公司,來到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做的新創公司,確實受到不少震撼,「創業真的很不一樣,公司創立初期我曾負責產品研發,身為一個工程師,我希望做出一款功能, 續航力到外觀都完美的產品,結果發現根本不符合市場所需,因此花掉公司不少資金,也讓我學到慘痛教訓。」